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和田玉的产出地质背景对其玉质的影响
  • 李加贵 张学云 郭继春 / 2月4日
  • 和田玉以其细腻、温润而著称于世。探其原因,则与其产出地质背景密不可分。纵观国内外各“软玉”矿床所产出的“软玉”大多与超基性岩体有关,属于所谓蛇纹岩型软玉,而新疆和田玉则为非蛇纹岩型软玉,它属典型的接触交代型。

    现以于田县阿拉玛斯和田玉矿为例,该矿床的玉矿体位于中酸性侵人体(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石大理岩接触交代之蚀变带中。由于花岗闪长岩和白云石大理岩两者化学成分的显著差异而引起两者在接触带部位的物质彼此交换,主要表现于从侵入岩体中带出硅、铝、铁等组分,而围岩部分则提供钙、镁等组分而发生双交代作用,其结果形成一系列镁质矽卡岩矿物。在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带部位主要形成镁铁尖晶石、透辉石、透闪石、镁橄榄石等的矿物组合。

    依据距岩体近远不同部位,镁质矽卡岩矿物的种属和数量有所差异,从岩体的内接触带(岩体边缘出现绿帘石、黝帘石等帘石化蚀变带)向围岩部位的外接触带依次表现镁铁尖晶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镁橄榄石化等蚀变分带现象。由于交代作用过程具有阶段性,在矽卡岩矿物形成之后,还出现继后的热液叠加作用,使先前形成的在透闪石化蚀变围岩中的柱晶透闪石等被隐晶质致密块状透闪石所交代而形成和田玉矿体。这可从和田玉的产状及和田玉中仍保留交代残留柱晶透闪石而出现典型的交代残余结构得到证实,而其他含镁矽卡岩矿物,特别是镁橄榄石普遍遭受蛇纹石化。

    和田玉矿体规模一般不大,宽度多在1米以内,长度一般几米到几十米,而延伸的深度也不大。矿体的直接围岩主要是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蚀变强烈者可成为透闪石岩)。这种同一矿物成分的集合体由显晶质(柱晶透闪石)成为隐晶质(软玉)的改造是由后期热液叠加作用而成,而和田玉的极细粒度(一般在0.01毫米以下)就是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产生的,这使和田玉成为所有其他软玉中粒度最细、质地最优的佼佼者。这种情况与石英岩中出现的京白玉颇为类似,虽然石英岩的成因和成分与上述矽卡岩完全不同,但石英岩和京白玉亦属于同一成分(二氧化硅)的矿物集合体,京白玉在石英岩中的产出亦基于后期热液的叠加、交代和改造而成,京白玉矿体同样成脉状、扁豆状赋存于石英岩及其裂隙中,将原先晶粒较粗的石英岩改造成隐晶质致密细腻的京白玉。同一矿物成分的集合体的颗粒从显晶质转变为隐晶质的细化作用促使了成玉过程的产生,其作用过程一般均发生于较低温压条件下。和田玉之所以成为所有软玉中的奇葩,首要条件是其粒度极细,一般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其显微毡状结构.造就了它韧性大、质地致密、细腻而温润的品质。此外,和田玉中仔玉较山玉更胜一筹,这是由于通过河流搬运的和田玉卵石、砾石在漫长的外营力地质作用过程中,流水(水溶液)等介质与玉石表面发生水岩反应,具体表现于以溶解和淋滤为主的解析作用,促使玉石中的超显微混溶杂质发生化学变化,并向玉石表面扩散而形成一层黄褐色表皮(璞),而其本身得到了净化,使玉石起到了润化作用,其结果使玉石显现润沽如脂,具千载凝膏之态。据史籍记载:“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战国人沿河取玉,彼人谓之捞玉。星辉月暗,静候沙砾中,见有光烁烁者,其下既有美玉,采得佳者玉人不日得玉,而日得宝,盖以其价昂贵也。”由于和田玉的天生丽质,在我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长河中一直独占鳌头,它将成为我国国石最有力的竞争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