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浅谈和田玉
  • 宋建中 杨锦朋 / 2月3日
  • 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玉、爱玉、敬玉是中国人的美德,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玉是美的载体,是尊贵、财富的化身,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和田玉在中国已有7000多年的开发利用史,长盛不衰,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那么玉是什么原因有这么大的魅力呢?经过多年对和田玉的观察研究,我们认为:和田玉在其分类、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矿床地质、开采情况及开发利用前景,都有着其他玉石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和田玉作为国石当之无愧,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众所共识、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们深信不疑的是和田玉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中华之宝和田玉以它美丽纯净、洁白无瑕、温润凝重的独特魅力使世人1顷倒。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玉、敬玉、爱玉的美德,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与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7 000多年以来和田玉在中华大地上长盛不衰,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

    和田玉自古至今已成为人们品德的象征,学习的楷模。中国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焉”之说;玉有十德之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於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可见玉已成为中国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象征。

    玉是人们追求向往的宝物,从“玉”字组成上看,它是王者怀中的一块宝贝;再看简化了的“国”字,是玉字四周垒起高墙保护这块玉。在我国有这样的谚语:无玉不成国,有国必有玉。从古到今我国有许多美好的词句都与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亭亭玉立、金玉良缘、金口玉言、冰清玉洁、金童玉女、化干戈为玉帛……我国最著名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就是以作者赋予灵魂的一块玉石——“灵通宝玉”做主线的,书中的“宝玉”、“黛玉”、“妙玉”……无不与玉有着血肉的关系。

    史书记载的“和氏献璧”、“宝璧归赵”等历史事件,都是因为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而发生,这块“和氏璧”在我国流传了1000多年,在这期间谁得到这块玉,谁就是正宗的皇帝。玉是权利的象征,富贵身份的显示,为了这块“和氏璧”一直是战争不息、拼杀不断,到了晋代“和氏璧”失落于战乱之中。“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呢?它现在何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在破解着这个千古之谜,但是有不少学者考证后认为:“和氏璧”是一块带“璞”的和田玉。

    历史学家考证:光彩照人的和田玉远在7000多年以前就已进人中原和东南沿海一带。传说

    舜时西王母献玉块,玉珀,《竹书纪年》中有:“西王母来朝,献白玉环、玉块”。《尚书大传》有“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琅”。“西王母”据历史学家说是昆仑山上一个古老的原始母系社会部族领袖,“玉环”是一种装饰品,“白玉n”是用玉做成的一种管状乐器。在《穆天子传》中载:周穆王西巡昆仑山,采玉石并盛赞昆仑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宝玉之所在……穆天子于是攻其玉
    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

    到春秋战国时代和田玉就已大量涌人中原,《管子》曾作过这样的记录:“北有禺氏之玉,南贵汉江之珠”。“禺氏”实即“月氏”之异译,那时他们分布在敦煌一带,正是新疆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中原人称“禺氏玉”其实就是新疆的和田玉。

    到了秦、汉时期,古籍中关于新疆和田玉的记载就更多了,《史记》中就有:“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张骞通使西域后,命人追溯河源,采玉用作皇帝的玉玺。那时东来的采玉人,西去的卖玉人已络绎不绝,他们来往所过的一个关隘“玉门关”这一地名也就应时而出。“玉门”、“玉门关”何时产生,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了,但“玉门关”在唐代的很多诗篇中就已大量出现了:“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玉门关”在古代是多么显赫。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中原出土文物可以证明,远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玉石之路”就早已开通,周穆王亲到昆仑山采玉,西王母三到中原献玉,就是“玉石之路”开通的佐证。唐代诗人杜甫写有:“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的著名诗句。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也写有:“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的佳句。历史考证,玉石之路分南北两条,南路由和田经且末、若羌、楼兰到玉门关;北路则由和田经莎车、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再到玉门关。在这两条路上都发现有古代商人因路途艰险,突遇困难而遗留下的玉石,这些标着“张记”、“李记”的玉石,有的已被深埋在黄沙之下,有些因上面的黄沙被大风吹走露出地表而被考古工作者发现,成为了玉石之路的重要见证。

    玉石之路”直到清代还异常繁忙.公元l762年~1790年清皇帝曾7次派官员在莎车开采玉料,开得玉册八百片,玉印五十方,重三万斤以上。公元1789年,叶尔羌伯克玉素甫组织开采过三块特大玉料,总重达二万七千多斤,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一万二千多斤。这三块玉石用了八年时间才由莎车运到今日新疆和硕县乌斯塔拉,当时因财力不足.无奈这三块巨宝留在了该地,后来清代诗人施褚华还在这三块大玉上留下了著名的诗篇:《题乌沙塔拉贡玉上》(乾隆皇帝太平年,卸贡曾将巨宝捐,一样道旁长弃置,胜他清源滴铜仙。)这三块玉现在何处?人们正在追根溯源,希望能见到它们的“玉容”,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和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因此人们把新疆的软玉统称为“和田玉”,历史文献、现实玉石市场都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史记·大宛列传》:“于田……其南河源出焉,多玉石。…I’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汉书》:“于田之水……河源出焉,多玉石。”在以后的史书中,关于和田玉的记载随处可见。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有:“凡玉人中国,贵重者尽出于田,葱岭。”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关于玉的产地问题,曾经有过不少讨论,经过一番深入讨论以后,现在大家都已经同意,新疆的和田(于田)和叶尔羌地方的山上和河中,是两千年来主要的,也许是惟一的产玉中心。”他又说:“关于中国内地到底有没有软玉和硬玉的产地问题,汉斯福特(J~Iansford)曾经作过详细的探讨,所得的结论是否定的。”

    现在我国著名玉器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主任杨伯达研究员对和田玉特征做了非常准确的阐述:“概而言之,真玉,非真玉的鉴别标准,有质地、光泽和音响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质地温润是和田玉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为其他地方的玉所具备;(2)常如肥物所染,呈脂肪光泽,这也是和田玉的重要特征之一;(3)敲之声音清引,若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杨伯达先生的明确结论是:“凡合乎上述三条标准的玉,产于西北,是真玉无疑……”

    由此看来,不论是出土文物中的玉器,还是历史文献的记述,或是现代科学家的研究,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和田玉是我国众多玉石中最优质的真玉,是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玉石精品,正是它在我国历史和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和田玉被世人视为珍宝,玉石中的极品,作为国石我们相信大家不会有异议的,这是人们公认的历史事实,是和田玉从古至今开发利用的必然结果,将会更加鼓舞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对加强中国各民族团结友爱起着重大作用。

    和田玉的特征

    国宝和田玉几千年来一直主宰着玉坛,它以无与伦比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向往和追求,和田玉究竟有哪些特征如此吸引着人们呢?在这里我们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和田玉的分类

    和田玉以它柔和的各种颜色为人们所喜爱,颜色的不同也决定着各色和田玉身价的不同,因而颜色自古以来就是确定和田玉质量的重要因素。

     明代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日: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者时有,而黄赤者绝无。”这就是说:玉有白、青、黑、赤、黄诸色,而常见者有青、青白、白色。近代科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称玉石:“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皆上品”。

    现在新疆在和田玉颜色分类上,基本与古代一致,一般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还有“糖”玉。黄玉很少,赤玉笔者还没有接触到。有些玉石贩子也带有“赤玉”上市,笔者见到的是一种染色“赤玉”,属赝品。还有一些仔玉用火烧后浸泡在铁锈水中,然后埋在地下数十天甚至几个月或几年,挖出后,表面看似红色,实际上是由人工处理的,在购买玉料时需要特别注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多年与和田玉接触的经验,我们认为和田玉除了依据颜色为主要分类基础外,还应考虑质地、光泽、透明度、绺、裂、杂质等多项条件。我们赞同由易爽庭、李忠志、宋建中等

    白玉:由白色和青白色至灰白色,其中以润白的羊脂玉最好,这种玉质地细腻,滋润光洁,基本无杂质。白玉又分为若干级,它与青白玉往往呈逐渐过渡关系。

    青白玉:颜色由青到白,或由白到青,青中泛白,白中泛青、泛黄、泛绿,此类型量较大,它与青玉亦呈过渡关系。

    青玉:从淡青色到闪绿的深青,质地致密,细腻,滋润光洁,一般以竹叶青色者较佳。此种玉虽在工艺品上已得到应用,担其身价比和田白玉相差甚远。

    碧玉:具暗绿色,深绿色和墨绿色,以鲜绿色最佳。此种玉最忌是深绿色中闪灰。在碧玉中往往看到一些黑色的斑点和玉筋此种属于下等。

    墨玉:玉中有黑色和灰黑色,其中黑色呈均匀状分布,黑如纯漆者为上品。黑色呈云片状赍布的可以作为俏雕,身价亦不凡。如果黑色呈星点状分布则属最次。

    黄玉:和田玉自古就有“黄、白为上”的说法,黄玉中的上品价格不次于羊脂玉。和田玉中黄玉并不多见,它由淡黄到深黄色,其中以“黄侔蒸梨”色者最佳。一般颜色柔和均匀,质地细腻滋润光洁,无瑕,无绺者为黄玉中的一级品。

    “糖”玉:糖玉的颜色似红糖色。糖玉往往与白玉、青白玉呈过渡关系,或包在白玉、青白玉之外成为玉璞。在显微镜下观察糖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氧化铁作用于透闪石一阳起石矿物之间。和田玉中的糖色深浅不同,且厚度也不一样,最薄的仅0.1毫米,最厚的可达几十厘米,一些能工巧匠常利用糖色做成俏色工艺品,使工艺品身价大增。

    在新疆按和田玉的产出地不同,外形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仔(儿)玉:在河床的中下游捡到的玉石,它们是由原生玉矿经过剥蚀、冲刷、搬运到河流中下游的。特点是:块度小,一般由几克到几十克,外形常为卵圆形,表面光洁,一般质量较好。由于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形态,很受人们的青睐,有不少消费者,把仔玉不经任何雕凿,打个孔就戴在身上了。

    仔玉:产于山前洪积层中,有的裸露地表,有的埋于地下,受到掘宝者关注。近年来新疆有些人工磨光仔上市,消费者要谨慎购买。

    山流水:是一种冰川或洪水等搬运下来的玉石,距原生矿床较近,这种玉的特点是多呈次棱角状,表面比较光滑,块度也较大,多在河流的中一上游出现。

    山料:在原生矿床上采下来的玉石,称之为山料、山玉或宝盖玉。这种玉石呈尖棱尖角状,大小不一,质量不如仔玉或山流水。

    风棱玉:这种玉是经冰川或洪水带到戈壁滩上的玉石,在戈璧滩上经过几十万年的长期定向风吹,砂石的打磨,往往在次棱角状表面出现凸凹不平,且又很光滑的小坑。前几年笔者多次遇见,维吾尔族小伙子背了几十公斤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风棱玉走街串巷地叫卖。

    根据需要和田玉也有按工艺要求进行分类的,但这种分类变化较大,根据玉石的市场供应情况随时都在调整变动。因为好的和田玉料总是供不应求,各工艺厂家也不得不降低一些标准。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田白玉一等品必须在3千克以上,而现在1千克的上等白玉亦较难见到,在重量要求上就不得不降低一些了。

    二、和田玉的化学成分

    和田玉的主要组成矿物是透闪石Ca2Mg5[si4o1411]:(OH)2,其化学组成:Cao一13 .8%;MgO-24.6%;SiO广58.8%;H20一2.8&;FeO的含量有时达到3%以上。纯粹的透闪石不含铁,但通常情况下Mg总是或多或少的被Fe置换,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透闪石向阳起石过渡。

    新疆和田玉化学成分表
    氧化物含量(%)

    续上表

          注:碧玉为天山碧玉,其中台有0.26的Cr2O3和0.009的Coo
          据《新疆宝石和玉石》一书

    我们通过实际测试和总结前人资料,可以看出,白玉、青白玉、青玉其含铁量不同。白玉含铁量平均在0.22%;青白玉含铁量平均在0 72%;青玉含铁量平均在1.92%左右,如果所测试的和田玉中其他副矿物较多,则含铁量会更高一些。

    三、和田玉的矿物组成

    据我们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和田玉的观察,和田玉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其中以透闪石为主,呈毡状、纤维状、交织状结构,伴生矿物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磁铁矿、磷灰石、绿泥石等等。其玉质越白,越细腻,质地越纯净,伴生矿物越少,而且矿物的颗粒度越小。概略的统计:白玉,透闪石量在99%以上;青白玉,透闪石量在98%r左右;青玉,透闪石量在95%~97%之间。羊脂玉的矿物颗粒度为0.006×0.033—0.001×0 01毫米,且矿物颗粒大小基本均匀,而青白玉、青玉矿物颗粒度大小不但不均匀,而且比羊脂玉中的矿物颗粒度要大的多。

         透闪石的光学性质为:
         折光率Np=1.6168,Nm=1.6280,Ng=1.6340
         c∧N g=15~20。    二轴晶,负光性,2V大

    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和田玉为非均质集合体,一般只用点测法测出透闪石的折光率即可。

    四、和田玉的物理性质

    新疆和田玉颜色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前面已经谈到,我们主要依据颜色的不同将和田玉物括分为六类: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而每一类中,根据颜色大同小异又分了些小类(级),如白玉中有: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鸡骨白、羊脂白等,其中以羊脂白;为最佳,是和田玉中的上品。

    质地是和田玉又一重要特征。质地就是指和田玉矿物组分结构的几细密程度。一般要求纽腻,致密,光洁纯净,无杂质。实际工作中很少看到无任何缺陷的和田玉工艺品,“金无足赤,人五完人,玉中有瑕”就是这个道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有其他矿物参杂在毛毡状结构的透闪石(岩)中,则和田玉就表现出许多瑕疵,质地就显出不纯净,因此玉石身价就会大大降低。

    硬度和韧性:和田玉是一种硬度很高的玉石,一般硬度是6.5~7,但也因玉质不同,颜色不同,硬度也略显不同。这些微小的硬度差别只有在显微硬度计下才能测定出来,过去我们测定的结果是:白玉为6.7;青白玉为66;青玉为6.5。那么和田玉硬度这么大,为什么又称“软玉”呢?笔者的看法是:(1)为了和硬玉(翡翠)区别;(2)是这种玉看上去像油堆蜡铸的一样,似很柔软,而实际和田玉是外表“软”,而“骨子”里是很硬的。

    透明度:对和田玉的透明度观察、测定是鉴别它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透明度在行话上称羔“水头”或“灵地”。“水头足”就是指透明度高,反之则是“没水头”。我们以两毫米厚度作测试,结果表明和田玉大部分为半透明或不透明,如果你真的碰到透明的和田玉,那必须认真地研究和对待,看它究竟是不是和田玉了。

    光泽:和田玉光泽柔和,不强不弱,给人以滋润感,令人赏心悦目。和田玉多为油脂一蛙状光泽,若雕成工艺品,经过艺人工匠们的抛光后更显得光润可人,使人爱不释手。且玉的质地越细腻,光洁度越高。和田玉的光泽是选购和田玉工艺品时需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发现和日玉或其工艺品有糙感,或者光泽显示不柔和不均匀,就要慎重对待和鉴别了,看它是否是和田玉。

    密度:和田玉因不同的类型,密度也有微弱的变化,一般在295±(+015—0.05)g/cm3,经过实际测定,白玉是2922g/cm3;青白玉是2.976g/crn3;碧玉是3.006g/cm3;墨玉是2.66g/Cm3,因此可以看出,玉越青密度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玉越青含铁量越高所致。墨玉则是一个特殊情况,它之所以密度较小,是否于其含有石墨(c)有关,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五、和田玉产出地质特征

    和田玉分布在新疆南部地区,西从塔什库尔干县起。东止若羌县境内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一带1 300公里长的范围内,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和田玉矿床有二十多处,这些矿多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交通十分困难。因原生矿经过剥蚀,一些玉石块被冰川、洪水带到附近的河床或戈璧中,因此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北坡的许多河流中,可以拣、捞到和田仔玉,如: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克里雅河,尼亚河,车尔臣河等均产仔玉。其中最有名的为和田市的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这两条河是几千年来和田仔玉主要的产地。位于喀拉喀什河岸边的墨玉县就是因产墨玉而得名的(注:喀拉喀什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墨玉)。

    经过多年的勘察研究,和田玉矿床多分布在稳定地台边缘的大断裂带上,矿体形成于次一级断裂构造薄弱部位,产在前寒武系变质岩中,含镁碳酸盐岩石与近于中性侵人岩的接触带上.是一种接触交代型矿床。

    现就以知的开采年代最久、规模较大的阿尔玛斯和田玉矿为例作一说明:
    阿尔玛斯玉矿位于新疆于田南部山中,该地区出露的地层为元古界变质岩系,主要由一套镁质大理岩组成。矿体呈脉状,位于花岗闪长岩与镁质大理岩接触带上。矿脉有11条,矿体一般宽0.5米左右,长多在50米之内,呈透镜状,大部分矿体向两端有尖灭现象。和田玉矿体具有垂向分布规律。岩体上部镁质大理岩中为白玉,青白玉,而接近花岗间长岩体为青白玉。纵向及横向过渡现象明显,沿矿脉纵向到尖灭处或矿脉横向的一侧有:青玉一青白玉一白玉的过渡现象。

           大量资料表明,和田玉的形成是岩浆期后溶液与白云石大理岩以双交代方式进行的,其化学反应式为:
           5CaMg[CO3]2+8Si2+H20→Ca2Mg5[Si4011]2+3CaC03+7C02 ↑
                     白云石                               透闪石                     方解石

    位于昆仑山的各个和田玉矿床地质特征基本相同,在昆仑山开采的较久较大的玉矿还有且末县的塔特勒克苏玉矿,该矿20世纪70年代重新建矿开采,采量近2000吨,是和田玉最大的一座矿山,主要产青白玉、糖玉,有矿化带多条,长几十米到百多米,宽数米,每个矿带中有数个矿体,其中主要矿体有14个,一般长5~20米,最宽可达1~2米。据测算此矿储量约1.5~2万吨,开发前景看好。但此矿勘探程度低,急需投入资金扩大远景储量的勘察。

    此外昆仑山中还有不少较有前景的和田玉矿床,如:塔什库尔干县的大同、叶城一莎车的密尔岱、皮山一和田的赛图拉、卡拉达坂西、阿克居改、奥米沙、策勒一于田县的阿尔玛斯、依格浪古、且末县的塔什赛因、若羌县的库如克萨依等等。

    和田玉开发情况

    和田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起到清代末年止,约4 000年内和田玉共计产量约9 968吨,平均年产量在2.5吨。到了清代和田玉的开采达到高峰期,公元1789年叶尔羌伯克、玉素甫组织开采过三块大玉,总重13.2吨,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6吨。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玉雕件“大禹治水玉山”现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玉山重达一万零七百斤,是用一块巨大的青白玉雕凿而成,是我国一件国宝。这块玉采自昆仑山,用了3年时间才运到北京,后来又运到了当时我国玉雕业最发达的扬州,扬州集能工巧匠又用了6年时间才雕成这座举世闻名的“大禹治水玉山”。

    在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中,展出的大部分玉饰品都是用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虽然过去因技术条件所限,玉器工艺不那么精细,但它们在文化史上都占着重要一页,和田玉从古至今长久地散发着它的魅力。

    和田玉真正大放光辉的时代是1949年以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田玉沿着古老的“玉石之路”迅速奔向全世界。老矿山焕发了青春,新矿山又不断被发现.过去只有帝王将相才能享用的和田玉工艺品,今天已进入普通百姓家,需求量大大增加,更促进了玉石业的发展。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和田玉开采情况:近年来仅是且末县年产玉料达百余吨,自1957年至1994年共采出高档玉石94151吨

    据不完全统计,且末县已经依靠丰富的和田玉资源这一优势,迅速建起了2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玉石雕刻厂,形成了且末县的玉石一条街,在这条街上,处处都可以看到玉石工匠们在精雕细刻着工艺品。笔者在这条街上访问了几家玉雕厂,有国营的,集体的,个体的,合资的,个体办的作坊较小。工匠们大多数来自扬州、北京、苏州、河南镇平,这里云集着我国许多能工巧匠,具有加工大、中、小各种玉件的能力,各个加工厂都在繁忙、紧张有序地工作着。和田市玉雕厂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雕成的各种工艺品很受旅游者的青睐。新疆只售原料不出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在和田玉深加工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初步调查,新疆境内沿着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一带的县市都有一些采矿者和玉石加工厂.如莎车县、叶城县、皮山县、和田市、墨玉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虽然这些地方的采矿队伍、玉石加工厂大小不等,技术水平高低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愿望:使和田玉工艺品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重振“玉石之路”雄风,使“玉石之路”再现历史的辉煌!

    和田玉已成为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新疆通往世界的桥梁;已成为美好、幸福、尊贵的代名词。

    初步计算,现在仅仅一个且末县,40年的开采量,相当于我国对和田玉4 000年的开采量,据此推测:整个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一带,每年的玉石开采量相当于清代以前八百到一千年的开采量。因为现在开采技术的提高,运输工具的现代化,大大加速了和田玉的开采。不但“攻玉”速度加快,而且捞玉也有不少重大发现,历史悠久的和田捞玉河(玉龙喀什河)中1977年发现重达158公斤的白玉仔。1980年7月又捞出一块重达472公斤的白玉,这块白玉运到我国玉雕业最大的扬州t1~E厂后,1982年6月1日由该厂黄永顺等8名技师开始对这块玉进行精雕细刻,

    历时四个春秋,共刻出84位佛教人物,这件艺术品完成以后受到政府通令嘉奖,这一国宝交国家有关部门珍藏。

    1989年1月8日,在洛浦县的玉龙喀什河的东岸发现一块重达64公斤的白玉仔。1984年在若羌县境内曾发现一块1 500公斤的碧玉仔,这块椭圆形的仔玉,表面光洁墨绿,无裂无绺,是
    一块罕见的大块碧玉。

    1997年8月,在且末县工作了26年的玉矿矿长李绍恩,发现一块大青玉,这块玉长3米,高1.4米,体积约12 6立方米,重量估算达30吨,比1995年8月在且末县塔他里克苏矿区找到的1 502公斤中的玉块重近20倍,成为当代最大的和田玉“玉王”,是我们国家又一块国宝。

    和国玉开发源远流长,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像一条“黄金”纽带,在历史长河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和田玉开采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和田玉开发利用虽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较落后的开采技术,用炮崩,炸药炸,用铁棍撬等原始办法,这样的开采方法大大降低了玉料的利用率。由于受巨大的爆破冲击波的影响,完好的玉料往往会产生微细的裂纹,表面上看是一快完好的玉料,实际上内部已有损伤。再者是,本来完好的巨大玉料,由于爆破而被炸成碎片,利用率不足原先的30%,浪费了许多珍贵的资源。我们认为,应该采用切割式的开采方法,在原矿床上,用切割的办法将玉矿一块块整齐切割下来,或用无声的膨胀剂进行开采,估计玉料的利用率可达60%1~I上。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也保护了资源。

    在加工技术上需要大力改进,因为加工技术不高、工具落后,即使是一块上等的玉料,也加工不出精美的工艺品。俗话说:“三分玉,七分工”,“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精心设计,反复琢磨,精畦细刻,才能出好的产品,美玉才会体现出真正的身份,才能达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境界。

    现在的玉雕工艺品必须在艺术设计上达到先进的水平,保持传统工艺造型的优秀中国文化特色,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设计出崭新的艺术珍品来。

    玉石的商业贸易发展,还必须坚决克服市场混乱状态,达到市场规范化、有序化。笔者曾见到过不少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和田玉工艺品,其中以白东陵石冒充白玉者,用白色大理岩冒充白玉的,以白玻璃冒充白玉的,白色大理岩(俗称巴玉)手镯以数千元当白玉卖的……和田玉原料也有造假的,用大理岩磨成的“白玉仔”说是河里捡来的,用白色石英岩卵石冒充仔玉的,这些在市场上屡见不鲜。和田玉工艺品要走向世界必须在市场上狠下功夫,要彻底整顿市场,决不能坑害消费者,必须树起和田玉的品牌和信誉。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矿山是国家所有,决不允许乱采乱挖,必须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做到合理勘探,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矿山资源的严格管理。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做到地方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将和田玉的找矿、勘探、开发利用纳入市场的严格管理的轨道。

    和田玉的开发远景展望

    和田玉是美的化身,几千年来长盛不衰,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新疆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大地构造复杂,对形成和田玉石矿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况且在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发现和开采着20多处矿产地,根据地质成矿条件推测,和田玉成矿远景十分美好。但因这些地区山势陡峻,交通十分困难,人烟极为稀少,甚至是千里无人区,许多地方至今尚未踏上人类的足迹。和田玉地表露头尚且是个未知数,几乎采矿者每年都有新的发现,隐伏矿体更需要做大量工作。就以和田市的玉龙喀什河捞玉情况来说,在这个古老的玉河中,从古至今不知捞出多少世间罕见的美玉,可是时至今日原生矿床尚未找到。地质勘探队员多次溯河而上,寻找冰山雪岭中的原生矿,都没有结果。不是被冰山挡路,就是追溯到万古雪原上而找矿线索消失。玉龙喀什河中的白玉仔究竟来自哪里?仍旧是一个千古之谜,只有那玉石来源的美丽传说还在一直流传。

    据我们的调查以及这一带的采玉人讲,他们每年上山采玉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新矿点。每年都能获得一些新成果。从这一事实上可以看出,只要加强找矿技术力量,用先进的方法找矿探矿,在连绵数千公里的“群玉山”即昆仑山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田玉也一定会满足人们越来越想得到它的愿望。

    在整个巍巍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中,预测和田玉储量:21—28万吨,在20世纪90年代,大致每年和田玉的开采量平均是120~150吨(《中国和田玉》唐延龄等著)。目前的远景储量开采几百年估计是没有问题,开发前景非常美好。况且在几百年以后,找矿新方法的出现,一定能够找出更多的隐伏和田玉矿体。

    稀世珍宝和田玉的灿烂光芒闪耀在新疆、在中国、在全世界的人们心目中。和田玉列为国石,是新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殷切期望!和田玉像昆仑山上的一颗明珠,照耀着祖国万紫千红的艺术花园,更为祖国的锦绣山河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新疆宝石和玉石》1985扬汉臣等著
    2《中国宝石和玉石》1989栾秉墩编著
    3《中国宝玉石资源大全》1998王实总编
    4《中国和田玉》1994.5唐延龄等著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宝玉石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 7易爽庭等研究报告
    6《中华瑰宝和田玉》2001.5白文贤等著
    7《宝石与玉石知识趣谈》1997.8宋建中编著
    8《矿物学》1965.5汪正然陈武编
    9《光性矿物学》1975.10王德滋编
    10《古今说玉》1997.1钱振峰张兰香著
    11《古玉史话》2000 .1卢兆荫编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