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华夏源远流长玉文明
  • 李毓芳 / 2月4日
  • 石之美中国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7年)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精辟记下人类远古流传下来对“玉”的经典共识.玉即石之美。

    一、人类祖先是何时认识的玉

    人类最早祖先  在地球距今10亿年内第一个冰河期(晚元古代震旦纪)过后的距今5.4亿年(中寒武世),云南省抚仙湖畔帽天山页岩中,发现的已有三分脑和一对侧眼的脊索动物云南虫,虽然长不到4厘米,对外界反映灵敏,能避开长2 5米的附肢动物巨蟹,生息繁衍,经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两亿年的温暖期,在距今3.54亿年(早石炭世)演化为两栖类(能爬树的肺鱼)。在第二个冰河期(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过后的距今2.45亿年(早三叠世),演化为哺乳动物。经历中晚三叠世侏罗纪白垩纪老第三纪两亿一千万年温暖期,在距今2460万年前演化为猿。进入第三个冰河期(新第三纪第四纪)经历1760万年,在距今700万年前演化为类人猿。在距今400万年前由猿人一能人一演化为直立人。中间空缺300万年(即700万年前至400万年前),人类行为学者1937年提出,人类大约有300万年是在热带海洋中度过,摄取无脊椎动物蛋白质,证据:(1)东非肯尼亚土著小孩有潜入水中用口捉鱼的习性;(2)菲律宾土著人,仍有群体潜入海水中深达24米捕捞,在水中数分钟不呼吸空气的生活习性,此外,日本仍有下海裸体潜水捕捞谋生的海女;(3)新生儿有游水习性,胎儿在母腹羊水中发育;(4)人类有皮下脂肪,毛稀,能减少水中阻力,而黑猩猩和家畜等则无皮下脂肪。在距今400万年前演化为直立人。自此人类解放双手开发大脑,大约在200万年前一个寒冷期海峡水浅露底时走出了非洲,扩散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又扩散到北美与太平洋诸岛。

    泥河湾遗址  据刘锡清(《百科知识》2001年3期59~60页)“河北省泥河湾地区考古”:1994年在小长梁遗址,出土石器2000多件,除巨大石球外,石器为尖收器、刮削器、雕刻器及锥形器,均小型化。一般重5~6克,并见中华莫鼠、中鼻三趾马化石、地层时代接近距今L67万年:其二,1976年贾兰坡与卫奇找到“许家窑人”头顶骨、颈骨等化石计17块,石器2 900多件,石球多达1079件。从印第安人原始部落得知,将两只石球分别用皮革包起缝好,中间连上绳索,向飞奔的大型动物甩去,可将兽脚绑住绊倒捕获,已是距今10万年前的事了。

    史前识玉  据说狩猎100万年,可能不止此数,对进入冰河期人类演化速率递增推算,即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期,石器的发展,狩猎收获倍增,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被迫养殖与种殖业的出现,人类观天象识四季,可能学会用火,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约距今50~12.5万年前,人类进步加快,火不仅御寒、熟食能减少疾病,农业或牧业使食物趋于稳定,有了陶器,人的群体规模扩大,产生部落首领、祭司等,石器用途增多,石匠认识“石之美”,劈凿、切磨、刻画图腾等物,当在此阶段,即史前社会,约距今12.5~2.5万年前。

    二.玉按颜色的古老分类

    美玉有四大特性  (1)美观性,有多层次的社会需求。(2)耐久性,如钻石以硬度最大和折光率最高而市价居首位,也有硬度仅为摩氏2度的叶腊石类,但产品设计得当,只制帝王与雅士钟爱的印章,或精雕花卉山水人物及动物,不制易碰损的器皿与饰件,扬长避短,市场价值可观。其中田黄和鸡血石印章价值较高,然而,硬度、透明度、折光率均好于叶腊石的岫玉,由于产品设计不当,制作大量易碰损的器皿和生活常用饰件,尤其加工粗糙,产量失控,原料玉价贱如青菜,产品充斥珠宝店,价值甚低。(3)稀少性,如玛瑙,50年前有“珍珠玛瑙”之说,经20世纪80年代的盲目开发,原料失控,除少数名家精品外,价格一落千丈,产品几乎从珠宝店消失。(4)文化内涵,如历史、地域、民族、性别、信仰等传统习惯。玉石和宝石的区别,宝石较玉石的要求为高,是指单矿物晶体,透明或半透明,或微透明并有星光效应,有一定粒度者,而玉是指以某一种矿物为主体的微细纤维状或片状或针状或粒状集合体,通常不透明或微透明,如寿山石亦见透明“水晶种”,价值剧增,要有一定块度。

    玉按颜色分为五类  主要是白和绿两类,黄与红及蓝三色高档的数量少。相同颜色的玉,矿物组成不同,矿物微细程度不同,产地不同,价位悬殊,彼此区别开的国际通行办法是在玉的名称前冠以产地名。现将白绿黄红蓝五类玉,简述如下:
    (1)白玉类,白色在世界东方华夏56个民族象征“圣洁”,神话传说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因菩萨”驾着白色的祥云降临人间,白云所在地方是仙神居所,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中国雪域高原的藏民,将白色哈达作为迎宾最高礼节。白玉中的极品是中国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玉,洁白温润如羊脂,次为粉青白玉,摩氏硬度6.9~6.6度,折光率1.61~1.64。最宝贵特点是韧性高达8度,仅次于黑色金钢石韧性9度,密度为2.922~2.976,矿物主体为透闪石微晶纤维状交织结构,其耐久性无与伦比。据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东京市珠宝店宝玉石饰品震碎甚多,惟独和田玉件完好。据于晓晋等人(《中国宝石》总节21期1992年2期120页)“阿富汗白玉”一文,白玉第二大宗玉料是阿富汗白玉,雕带露珠白菜活灵活现,矿物主体为方解石微小片状,放射状呈紧密排列,片厚0.02~0.05毫米,片长0.5~0.75毫米,折光率1.5055~1.6775,价值适中,销售尚可。

    (2)绿玉类,绿色象征“富丽”,为女性所偏爱,极品为40年前中国版图,现划人缅甸的“恩梅开江和迈力开江流域野人山”产的翡翠,发现年代在明朝末年,为清朝慈禧太后钟爱。矿物主体为硬玉,不透明至微透明,摩氏硬度6~7度,折光率1 666~1.680,密度3.34。上品绿玉有金绿宝石产于斯里兰卡,和田玉中青玉与碧玉,中低档绿玉有孔雀石、澳大利亚绿玉、台湾省莲花县产绿玉、东陵石等。

    (3)黄玉,黄色象征“显赫”,中华帝王和佛教的专用颜色,黄玉极品为福州市寿山乡产田黄,制帝王印章而名贵。上品有和田玉中黄色品种,中低档有新疆尾垭的元古代深黄色白云石大理岩,由杨汉臣等人(《新疆宝石和玉石》132~13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命名“密蜡黄玉”,适于雕佛像及佛珠。

    (4)红玉,红色象征“高贵、威猛、吉祥”,俗有“红男绿女”之说。清朝大臣顶带有红宝石,次为红珊瑚,再次为红玛瑙之分;极品为含辰砂浙江省昌化县及内蒙古赤峰市产鸡血石“大红袍’印章名贵,中低档有红珊瑚及羊肝石等。

    (5)蓝玉,蔚蓝形容天空或海洋,极品金青石在伊斯兰教誉为天堂石,主产区在中国帕米尔喷赤河对岸现为阿富汗境内,所采金青石被政府收购存入银行,作为国库储备,很少流人市场。金青石玉的主体矿物为金青石矿物晶质集合体,中一深绿蓝至紫蓝色,密度275,摩氏硬度5~6,折光率平均1.5,不透明。中低档蓝玉有方钠石玉与天河石玉(含铷、锶的微斜长石)。

    三、北方红山积石冢玉器与殷墟妇好墓玉器鉴别

    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为辽河、黄河、长江流域,它的北带为巴尔喀什湖、萨产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南带为帕米尔、喜玛拉雅、岭南,东含西太平洋的南海、东海、黄海及鄂霍次克海,除文中提到古文化遗址,尚有北方大草原文化遗址、山东龙山遗址、陕西半坡遗址、青海、新疆等处遗址。

    海城小孤山和沈阳新乐遗址  据王时麒等(《中国宝玉石》1998年1期125~126页)“岫岩软玉”一文,1983年发掘了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人类遗址,距今3 5~4万年前(《人类学报》:1986年5卷3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C14测定结果),出土文物中有三件玉制砍研器,其中大者长7寸许,高3 5寸,大头宽25寸,小头宽1寸,呈深绿色,细腻明亮,玉质同邻近的岫岩县细玉沟所产老玉(透闪石玉)。在距今7000年前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制刻刀,绿色为主,致密细腻,硬度约5度,玉质同岫岩老玉。

    阜新市查海和赤峰市牛河粱积石冢玉器  据周南泉(《中国宝石》总第4期1993年1期37—40页)“神奇的红山文化玉器”、杨伯达(《中国宝石》总第37期2001年2期132~137页)“玉学理论的基本论点”、王雪松(《中国宝石》总第37期2001年2期126~129页)“辽宁岫岩出美玉”等文。在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古人类村落遗址,出土有玉龙形钩、玉块、玉匕等。在建平县出土有玉猪龙。在距今5000~6 000年前,内蒙古老哈河畔赤峰市牛河梁积石冢,出土有太阳神高7.7厘米,玉鸟等。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有玉龙,深绿色,高26厘米“c”形,长42.2厘米,玉蝉、勾云形器等。据考证见有古人类社会祭坛和陶制女性生殖崇拜。上述出土玉器的玉质同于岫岩的河靡石。

    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玉器鉴别  墓主人为商代武丁王(公元前1250~1192年)配偶,生前参预征战和祭祀,祖先谱中称妣辛。据卢连成(《殷墟发掘记》,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地位显赫,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见百七八十条。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青铜鼎31件,象征军权青铜大钺2件,玉器755件,透闪石类300件,均为浮雕和园雕的商代精品;象牙器皿5件,宝石类47件,石器63件,骨器564件,陶器11件,海贝6 800余件,阿拉伯授贝1件。据杨汉臣等人同上15—19页、王时麒等人(同上),将殷墟妇好墓5件玉器所做化学分析,同新疆三个产地和田玉与岫岩河磨玉电子探针成果作一对比鉴别表明:(1)妇好墓出土的玉瑗、玉刀、玉戈的数据,大致同新疆于田玉的玉质相符;(2)妇好墓出土的淡黄残玉、玉箍的数据,有待同新疆叶城县密尔岱玉与岫岩各种老玉作比较(表附文后)。

    四.长江下游和蜀地遗址古文明

    巢湖凌湖滩遗址  据李晓东等人(《中国宝石》总第32期2000年1期.102~103页)“巢湖凌湖滩玉文化”一文,1985年6月在安徽省巢湖和长江相连的裕溪河岸,含山县铜闸镇凌湖滩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石器25件,玉器26件。省文物考古部门于1987年6月至1998年11月进行三次发掘,在半径2千米范围分布6处遗址和一处大型墓地,距今约5 300年前。发现:祭坛一座,红烧土一处,墓葬44座,出土文物千余件,玉器600件,玉表皮淡黄绿色,有玉锛、玉钺,浅绿带黑斑的玛瑙斧、铲等,有图腾环形带孔的玉龙,头带冠的坐式玉人、神秘的玉鹰,以及杯、镯、管、占卜用玉等,构思奇巧。

    良渚遗址  据李新伟(《中国宝石》总第38期2001年3期91~93页)《琮璧通天一神秘的良渚文化玉器》一文,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周围地区,清代因出土玉器而闻名,20世纪30年代曾有乡民掘得几担玉器,引起有识之士重视。1936年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在他家乡良渚考古发掘,以良渚命名,精美玉器视为秦汉之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专家确认距今4000~5300年。1986年在余杭县反山和瑶山发现了人工堆筑的祭祀与社会上层墓葬合一的大型祭坛,出土了数以百计的精美玉器,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社会已率先于中原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良渚玉器有:琮、璧、钺、冠状饰、钗形器、镯、环、锥形器、璜、牌、带钩、柱状器及鸟、龟、蝉、鱼、蛙等。琮和璧是通天的法器,掌握琮璧是具有通天权力和能力的标志。反山琮玉,重达6.5千克,四面两射之间阴线刻画送带羽冠的神巫骑坐巨目神兽升天,射部兽面两旁有简化的玉鸟,顶部刻有鸟立高台的形象,表现苍天高远和神巫的通天中的重要性。玉璧象征天,中心圆孔代表天极,侧面有四个缺口刻画鸟纹和鱼纹。学者认为这与当时天文历法有关,表现四季划分。玉钺公认是象征军事指挥权,与琮璧同墓出土,钺高17.9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钺身刻有同样的神巫骑兽升天形象,柄可能是木质,柄身用玉装饰,握于死者手中,表明是“良渚”的最高首领,冠饰为羽冠。锥形器,猜测是针炙的玉砭,历来巫医一体。其他玉器,是“玉礼制”,玉器已从人类的图腾崇拜,步人了更高级社会。

    巢湖放王岗遗址  据李晓东等人(《中国宝石》总第33期2000年2期166~167页)“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罕见玉器”文中,遗址位于巢湖市东郊亚父乡的旗山与鼓山,西迎巢湖。据传为商汤放桀处,商周时期为巢伯国,1996年6月基建时发现距今2 000年前一座古墓,抢救发掘,出土文物700多件。其中玉器20件,玉龙首尾相接,头有角张口露齿带足爪环状,细腻滋润,直径4.7厘米,厚0.5厘米。双虎鸡心外方内圆玉佩,长4.2厘米,宽3.9厘米,厚0.4厘米。凤纹玉璧,直径14.5厘米,孔径2.1厘米,厚0.5厘米,古朴典雅。吕柯之印,高1.4厘米,边长1.7厘米,为墓主人印。此外有玉蝉(死者口中)、玉虎、玉带钩带。与凌湖滩遗址玉件相比,玉质甚佳,属和田玉类,有老红玛瑙(可能烧过),雕工细腻。

    天长遗址  据朱红(《中国宝石》1995年1期89~91页)“天长汉墓出土玉器简述”文中,安徽省天长市东北郊三角圩水利工地,近年清理古墓24座,距今2 000年前,文物大部分出自官任“广陵宦谒”名“恒平”的双人合葬中。头有角环形玉龙,玉色浅淡,直径5厘米,厚0.4厘米。有角和足的云形双龙,长14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剑铁质,有玉饰4块,长92厘米,宽3.2厘米。双龙连体白玉璜,长9.6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青玉璧直径23厘米,厚0.5厘米,玉色深绿。此外,玉佩、牙璧、玉带钩等。玉质属和田玉类。

    三星堆遗址  据李雪梅(《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4期22~47页)“长江文明的神曲——三星堆”文中,遗址位于成都市东北36千米和田的广汉县三星乡南兴镇回龙村。古蜀国都城,南城墙至北面江边2~3千米和田,东西宽2~3千米和田,面积近10平方千米和田。1929年春天,位居月亮湾的燕家,父燕道成和儿子燕青保在宅旁车水挖沟,无意间掘出一坑精美玉器,待夜深时清理出玉璋、玉琮、玉瑗、玉环、玉戈、玉璧等400多件。没过两年,“广汉玉器”声名鹊起。自此,1934年、1963年、1980年、1986年多次发掘,还要发掘下去。商王武丁时期甲骨文卜辞中多次提到“蜀”。那时蜀拥有强大力量和辽阔地域,周武王伐纣,蜀在八个盟军中名列第二,与中原相通是靠顺流而下绕道。史纪《蜀王本纪》载:蚕从,柏灌,鱼凫此三代名数百岁。出土重要文物:有黄金面罩、金手杖、青铜人头像、玉璋、玉戈、象牙长l米有60~70根(属地产),真人大的青铜立人像(过去仅埃及、希腊有)等。四川省文物所副所长赵殿增讲,三星堆遗址年代为距今4800~3000年前。北京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孙华讲,自三星堆古城兴起后,成都平原上多座宝墩村文化古城便销声匿迹。反映四川盆地从古城众多的酋邦时代,转向单一都城国家时代,这一早期国家,除拥有相当发达的青铜冶铸工艺和玉石加工外,还崇尚太阳。认为天上有10个太阳,栖于东方扶桑和西方的若木之上。金手杖,系王杖兼神杖,借以沟通天地人的神器,不同于中原九鼎。

    金沙遗址  据李雪梅(《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6期10~21页)“又是一个‘三星堆’金沙遗址”文中,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蜀风花园大道工地。2001年2月8日开挖下水管道,民工发现有大段象牙和玉器,遭哄抢的文物现已被追回近百件,目前出土大批象牙和獠牙,青铜人物铸件、人面与蛙形金泊及玉器。探坑仅深1米多,时代为距今2300~3000年。琥珀色玉琮为四层玉楞,深绿色玉琮为10层玉楞,高22厘米被视为迄今最高等级的玉琮。表面通体有双目兽面纹,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完全一样,这样高等级良渚器物如何到了蜀地?会不会是那次与周武王会盟伐纣的战争后,绕道“顺手牵羊”,精美神器人蜀,导致良渚文明的衰败!此外,还有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兽面纹玉圭,三孔玉器、玉牌、石璧等。

    五、华夏古天象仪和玉的升华

    古天象仪  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科学》2000年第52卷3期3—8页),在1999年中国科学院50周年纪念之际讲的“物理学的挑战”文中,将商代的玉琮(16节)、玉璧、璇玑组合而复现的华夏古代“玉璇仪”,以玉璧直径20.4厘米,玉琮外方内圆中空,其长度为48.9厘米。假定竹管长15尺,竹管孔径为2毫米,大圆盘璇玑直径为8尺,可估计出正极的角度能定准到0.012度,准确度也至少可到1%左右,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看到的琮和璧。使用这个天文仪器需要正极有一颗星,还要在三个最好位置成等角三角形的亮星。北极星周围也有三颗亮星,正极本身有一个轨道,每2.5万年走一圈,商代时正极位置没有星。更早是公元前2700年,紫微星座刚好有一颗星,右枢在正极位置,比现在北极星离正极更近一点,周围刚好有三颗星,对着凹槽,它们是紫微星座在少宰和上辅与北极星座的摇光。如果这个假定是正确的,在公元前2700年定出中国文化的起始年代。中国的天文在470~1年前已经相当发达,对星座的定位已准确到1%度,可以确定农时,中国古文化跟天文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是以科技为基础,很值得骄傲的。

    人类的认知、祈求和祭祀  人类在距今100万年左右,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出现,对一年四季或旱、雨天象观测的需求越来越高,亚非欧五大古文明发祥地都有天文和历法,如亚裔中美洲玛雅人的天文观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张茵(《中国国家地理》2001年7期74~86页)“丛林中的神话玛雅”一文中,其历法由三种组成:(1)卓尔历,由20个神明图案和1至13个数字组合循环共为260种图标,构成一年260天。(2)太阳历,观测一年为365.242 129天,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同现代历法一年为365.242198相比,误差小于百万分之一。(3)长纪年为52年.玛雅人对“O”的使用,比五大古文明最早使用“O”的印度人还要早,比欧洲人要早800年。从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追溯玛雅纪年起点为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自然资源丰富,自兴至衰,循环,文化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遭受外族人侵,文明便被摧毁。据仅存抄本,破释了玛雅秘码。随着工具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展,人群与家庭发展为氏族,到部落,使用了火。在冰河期冬夜驱寒和免受猛兽伤害,人群有了分工,经验积累,认知了丰收喜悦,经历水灾、火灾、兽虫灾,面对生存领地的战争或不可知命运的迁息,必要的生殖及不可避免的死亡。崇拜天地、祖先、神鬼,有了祈求和祭祀,有祈雨、祈年等,大祭杀性,有六畜、俘虏、奴隶、长官,如天上九个太阳和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传说。商初大旱七年,成汤堆柴自焚祭,火将点得雨未死。玛雅人有心祭、安第斯山婴祭,中华君主祭泰山,佛教黄教朝拜喜马拉雅诸峰圣山、高原圣湖,祭黄河、雅鲁藏布江及恒河等。

    玉图腾  崇拜演化为图腾,以玉表现:(1)天,在北方红山文化有太阳神、玉鸟,大鹏展翅九万里,又演变为天坛。(2)大地,传说中为鲲,一条大鱼,又演变为地坛。(3)祖先神,辽河和黄河中下游以“c”形玉龙最为普遍,还见有猪龙、虎、熊等。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琮、璧、钺在同一墓中表明宗教与世俗权力的集中,出土的玉鸟数量最多,还有玉制鱼、龟、蛙、蝉等。古蜀国三星堆有金杖,不同于夏禹制青铜九鼎,商汤伐夏舛取九鼎作镇国之器,此后转向取古于阗国产坚韧不朽之美玉作为镇国神器,视为避邪、赐福、举平安理念,和阗玉文化传了3 300余年。

    玉之德  据《周礼》中记载:“君王以玉召见公侯大臣,公侯以玉事君王。”玉作为权力的象征。《札记》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玉扩展为社会等级及财富的体现,进而把玉的物理性质附于道德。《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玉有十一德之说,简言之,即仁、知(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出玉有五德:简言之,即仁、义、智、勇、洁。逐渐演化成:仁、义、礼、智、信等,君子应具备的五种高尚品德。

    华夏玉文明可概括为:
           美而不朽是中国和田玉的特色,
           圣女温润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
     
                                         殷墟妇好墓古玉同新疆产地和田玉与岫岩河磨玉化学成分对比表

    续上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