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中华国宝——和田玉
  • 李晓帆 / 2月4日
  • 商代盘庚迁都至殷,有文字记载起,商王室即视西域于田国(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玉为珍宝,自公元前1300年至今,玉已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和田玉作为镇国之宝。

    安阳殷墟考古据卢连成(《殷墟发掘记》,四川教育出版社,成都,1996年):发掘帝王大墓8座,贵族中型墓20多座,其他墓葬众多,出土文物中最宝贵的是甲骨16万片以上,这是商代的档案库。余下青铜礼器一千件,兵器三千件,玉器两千余件。其中玉璧16件,玉琮14件,玉戈数件,玉雕动物达29种,玉质经鉴定主要来自新疆和田玉,象牙制品数百件,丝织品及大量骨制品。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 300~1 076年。

    一、西歧献宝救文王

    据伍心铭(《姜子牙谋天算地》274~28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2000年)一书,商代帝辛13年(公元前1142年),纣王新筑鹿台,为了装饰,搜取天下珍宝的文书发到了西歧,勾起军民对故主公的强烈怀念,西伯侯周文王姬昌于帝辛11年赴朝歌进宫述政,恰遇南伯侯鄂崇禹小女被纣王逼迫跳下鹿台身亡,鄂侯怒斥昏君遭横祸,而无辜被迁怒以拥兵自重罪名下令一并斩首,百官求情,纣王无奈改将文王监在羑里(商监狱,今河南省汤阴县北),西歧上大夫散宜生无计可施,商议从俗献宝,厚礼贿纣王身边小人费仲与尤泽救侯爷,众臣备下白璧12双,珍珠一斗,镇国金马四匹,纹锦50匹。请国太旨意,国太亦思亲心切,为保万全,特地令宫女捧出两个锦盒,内装有青碧欲滴的青玉镯一双,另有白玉钗一双,均是通体圆润光滑,玲珑剔透,佩之能延年益寿,养颜住容。派干练大臣太额与阔天,买通费、尤的管家得见宠奸,厚礼堆满地,又从怀中掏出锦盒,玉镯一双送费仲,玉钗一双分送尤泽,他二人一见便认得此是稀世之宝,此乃采自西域昆仑山中灵玉雕成,爱不释手,良久方放入盒内,笑纳应承,不几日,西伯侯得赦,主仆三人如漏网之鱼,逃回西歧。

    二、商朝554载玉器

    据卢连成(同上,146页),《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商纣王帝辛兵败(公元前1046年)登鹿台。身怀4005块美玉自焚,周武王专门派一千人去抢夺商王室的玉器,获得各类佩玉多达18万块,各类宝石1.4万块。商王朝玉器数目如此巨大,推想和田玉到中原,远不止盘庚迁都朝歌之后,可能夏朝时早已进中原。

    三.周穆王会西王母

    据唐延龄等人(《中国和田玉》12~1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穆天子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于战国魏王墓中,记载周穆王(公元前976~922年)率大队人马,沿黄河经甘肃过青海人新疆到达中亚,后东返,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宴于瑶池。王母歌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答道:“子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愿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周穆王西巡路线,可能是更久远的“丝一玉”东西方陆路通道。周穆王回赠丝帛载玉而归,已成佳话。

    四、历代镇国之宝和田玉

    周灵王起昆阳台(公元前549年),西域献玉骆驼,高五尺,做镇国神物,祈求国泰民安,载于《宝椟记》。秦始皇(公元前221—207年)起云游台,西域琢玉人列裔琢白玉虎,载于《拾遗记》。汉武帝云封4年(公元前107年),西域献玉鸟笼,一尺见方,载于汉代郭宪《洞冥记》。东晋恭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据《通典》记述,西域进献玉佛,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梁武帝大同七年(公元541年),据《册府无龟外臣部》载,于田国给崇信佛法的南朝皇帝进献玉佛。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据《册府元龟外部臣》载,突厥都兰可汗遣其母弟辱但特勒向高祖进献于田国所产的玉杖。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据《旧五代史》记,回鹘进献玉马。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据《文献通考》记,从于田国得一大玉,逾二尺,色如截脂,帝命制大玺,为赤螭钮,大为九寸,刻“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十六个字,称定宝。元代至元初年(公元1264年),据清代《癸辛杂识》记,丞相伯颜到于田国,得一玉佛,高三四尺,色如截脂,照之皆见筋骨脉络。引自唐延龄等人(同上,276~277页)。

    五、清代玉的辉煌

    远古北方数千里草原,西来运玉之路,化为东去的丝路,绵延为东方一西方亚非欧三大洲五个古文化交流的人类文明之路。中国自汉朝以来则是这条东西大通道的守护神,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回报的却是血腥掠夺与不平等条约,激起中华儿女百年前仆后继的奋起抗争,迎来共和政体。中华玉文化,由远古神器演化为3 000年的镇国之宝,到清代堪称东方艺术的瑰宝。

    和田玉,是新疆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所产透闪石玉的统称.清代设有采玉的办事大臣,和田玉为皇室专用,仅有少量流人民间。清代和田玉的玉料宏大,由数百斤至数千斤,雕工精美,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据唐延龄等人(同上,278页)。最著名的玉件,要数“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重九千斤,折合公制5 35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采自叶城县密尔岱山,经3年运抵北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闰五月设计图样交到扬州玉雕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雕好。玉件高224厘米,宽96厘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罕见宝物。此外有:(1)“秋山行旅图”玉山,青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送扬州厂碾琢,历时五年琢成。玉件高130厘米,宽74厘米,最厚20厘米,巧用玉质,山林秋色颇有真实感。(2)九龙褒,青玉,玉料重四千斤,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运到北京,当年六月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清官造办处鉴制,通高134厘米,最大口径117厘米,现存故宫博物院。(3)云龙玉褒,玉料重四千斤,玉件通高约四尺二寸,面宽四尺,进深二尺五寸;“寿山”,玉料重约三千斤;“丹台春晓图”玉山,玉料重约三千斤;上述三件均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四十五年(1780年)由两淮盐政监制,现存故宫博物院。(4)“会山九老图”玉山,通高145厘
    宫博物馆。

    六、东方艺术玉之园

    近些年刮起出国风,回国的也不少,模仿境外之风日盛,如搞什么“石”、“花”呀!中国虽是有待振兴的弱国,但毕竟地域广大,地理、地质条件多样性,可以说“人有我有,人无我仍有”。炎黄子孙要大度、大气、能容万物,方不失中华之民的风范。从市场玉石种类而言,国产玉种繁多,新上市的阿富汗产微晶方解石类白玉,雕的大白菜,生机昂然也很喜人。中华玉之园,现概括为:
           显贵商贾,爱不释手,印玺玉(寿山石、鸡血石)。
           天上人间,浑然一体,锦秀玉(岫玉、青田石)。
           富丽高雅,艳而不俗,美人玉(翡翠)。
           圣洁温润,美而不朽,传国玉(和田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