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试论和田玉的资源特点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
  • 唐延龄 / 2月6日
  • 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有的古文明因种种原因消失了,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延续了五千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玉和玉器,这是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的重要区别。可以说,世界上也许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和玉石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

    中华民族的先民,在石器时代的劳动中,筛选出石之美者作为玉,用以制成玉器。最早的玉片出土自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遗址,距今约12000年;内蒙兴隆洼文化和辽宁查海文化的两个遗址出土的玉器约有8000年历史;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器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5000年的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是我国第一个玉器高峰时代。以上这些遗址出土的玉器所用玉材较为广泛,玉石矿物成分有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玛瑙、水晶、绿松石等等,这是一个彩石并用的时代。总体上,“新石器时代诸文化所用玉材均为就地取材,不会是远距离搬运而来的”(杨伯达,1997)。

    在新石器时代,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先民们已发现了和田玉,其具体年代尚有待研究。几千年来,和田玉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玉文化的历史地位,古人已有定论。鉴于当前的情况,有必要追溯
    和田玉在几千年中一些重要事件。

    1、和田玉发现后,当地先民开拓了一条运输和田玉的路线,即“玉石之路”。这条“玉石之路”,近十多年来为我国学术界关注,得到较为普遍的承认。据杨伯达教授研究,“和田玉向中原输出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东西政治、文化及商贸的运输线,也是距离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陆路交通大动脉。”这条路为后来的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在中国众多玉石中,经过先民长期的使用和鉴别,认为和田玉是众多玉石中的佼佼者。因此,从夏代开始到周代,和田玉已成为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材。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表明,我国在商代后期使用和田玉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作用。春秋时期,管子、孔子以和田玉的物理性质比附于道德,提出了“九德”、“十一德”之说,使玉的道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中国人民爱玉提供了精神支柱,造就了爱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据学者研究,当时不仅完成了玉的道德化,而且完成了玉的政治化和宗教化。值得提出的是传统玉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重要意义。

    4、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和田玉成为帝王玉。皇宫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多用玉制作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如清代两百多年用的玉玺,现存故宫皇极殿的25方,其中除2方分别用的木和金外,其余都是用的玉石,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

    5、从汉代的《史记》开始,一直到清代编年正史,合称二十五史。在这些光辉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和田玉,这为其他玉石所难见。这一历史事实,已为历代所公认。正如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说:“凡玉……贵用者尽出于闯”。药学家李时珍也说:“产玉之处亦多矣……独以于阗玉为贵”。本世纪初,我国地质学的创始者章鸿钊在《石雅》中指出:“中国自昔多以玉称,其产玉之地,略而弗详,求之载籍,又独钟于西方焉。首如尚书禹贡尔雅山海经《穆天子传》诸书,又及周秦以降史官之所录,与凡诸子百家方书野乘之所传连,虽芜杂不能备举……古所谓产玉之奥区者,从中国言,皆西域而已。”
      
    6、中国玉器玉材,品种甚多,群芳争艳。然而,正如杨伯达教授所说“商、西周时期,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进入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中国玉器在世界上被称为独树一帜的“东方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和田玉在中国玉器玉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和田玉,中国就没有如此光辉灿烂的中国玉器,也没有如此光辉灿烂的中国玉文化。

    7、和田玉是古代新疆与内地各民族沟通的媒介。远古时期,有新疆地区西王母向黄帝、尧、舜献玉珀、玉环、玉块的传说,有周穆王与西王母欢会于瑶池之上,在昆仑攻玉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已为新疆进献之宝,“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非王有己。”(《史记·赵世家》)以后各代所用之玉,均为当时新疆进献。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说:“勃律天西采玉河,坚昆碧盘最来多。旧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廷万匹罗。”也如元代维吾尔诗人马祖常所说:“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瑰丽的和田玉,架起了各民族友谊的桥梁,是各民族友谊和团结的象征。中国自古以来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说,表明玉也是和平的象征。

    8、随着近代地质学的兴起,和田玉也为国际地质界所重视。19世纪后期,中国玉器开始大规模流到国外,1863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A damoar),对我国和田玉玉器和翡翠玉器的玉材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后,提出了玉分为两类,即“Nephrite'’和“Jadeite”,前者指和田玉,后者指翡翠,以后这个分类在全世界流行,传到东方后,称译为“软玉”和“硬玉”。这一玉的分类法,值得讨论和研究,但从另一角度言,表明了国际地质界对和田玉和翡翠的重视,公认这是世界上众多玉石中的“精华”。现今国外出版的一些宝玉石著作中,对中国和田玉予以高度评价。21世纪80年代,由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玉石学家组成的国际玉石代表团访问新疆,他们称新疆和田是世界的玉乡。英国李约瑟教授以研究中国科技史而闻名世界,他说:“新疆的和田(于田)和叶尔羌地方山中和水中是两千年来主要的或许是惟一的产玉中心。”在国际古玉市场上,以和田玉为原料的古玉器备受青睐。

    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玉器的原料是百花争艳,除从国外进口的翡翠外,国产玉石一般以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玉为高档玉石,价值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价格涨幅之大,在国内玉石中是少有的。

    10.2008年,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目前已确定“中国印”为会徽,这一神圣的会徽是用和田玉制作的,这也肯定了和田玉在中国诸玉石中的地位。和田玉能在历史上取得这样显赫的地位,一是与中国特有的玉文化有关,一是与和田玉的玉质、矿床的特点有关。下面仅就后一问题进行讨论。

    和田玉的玉质特点

    我国工艺界,不论古代或现代,根据工艺石材的不同,一般分为宝(石)、玉(石)、石三类,这是上千年的经验总结。地质界基本采用工艺界的分类,如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7年中,分为宝石、玉石、雕刻石三类。宝石一般是指透明的结晶体,硬度在摩氏7度以上,价值比较昂贵。玉石一般是指块状的多矿物集合体或单矿物,半透明至不透明,硬度摩氏4~7度,其价值分为翠、玉、晶、石等种。雕刻石一般是指多矿物集合体或单矿物,硬度小于摩氏4度,可分为印章石、砚石、装饰石等。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珠宝玉石名称标准,对宝石、玉石名称做了新的规定,其中天然玉石名称目录中以矿物或岩石命名的有三十多种,这表明我国玉石品种的丰富,但是,常见者主要是辉石类、闪石类、石英类、蛇纹石类、黝帘石—斜长石类等等。商界也曾以价值,将玉石分为高档、中档、低档三类。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已知有多种玉石。杨伯达教授将史前玉分为三大板块,即殉王于琪玉(以产于东北、内蒙、山东为主)、瑶琨玉(以产于江苏、浙江及山东、安徽、广东部分地区为主)球琳玉(以产于新、甘、青等省区为主)。这是依产地划分的。对玉的品种,古人称谓很多,尤其是清代徐寿基编的《玉谱类编》中,释名部玉名有上百种之多。经现代科学测试,就玉石矿物成分言,品种也很多,但相对集中。如红山文化玉器以蛇纹石类为主,并有闪石类;良渚文化玉器以闪石类为主;西北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玉器以闪石类为主,并有蛇纹石类。可见,不论东北、南方、或西北,玉石主要品种是闪石类和蛇纹石类玉。值得注意的是闪石类玉,中华民族祖先在一万年前早已认识,仙人洞旧石器遗址和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出土的玉器,玉材多是闪石玉,这显示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惊人聪明才智。所以,和田玉出现后,当时先民们经过比较,认为和田玉是其中最佳者,尽管它出现比蛇纹石玉晚,但是后来居上,称雄玉坛。为了把和田玉与其他玉相区别,古人把和田玉称为真玉,其他玉称为“非真玉”。古人如何辩论真玉,李淳风曾说:“其色温润,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声清引,其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此真玉也”。《拾遗记》中载:“石崇富比王家,当世珍宝奇异,皆殊方异国所得。其爱婢翔风妙别玉声,悉知其处。言西北方玉声沉重,而性温润。东方南方玉声清洁,而性清凉。其言声清洁者,明东南方产,非真玉也。”

    和田玉的玉质,古人早有判断标准,如东汉许慎提出的“五德”说中,玉质有“润泽以温”,“自g理自外”,“其声舒扬”,“不挠而折”,“锐廉而不忮”五个方面,即是质地温润,里外一致,声音清扬,质体坚硬,断口不锋。

    现代经过专家们研究,和田玉与国内外其他玉石比较,主要特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矿物为连闪石,矿物粒度极细,具有毛毡状结构

    世界上闪石玉有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类。和田玉属透闪石类,矿物成分为透闪石。主要特点:一是透闪石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在国内外同类透闲石玉中和田玉透闪石含量是较高的。二是杂质矿物极少。一般为1%~3%,多在1%左右。三是矿物粒度极细,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见

    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据部分样品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粒度为:短柱状为0.0046mm~0.0013mm、0.0063mmx0.0036mm,长宽比为2:1或31;长柱状为0.01IIl×0.0028mm、0.004mm×0.0008mm、0.012mm×0.0012mm,长宽比为3:1或511、10:1;纤维状为0.0004mmx0.000021mm、0.0021mm×0.00007mm,长宽比为20:1或30:1。粒度之细在国内外同类透闪石玉中也是少有的。四是结构以毛毡状为典型,粒度均匀,交织成毡毯一般,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结构为其他类玉石所少有。

    二、质地细腻、温润

    质地是玉石质量的综合表现,包括形状、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和田玉由于其矿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质地优鼹。表现在:一是由于其粒度极细,所以质地非常细腻,是古人所谓的“缜密而栗”,为其他玉石所不及。二是温润滋泽,即具有油脂(脂肪)光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古人所谓的“温润而泽”,羊脂玉就是以玉滋润如羊脂一样而驰名天下。三是有适中的透明度,即是“水头好”,呈微透明,琢成的玉件显得水灵,有生气.1四是杂质极少,有的达到无瑕的程度,而且里外一致,是古人所谓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或“自g理自外,可以知中”。

    三、硬度较大

    硬度是玉石质量重要标准之一,硬度大,则玉器抛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长期保存。因此,工艺界以往在划分低、高档玉中,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档玉硬度较大,低档玉硬度较小。和田玉的硬度,经测定摩氏硬度为6.5~6.9,与翡翠相近,而比蛇纹石玉(硬度为2~6,一般为4左右)和叶腊石类石(硬度一般低,一般为2.5~4)为高。独山玉,硬度与和田玉相似,但是质地不如和田玉。

    四、韧度极大

    韧度对玉器极为重要,韧度大,则不易破碎,而且耐磨,对于玉器的艺术造型和精雕细刻有极大好处。

    韧是打击硬度,有的硬度很大,如黑金刚石摩氏硬度为10,水晶摩氏硬度为7,但是打击硬度低,一打即碎。而和田玉摩氏硬度虽不及金刚石和水晶高,但是打击硬度很高。据测定,和田玉的抗压强度高达6542公斤/平方厘米,也就是说,如压碎和田玉,必须在每平方厘米上施加约6.5吨压力;而压碎钢铁,只需要施加4~5吨压力。

    韧度是研磨硬度,和田玉属透闪石玉,韧度大是其特色。据世界上宝玉石的韧度资料显示,黑金刚石为10,透闪石玉为9,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橄榄石为6.祖母绿为5.5,黄晶、月光石为5,猫眼石为3,萤石为2。如以透闪石玉韧度为1000,其他玉石或矿物相对韧度为:翡翠500,蛇纹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刚玉2~3,云母2。可见,透闪石玉的韧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这是和田玉最重要的特色,是其他玉石不能比拟的。

    五、颜色纯正.有世之稀宝羊脂玉

    玉石的颜色,对工艺鉴定十分重要,包括色调、色纯、色浓诸方面。玉石有多种多样的颜色,人们对玉颜色的追求因时代而不同,如中国古代,在“三代”时流行青色,春秋战国开始到以后各代流行白色,清代晚期开始流行翡翠绿色。世界上闪石玉颜色基本上为白、青、黄、黑、碧(绿)5种颜色,还有一些中间过渡色。和田玉由于含铁量很低,基本为前四种颜色,即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4大类,并可进一步划分品种,如白玉中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等。而超镁铁岩中闪石玉含有阳起石,含铁较高,基本上为绿色,即碧玉。和田玉的颜色,与其他玉石比较,主要特点:一是色纯,如古人所说:“黄如蒸栗,自如截脂,黑如纯漆,谓之玉符。”二是有羊脂玉,这是和田玉特有之美。人们称其“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避瘟,有益于人者,美不胜收。”三是有璞玉。自古以来,对璞玉非常重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说:“璞十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玷者,治以杯卑,此已当之重宝也。”和田玉璞玉的外皮,按特点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是玉的外皮有一层黄褐色或褐色很薄的皮(厚约l毫米),为氧化所致,从皮色可看出玉的质量,如秋梨子、虎皮子、鹿皮子等等,常为上等白玉。糖玉的外皮较厚,如红糖色,且末玉矿常有此类玉,其中有白玉或青玉。石皮是外层有石质围岩,要取去围岩后才能得玉,如和氏璧是“理其皮而得宝。”

    六、声音优美

    玉受打击后发出的声音,这是古人鉴别玉石的重要性质。和田玉制成的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就是玉德中所说的:“叩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这一特性,其他非闪石玉是不及的。

    和田玉矿床特点

    世界上玉石矿床类型很多,成矿特点不同。闪石玉类也有几种类型,和田玉的成矿类型在国内外闪石玉矿床中具有典型意义。

    远古时期,古人对和田玉矿床就有初步认识,首先在河流中找到和田玉,然后,穷河源,到山上找到原生矿床,并把和田玉矿床分为“水产”和“山产”两类。孔子云:“水之精为玉”。指的“水产”。《山海经》载:“昆仑山有琅开”,指“山产”。同时,分别记载了“水产”和“山产”两类玉的地点,如昆仑山中的钟山、群玉之山,以及于田的白玉河、墨玉河等。关于“山产”和“水产”玉的成因,古人有所推测,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说:“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棉絮,推出位时则已硬。”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古人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

    世界上的玉石矿床,产出条件不尽相同,和田玉矿床与国外有关矿床相比,有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玉河历史悠久

    世界上一些玉石矿(如闪石玉、翡翠等)产在河流中,被称为外生矿床,并可分为冲洪积和崩积两个类型。和田玉外生矿床类型较多,有世界著名的玉河。

    和田玉的外生矿床,按成因可分为三类:一是坡积型,即国外称的崩积矿床,是原生玉矿经风化崩解而搬运到山坡形成的矿床。二是冲洪积型,是原生玉矿经流水的冲蚀和搬运,沉积在河床、漫滩、阶地、古河床的矿床,这是最主要的类型。在河流上游地区,因搬运距离短,玉石有一定棱角,称为山流水玉。在中下游地区,因搬运距离长,玉石棱角已磨光成卵石,称为仔玉。三是冰碛型,是原生玉矿经冰川刨蚀搬运形成的矿床,如和田县黑山河谷地区,由阿格居改冰川形成的矿床。在原生矿的地区,一般都有外生玉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许多河流中都有这些外生玉矿。

    玉河以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最驰名,古时,前者称为白玉河,以产白玉著名;后者称为墨玉河,以产墨玉和青玉著名。该河产玉的情况,在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中就有记载,以后诸史中也多有记载。如《魏书》中说:“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中多玉石。”《梁书》中说:“于阗有水出玉,日玉河。”《唐书》载:“于阗有玉河,国人夜视月光亮处必得美玉。”《新五代史》载:“其河源所出,到于闻分为三,东日白玉河,西日绿玉河,又西日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于阗有“白玉河和绿玉河”,“晋人张匡邺作西域行程记,载有乌玉河,此节则妄也。”此两玉河之玉来自昆仑山,古代河中采玉称为捞玉,在春、秋两季,清代乾隆皇帝在诗中说:“于闯采玉春复秋,用供王赋输皇州”。捞玉是神圣的,史书记载,“每岁秋水涸,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得捞玉”玉河中采玉之情况,正如清代诗人肖雄据说:“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岗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两河畔.入水非求寸尺珠。”玉河所产之玉,正如古人所评价那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宏亮。”古代河中所产之玉,用以贡献宫廷,皇帝要宝也求之于田国,制作成了许多珍藏的国宝。据记载,公元1117年,宋徽宗时,于田国从玉河得“色如截脂”的一块羊脂玉大玉献呈,皇帝命制成一宝,称为“定命宝”,下诏书说:得宝玉于异域,受定命于神霄,受宝之时,大赦天下。”1980年,在黑山河谷找到一块重472公斤的特级白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的一块优质白玉,曾轰动全国,国家高度重视,由扬州玉器厂琢制成“大千佛国图”山子,成为国家的珍宝。这两条玉河连续采玉几千年,向人间贡献了无数美玉,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驰名的玉河。

    叶尔羌河是另一条有名的玉河。清代《西域闻见录》中说此河所产之玉“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

    且末境内的一些河流也是古代产玉的重要河流。元代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说:且末“境内有几条河流,也出产玉和碧玉,这些玉石大多销往契丹,数量十分巨大,是该省大宗输出品。”

    二、原生玉矿在高山峻岭

    和田玉原生矿床产在昆山和阿尔金山,都在3500~4500米高山之巅,玉与冰雪相映,为天下所少见之美景。

    昆仑山是世界上著名山脉之一。远古时代,被称为“万山之祖”,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中心之一。一些神话与美玉有关,如黄帝食玉瑛和穆王登群玉之山的传说,令人神往。伟大诗人屈原自往着:“登昆仑兮食玉瑛,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昆仑山的原生和田玉矿主要分布在叶城到于田一带的山中。目前已知有十几处,最著名是三个玉矿区,即叶城县密尔岱玉矿、皮山县赛图拉一带玉矿、于田县阿拉玛斯玉矿。密尔岱玉矿,可能是《山海经》所称黄帝食玉和种玉的密山和钟山,清代洪吉亮在《昆仑山释》中说:“昆仑为产玉之山,今南山自叶城至于阗皆产玉,而密尔岱山为最大,半岭以上纯玉无石,故世人称之玉山。”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说:“密尔岱……山三成:下成者麓,上成者巅,皆石也;中一成则琼瑶函之,弥望无际,故日玉山。采者乘牦牛至其巅,凿之后而取,往往重千万斤。”此是清代最重要的玉矿,开采盛时达三千多人,以产大玉著名,清代贡玉也多来自此处,用作玉宝、玉磐、玉册,如玉器之王“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就用此地玉料雕刻成。此地清乾隆时曾采得大玉三块,重三千斤到上万斤,远到乌斯塔拉,嘉庆皇帝下令罢之,此三块玉现今下落不明。赛图拉玉矿在喀拉喀什河上游地区,新藏公路康西瓦—赛图拉一带,有矿床多处,资源量很大,产青玉、青白玉。于田县阿拉玛斯玉矿海拔高400米,在清代已发现,20世纪早期,天津人戚春甫两人在此开采,以产白玉出名,工艺界称之“戚家坑”。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开采,是和田地区的主要玉矿山,也是白玉的重要产地。

    阿尔金山的原生玉矿,主要分布在且末和若羌地区。且末县原生玉矿已知有5处产地,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塔特勒克苏玉矿是目前新疆出产和田玉原生矿的主要矿山,矿化带规模大,有多条矿脉和矿体,主要是青白玉和青玉,并有糖玉和白玉。1.985年扬州玉器厂琢成的“白玉五行塔”玉器就出自此矿,近年来采出的重1502公斤的青白玉山料也出自此矿。塔什赛因玉矿矿化带长十几千米,有矿体多个,是又一个重要产地。

    且末县玉石矿白20世纪70年代建矿开采至今,已采玉石2870吨,表明该区有丰富的玉石资源。若羌县原生玉矿主要是库如克萨依,该矿古人曾开采,20世纪90年代重新开采。在3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5个矿点和1个矿化点,矿石以青白玉和青玉为主,玉有的带黄色,资源量约2000吨。

    三、和田玉原生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

    世界上闪石玉原生矿床分布于中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加拿大玉石学家李明(S.F.Leamirtg),将原生矿床类型分为两类:变质岩型和蛇纹岩型。变质岩型又称为非蛇纹岩型,产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为变质成因。蛇纹岩型产于蛇纹岩中,为交代成因。我们以容矿岩石为分类基础,将原生矿床分为两类:镁质碳酸盐岩型和超镁铁岩型,前者又可分为中酸性侵入岩与镁质碳酸盐岩接触带型(和田玉型)和变质岩系中镁质碳酸盐岩型(龙溪玉型)。根据研究,和田玉矿并非李明(S.F.I~a11iling)所说的变质成因,而是接触交代成因。

    和田玉原生矿床成矿在世界上闪石玉中具有典型意义。其成矿主要特征是:
            (1)分布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隆起带中,出露前寒武纪的变质岩系,并有多个时期的侵入岩体,断裂发育,矿床多分布在大断裂带附近,有成群分布的特点。
            (2)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镁质碳酸盐岩的外接触带。
            (3)镁质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石大理岩,产于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多为透镜体,岩石中Mgo含量在20%左右,含铁量较低,含铁量从低到高分别形成白玉和青玉。
             (4)侵人岩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大多为小岩体,呈脉状,尤其是顺层侵入的小岩脉成矿更有利,其时代为古生代。侵入岩的化学成分一般是SiO2:、FeO较低,而:AI2O3,、MgO、I(20、Na2O偏高。
             (5)成矿有关断裂是主断裂的分支断裂,通常是侵人体接触带、岩层层面、断裂剪切面的“三位一体”构造带是成矿最佳部位。
             (6)围岩蚀变有明显分带性,具有镁矽卡岩的特点,从内带到外带,依次为:帘石化和钾长石化中酸陛侵入岩带—透辉石带一透闪石带—镁橄榄石带一蛇纹石带一白云石大理岩带。矿体主要在透闪石带。
             (7)矿体规模不大,矿化带长几百米,最长上千米,宽几十米。在矿化带内有矿脉断续分布,一般长几米到几十米,宽几米。矿脉中可利用的矿体更小,长几米到十几米,宽不到一米。
             (8)玉石品种以青玉为主,白玉较少。在矿脉中,一般靠近侵人体一侧多为青玉,向外为青白玉、白玉。

    四、和田玉成矿条件极为严格

    和田玉是接触交代型矿床,但是形成条件极为严格,成矿不易,它与超镁铁岩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均不同。超镁铁岩闪石玉,如玛纳斯玉、加拿大玉、新西兰玉等,产在超镁铁岩及其接触带,是交代作用形成,分布较为广泛。蛇纹石玉,在国内外广泛分布,可由超镁铁岩或碳酸盐岩经蚀变和交代形成,资源量很大,这类玉在昆仑山中有时与和田玉共生,被称为“昆仑三”。宝玉石矿以稀少性为特点,一般说来,越是稀少,则越是贵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所以,和田玉的稀少性,也是珍贵因素之一。

    和田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白云石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发生交换作用而形成的。它的.成矿主要条件是围岩、侵入岩、构造等三大因素。

    (1)围岩:为白云石大理岩,这是由元古代海相沉积的镁质石灰岩或灰质白云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和田玉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其钙镁质的来源是围岩,白云石大理岩具备这一条件。其化学成分为:Mg020.79%,CaO 30.21%。在和田玉矿床中,如成矿围岩为白云石大理岩,则矿体规模较大;如为白云质大理岩,则矿体规模小;在方解石大理岩中没有和田玉矿。白云石大理岩的产状也非常重要,成矿的白云石大理岩往往是透镜体或捕掳体,而厚层状白云石大理岩往往不利于成矿。

    (2)侵入岩:岩浆及热液对和田玉形成有重要作用,硅、水均来自于岩浆及热液。成矿有关的侵入岩,据和田玉矿床研究,其特点是:①约三分之二为花岗闪长岩一闪长岩,三分之一为花岗岩。②成玉最密切是层状小岩脉,其长十几米,宽几米,而大的侵人体仅与成矿有空间关系。③侵入岩的FeO含量对玉品种有关,一般说来F'eO含量低,有利于形成白玉。如阿拉玛斯矿床中,花岗闪长岩FeO含量为O.30%,大大低于中国花岗闪长岩平均值,形成了白玉。

    (3)构造:这是成矿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断裂构造。大的断裂带控制大的侵人体的分布,支断裂与矿化带分布有关,而成玉最佳的构造面是侵入体接触带、岩层层面、断裂剪切面的“三位一体”重合面。

    和田玉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尚待深入研究,初步认为是:成玉温度不高(300℃~340℃),压力不大(小于2.5千巴),介质为中性或弱碱性,为还原环境和半开放系统。

    五、和田玉资源潜力大,远景较好

    和田玉在古代虽然开采几千年,但是,由于开采条件所制约,产量不是很大。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地质人员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和田玉资源潜力大,仍有较好的远景。和田玉矿带长上千千米和田,具有成矿的地质条件,目前地质工作程度低,许多地区有待调研,如玉龙喀什河地区的原生矿床寻找。密尔岱地区的原生矿床评价,若羌地区的原生矿床寻找,古代玉河的资源评价,已知矿床及其外围的普查评价等等。近年来通过少量工作,新矿床和矿点不断被发现,更表明新的发现仍有可能。关于和田玉的潜在资源量,据唐延龄等在《中国和田玉》一书中预测为16~35万吨。近年来,有的地质工作者提出为100万吨。总之,需要更进一步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查清和田玉的资源,并且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做好和田玉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利于今后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唐延龄、陈葆童、蒋壬华1994.《中国和田玉》鸟鲁木齐、台北:新疆人民出版社、台湾地球出版社,P59~252
        2、唐延龄、刘德权、周汝洪2002《和田玉的名称、文化、玉质和矿床类型之探讨》《岩石矿物学杂志》.第21卷增刊P9~12
        3、杨伯迭、周南泉.1986,《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篇。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P1一P23
        4、杨伯达、1997.《论中国古代玉器艺术》.《文物鉴赏丛录一玉器(1)》.北京:文物出版社.P1~54
        5、扬伯速、2002.《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岩石矿物学杂志》.第21卷增刊P1~7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