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西安地区发现明代和田玉器及艺术特征
  •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 1月11日
  • 西安地区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遗迹、遗物;原先仅在文献、史书与地上明显遗物对西安明代历史的认识。而今地下出土了大量文物,例如在西安南郊一带发现很多明代秦王宗室墓葬,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特别是秦王宗室各级达官贵族的墓志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其中在雁塔区曲家乡金呼沱村2000年发现了一座淠阳端懿王朱公钅曾墓,出土了大批文物,揭开明代王室当时生活情景与政治生涯。还有配合基建中,在城区内出土大量明代的文物,特别是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的拓宽工程,出土大量青花瓷器、古钱、玉器等,这使我们对明朝的西安有更进一步的认:明代的西安是一座带有浓厚的商品经济城市。我们西安市考古所收藏的玉器极其丰富,明代玉器也较突出。从玉质来说有和田玉、兰田玉、岫岩玉、南阳玉、玛瑙、水晶、绿松石、青金石、玉髓等。而和田玉最多,最具有代表性,品种有佩饰品、艺术品、实用品、复古品等等,雕刻题材广泛,受当时绘画艺术影响较大,其造型和纹饰以人物、飞禽、走兽、昆虫、山水、花卉、亭台楼阁为主。内容以民俗故事居多,均寓意吉祥。例如,鱼为“年年有余”,羊为“吉祥如意”,马上雕一猴,为“马上封侯”,石榴为“多子多福”等。比较流行的有玉带,王簪、镯、带钩、带扣、各种坠饰、文房用品,还有复古品、仿剑饰、铜礼器、商周玉礼器、战国的玉佩件等。关于复古器与传统纹饰玉器结合,宋代金石学兴起,随之文物收藏之风萌发,达官文人大量收藏,涌现很多学者、研究人员,如宋代吕大临及其辑纂《考古图》,元代朱德润及其《古玉图》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品及商品市场在增多,古董也进入市场进行买卖,其经济价值日益提高,南宋杭州《七宝社》就是买卖玉器古董店。宋代仿古玉盛行,以后人们说:“唐创新,宋摹古”,到明代集时尚古社会风气仍在流行,集古玉与鉴赏古玉是文人的时尚,仿古玉制作之风炽热,使之玉器手工业发展。玉带勾、双螭纹玉园牌、玉牙璋、玉剑饰、玉尊器等,还有从唐代兴起使用的“玉带”在明代仍使用。现选我市发现的几件和田玉器介绍如下:

    (1)玉龙纹带銙:5件(明代)
    ①边长7厘米,宽4.5厘米。长方形框内双层透空雕刻龙纹。其巨目,长嘴露齿,双耳,长鬃向上飘动。体盘旋呈“S”形,刻鳞纹。上有飞鸟,下有山石,表示在山林上空飞腾起升。下层有几何纹为底,具有立体效果。
    ②径长5.8厘米,宽5.5厘米。外刻桃形边框,两层纹饰,上层为龙,突睛长角,体躯呈“S”形,四足舞动。底纹为卷云纹。
    ③长7厘米,宽5.5厘米。长方形,龙纹,镂空透雕,在空中张牙舞爪。体呈“S”形,其旁飞鸟展翅飞翔,底为透雕缠枝花卉,白玉有褐色斑。
    ④边长6.5厘米,宽4.8厘米。外为菱花形两层透雕,内为龙纹,卷云纹为底层花纹。
    ⑤边长6.3厘米。正方形框内两层透雕,上层雕龙纹,周围饰花卉纹,卷云为底层装饰。以上五件均为和田白玉。
     
    (2)玉带銙:一副四式
    ①:长方形,长4.8厘米,宽3.2厘米,八块;
    ②:小长万形,长3.2厘米,宽1.5厘米,二块;
    ③:桃形,最宽3.4厘米,5块;
    ④:铊尾,长方形,一边弧形,长8.6厘米,宽3.2厘米,二块。均为素面无纹饰,背面分别有4对、3对、2对不等的小孔,便于固定在腰带上。此玉带玉色莹白无瑕,出土於南郊贾里村北。
     
    (3)玉镂雕螭龙炉顶,高3.5厘米
    白玉,有玻璃光泽。螭龙四足站立于方形底板上,头前伸,尾从后腿下卷曲穿过,突目宽鼻,长须,张口露牙,双长角向后。额下有一宝珠。背有脊,体刻菱形鱼鳞纹,底板有一椭圆形孔,用以固定於炉盖上,西安市东郊征集。
    玉刻透空人物炉顶。高3.5厘米,玉炉顶为圆镂雕,上刻松树、灵芝、山石,其间有一老人,着幞头,交领宽袖长袍,腰盘带,长须垂胸,作徐徐行进状,旁有一鹤。长喙回头,寓意长寿吉祥,底凸起,两旁有孔,为固定用,两件均为青玉。
     
    (4)玉梅花洗,高3.4厘米,最大径10.5厘米
    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边际作枝叶缠绕状,枝上六朵梅花开放,一朵特大,为洗口,其余五朵在枝叶中开放。枝叶既为装饰,又为“把柄’’和“支座”,是件难得的陈设观赏品。青玉,西安市征集。
     
    (5)玉螭带扣,长6.2厘米,宽5.3厘米
    长方形倭角,面凸起,上浮雕双螭龙纹,大龙口含灵芝,四肢用力攀登,后尾上飘,如腾云向上,回首盼望小龙,小龙跟随在后,腾空而跃,争抱灵芝,嬉戏玩耍。意寓“苍龙教子”,莹白玉质细腻,西安市征集。
     
    (6)玉飞雁穿花椭圆牌,直径6×5厘米
    在椭圆形环内,鸿雁穿花展翅飞翔在花丛中,张口作鸣叫状。雁的腹毛与翅羽刻划为鳞片状。简单概括,为镂空透雕,雕刻技艺娴熟,富有质感,白玉细润,西安市征集。
     
    (7)玉梅花圆形牌,直径6.5厘米
    圆形牌整体镂空为花,环周五朵小梅花和中心一朵大梅花,其间以花枝串连而成,每朵梅花花心都有一小孔,可能为镶嵌宝石用,牌的整体外形又似一朵梅花。白玉细腻,晶莹鲜润,西安市征集。

    玉器的特征:明代早期的玉器带有浓郁的宋元特征,在雕刻艺术上有深层立体镂雕手法遗意,分层叠压,例如花枝互相垂叠或花枝中穿越螭龙。有用打渲、压地、加阴线等雕法,增加立体效果。碾工纹样精巧细致,一丝不苟,生动遒劲,造型简练,构图清新、丰满,线条流畅,刀法圆熟。从出土的情况看,品种为玉带、带环、佩饰,多是上层贵族使用,玉质精美。中期,出现分层镂雕的手法,纹饰图案繁密,底层纹图形与织锦雕漆相仿,初看有较强装饰效果,实为“偷工减料”。“打渲”也浅,压地减少,这时的玉器有精美细腻的作品,保留早期特点,而装饰性增大,另一种趋向简单化,碾工稍粗糙,玉质较差,个别的玉有绺,也伪装巧作。那种分层简单,略了草雕法就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总体来说,线条工细,刀法纤巧,流畅,棱角较明显,刀锋外露。到了晚期玉器织丽繁华,装饰I生强,已是商品化了。玉质也差了,碾工粗糙,工亦不足,器表不平,光泽不强,奔放不羁,有人称“粗大明”,很多玉器是仿古器。还有明代玉雕的题材广泛,纹样出现大量民俗和故事性内容,如“太白醉酒”“刘海戏蟾”“夜游赤璧…‘八仙捧寿”等,还有各种动物与花鸟纹。同时盛行图案为底纹或边饰,有朵云、流云、海波、万字、回纹、卷草、喜字、赏文等,很多图样有谐音隐喻之意,表示吉语和祝颂。中期以来受商品经济的影响,除了生产粗糙外,出现规格化手法制成批器,艺术水平下降,明显是工艺化、装饰化的风格,是商品化的生产;但是后期的苏州玉工生产改变作法,呈现了雕玉的强势,并把山水画与书法熔于玉雕中,同时涌现出优秀玉雕艺术家,其中陆子刚就是一位。总之;明代玉器吉祥图案盛行,雕刻纹样纤细凌乱,文房与暑皿增多,仿古之玉。

    什么是西安地区明代玉器丰富的原因?
    第一,西安是西北重镇,又是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历代各朝重视,周秦汉唐在这里建都宋代以后仍是西北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到明代朱元璋皇帝也很重视,封二子朱樉为秦王,位列诸藩王之首,可见当时西安在西北占的重要位置。由宋代开始商品经济发展,在全国出现许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在农村出现许多手工业与商业兴旺的集镇。《宋史·食货志》记载:当时仅东京商行有一百六十多行,行户六千四百多户,相应市民阶层壮大了,人们对各领域艺术,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反映本阶层的通俗的喜闻乐见的各类艺术趋向世俗化。对于玉器,上至朝廷,下至一般富裕平民均流行使用,品种俱全,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对商品业市场来说,属经营商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商业贸易情况,同时也有珍玩、玉器的交易。例如汴梁东街:“每日自五更市会,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那么西安也属商品贸易中心。从近年来基建中出土大量的生活用瓷可以证实,当时西安府经济是发达的。早在汉唐时期,长安是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起点,唐末后至宋代与西域的这段路途受到阻碍,但是元代出现变化。元朝当初建国后发起了对外征服战争,从1219年起三次西征,威震欧亚大陆,以一个疆域空前庞大的世界性帝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蒙元帝国版图大大扩展,“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当初自窝阔台大汗起,实施“站赤”(驿传)制度以利于军事的需要,《元史·兵志》说:“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控制,通达上下消息,宣布号令,自元朝1271年正式建立国号,元代驿站已分陆站水站两种。以陆为主,全国驿站至忽必烈帝国已超万数,有人估计约2万余驿(注(z))以后又有发展。《元史》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传往来如行国中”。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城者如出邻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供职十七年,他著《马可波罗游记》载:“当时邮驿道路四通八达”。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也畅通了,元朝与亚、非、欧洲各国的交通往来得到发展,中外贸易十分活跃。例如,陆路可通波斯、叙利亚、俄罗斯等,在中国各大城市有、欧洲人、非洲等地商人,马可波罗就是由陆路来中国。宋代以来,西北地区民族割据政权的相互战争使原来“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一度中断,这时丝绸古道重新开通。从这里来看,经济的发展,道路畅通,对外贸易就兴盛,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往来频繁。东西、欧亚商路恢复扩展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详细记载。《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量商人”是不同人种。还介绍元大都国际贸易的盛况。“凡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总之,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经过一段萧条、衰落、中断后到元代再度兴旺。中原的文明与丝绸、瓷器、铁器等运向西域,而西域与西方的文明、玉器、珠宝、西马等物运向中原,西安是东西交通必经之路,在西安城北郊高庙村北发现元代墓葬中出土的灰色陶俑就有西域形象的俑,这是西域人来奉元路的佐证。

    到了明代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开拓海外联系与贸易。但是今新疆其政治辖域没有达到。由哈密王“统领诸蕃”,明廷通过受贡和交易得到和田玉。张廷玉等《明史·西域》(中华书局)中记载,有吐鲁番、哈烈、于阗、黑娄、天方、把丹沙、火州、撒马儿罕等向朝廷贡玉,一次多达五千余斤。同时“许自行贸易”可以公开买卖。到内地的和田玉相当多,明末刘若愚《明宫史》中就有记载。当时新疆没有管辖,由于元代西域往返畅通,为以后奠定了基础,运输玉材还是方便;有利于私下贸易交换,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当时运玉盛况:“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鼓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加集京师,工巧推苏郡。”总之,当时和田玉来源有一定的困难,新疆运入内地有一定的困难,在史书也有记载用玉不足,而西安府地理位置,是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之一,西去东来的货物多数通过该地。这里的商业繁荣,西来的物品包括和田玉材与玉器过往这里,东来的货物包括经过加工的和田玉器,运向西方,自然也会有大批的和田玉材与玉器流入西安府,这是西安明代和田玉器较丰富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西安市考古所《西安南郊皇明宗室阳端懿王朱公曾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六期;
    (2).方豪《中西交通史》(下)第646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