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也。”这一注解从物质和艺术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众所周知,汉子是象形文字。“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字型,“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后来人们又解释“玉”字是“王”字加一点,即王者怀抱一块石头,当然这块石头也就非常珍贵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用玉,也将玉的含义扩及语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查《辞源》、《辞海》,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五百多个,包含“玉”字的词汇、成语、句子也已超过一千余条以上,这些字及词汇与玉有直接关系,包含着各种不同意义。
我们祖先赋予“玉”的内涵无比深邃、无比广阔。《礼记•聘义》及《论语》中都有“君子比德于玉”的句子。古人以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的君子美德,所以以玉比德,敦品励行。所谓“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言闲者德音,如金如玉”, 都是歌颂玉的温润,寓意君子美德,是故“君子无故,玉不弃身”,“言念君子,润其如玉”。《北齐书》里有一句话“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道尽中国人对信念的执著。
玉既与君子美德相连,也往往与女性形象相连。“玉人”用以相容美貌的女子,更有“金枝玉叶”、“金童玉女”、“小家碧玉”、“玉容花貌”、“冰清玉洁”、“纤纤玉手”、“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冰肌玉骨”、“玉容”、“玉面”、“玉言”、“玉颜”、“玉照”、“玉手”、“玉腰”、“玉步”、“玉心”、“玉发”、“玉体”、“玉目”等形容女性的词汇。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几乎成为旧时激励读书人奋发上进的动力,这“颜如玉”指的就是美女佳人。
在日常生活中,以玉为姓虽不多见,以玉为名则比较多见,历朝历代,男男女女,都长以“玉”字为名,以象征个人的高超德行。
自然界万物中也往往被与玉相关的名词美化,如吃的有“玉米”,花有“玉兰花”、“玉蕊花”、“晚香玉”。
我国地名中县市级城市名含玉字的多达十二处,有玉林市(广西)、玉溪市(云南)、玉门市(甘肃)、玉山市(江西)、玉田县(河北)、玉树县(青海)、白玉县(四川)、墨玉县(新疆)、玉里县(台湾)、右玉县(山西)、玉屏县(贵州)。全国各地更有多处以玉起名的名胜古迹,如玉龙山、玉佛寺、玉泉山、玉皇顶、玉带河等。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常常被冠上“玉”字,美思佳肴叫“玉食”,玉制的筷子叫“玉箸”,美酒叫“玉友”、“玉液”,豪门贵族住“玉堂”,用“玉屏”、“玉几”、“玉床”、“玉盘”、“玉碗等用具。
一轮光辉似玉的月儿称为“玉轮”,又称“玉蟾”,这是因为奔月的嫦娥偷盗长生不老药之后被变为蟾蜍之故,清寂的月宫中,另有月桂树下捣药的“玉兔”与嫦娥为伴。
在记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文学作品中,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近代文学、戏曲、电影、电视等,以玉比人,以玉喻事的题材数不胜数,灿若星河。
《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之语。
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和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千古传颂,故事不仅是表达了玉的精神,同时也颂扬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并起,楚汉争雄,在鸿门宴上,项羽碍于情面,犹犹豫豫不肯杀刘邦,谋臣范增好几次拿起腰间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但是项羽决心未下,最后导致该下之围,乌江自刎的历史悲剧。。
数千年的历史围绕着玉石演绎出无数动人心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永恒的爱情主题也可以用玉串联起来,故事不计其数。
《搜神记》中就有公羊雍伯得仙人指点,种玉得妻的神话传说。
《紫玉记》讲的是十郎薄幸误婵娟,典到残钗玉化烟,留下了无限哀怨。
《玉环记》表现的是书生韦皋与妓女玉箫以玉环为记转世相续的爱情故事。
唐诗中有关玉的典故也非常多,下面仅举一例: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诗中提到的夜光杯,据汉东方朔撰的《海内十洲记》所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根据现代的认识,“白玉之精”即今新疆和田玉最好的白玉——“羊脂玉”,用它雕琢成杯壁极薄的酒杯,可透过月光,斟酒时可见月影而得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唯一将玉与人性相结合,融会贯通,水乳交融,也惟有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便开创了制作、使用玉器的历史。玉器,也只有在中华大地才孕育、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连绵数千年,虽历经曲折,仍发展不断。极具东方特色,举世无双的中国玉器代表着中国灿烂辉煌的玉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们以玉比人,以玉喻事,以玉祭祀天地,寄托理想,直抒情怀,人们身上佩玉,掌上玩玉,家中藏玉,玉器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他有着身份、情感、风度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在更广泛层面上与国家的政治、艺术、文化、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伦理、道德等层面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