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了雏形,宋金时代已有了可供演出的舞台剧本,到元代已经蔚为大观,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戏曲作家,在文化史上留下光彩耀人的一页。全国各地戏曲种类繁多,从古至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传统文化最普及、最大众化、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其中许多曲目家喻户晓,成为“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方式。
其中最为普及的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今天仍然有大批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