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玉载如意韵悠长
  • 吴官正 / 7月29日
  •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生命旅途崎岖坎坷,红尘俗世繁纷复杂,情思扰心,愁思扰肠;但是在万千的愁海苦洋中,人人都有一个希冀,人人都期望来日方长,事事顺心,时时顺意,少一些羁绊,多一份畅快;少一丝烦恼,多一份如意。于是便将这份祝愿寄托于实物,雕刻成形象,辅之以图案,衬之以诗文,或握于手中,或束于高堂,或随身携带,睹物便寄怀,使这份念想长存不忘。其形状呈长柄状,钩头扁如贝叶。长约尺许,一端翘起,中间为适宜把握的柄,这便是中国特有的寓意吉祥的的器物——如意。

    “如意”一词本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相传高僧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在上面刻录经文,以备遗忘。何时从印度传入我国,已是无据可考。随着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大兴其道,深入人心,其用具也被推崇起来,而如意便在这一时期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及达官贵人手中的吉祥之物,其头部弯曲回首之状,被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美好寓意。

    到了唐宋年间,如意正式成为造型美观但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吉祥物,久而久之成为引人瞩目的内涵丰富的高档工艺摆设品至今。如意头部的心字型,曲柄有些弧度,呈弯曲状的这种造型就是唐代以后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唐诗有云“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手持如意,禅心顿静,遥望千山万水,淡看云散花谢。这如意便是雅士们美好寄托的象征之物了。

    如意的制作,常常是用最珍贵的材料,诸如金银、玛瑙、水晶、珊瑚、沉香木之类,但惟有玉如意才能将这份情思,这份愿望表现得让人愁思顿忘,静心即生,眼生慧光。其一,玉石采掘,于万里昆仑中寻找,于浩瀚和田荒漠之野挖掘,经千万里方可到中原,其稀缺程度,其艰辛过程,别物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玉石温润洁净,被赋予了“玉有五德”的君子之风范,千百年来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其三,玉石质地坚硬细腻,肤色洁白,制成的玉如意给人晶莹剔透,文静淡雅的美感,拿捏在手,冰凉浸心,与佛教静心顿忘的教义不谋而合。这样,将意蕴深厚的玉与寓意吉祥的如意相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皿。

    在传统的玉如意制作中,其制作技术综合运用了平雕、浮雕、镂空雕、单镶、三镶、多镶等雕刻手法,不论是凹下去的阴线,还是凸起来的阳线,都能够做到精雕细磨而毫发不差。有的玉如意上面还镶嵌碧玺、松石、宝石做雕成的花卉鸟虫,大都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至于上面雕刻和镶嵌的花纹图不胜枚举,多为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山水人物有“麻姑献寿”、“刘海戏金蟾”等,奇禽异兽有“松鹤延年”、“龙凤呈样”、“太平有象”等,花鸟虫鱼则有“万年青”、“岁寒三友”、“鱼龙变化”、“鸳鸯荷花”等等,借用传统意象来寄托要表达的美好意象,是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的结合,给人视觉的美感和思想的浸润。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工艺大师们在对如意进行雕琢的时候,总是匠心独运,巧妙构思,将雕琢的意象完美地融入到“如意”的器物与寓意之中,有的在如意头上镶嵌两个柿子模型,这是因为“柿”与“事”同音,这样就可以称“事事如意”;有的雕琢成灵芝状的如意头,这是因为灵芝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药,就可称“长寿如意”;有的雕琢成五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的图案,因“蝠”与“福”相谐,便可称“五福捧寿如意”;五福为:长寿、富贵、康健、德行、善终。这样在如意之上,再堆砌近似的装饰题材,使如意本身的意蕴进一步扩大,使之对吉祥寓意的强调进一步加深,这样给人的思想也具有极大的冲击,更富有感染力。

    在玉如意长期形制演变过程之中,如意逐步吸收了芴板、灵芝等器物的形状特点,在宋代基本定型,自明清以后,如意柄部开始流行镶嵌宝物,宝物镶嵌的越多,柄部就越宽大,而长度则随之缩短,渐渐地演变为灵芝形,成为陈设品或馈赠品。这样如意融进了灵芝意象,使得如意更添一层长寿、幸福的韵味。这其中的原因为三点,其一如意的手指,弯曲呈半拳状,与灵芝的形状相似;如意在雕琢过程中吸收了灵芝的形状特点,增强了如意的美感。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民间崇拜灵芝,认为灵芝是呈天瑞、表地祥的仙草,能够延年益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灵芝有“仙草”、“瑞草”、“神芝”、“祥瑞之物”、“长生不老草”等多种美称。其三,灵芝菌盖有一轮轮云状环纹,被称为“瑞征”或“庆云”,是吉祥的象征,与如意钩头非常相似,后来在如意雕琢过程中被灵芝菌盖取而代之了。如意形制到清代乾隆时期已经完全定型了。清代宫廷玉如意集古代如意制作之大成,如意各个部位比例协调,线条柔顺优美,装饰适当,适应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乾隆一生对如意青睐有加,在他看来,如意不仅是吉祥之物,还可挂墙壁、佐文房、置坐旁,更是一种“代语不需言”的代言之物。在临朝或与诸臣谈话时,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畅,镇定自若,妙语迭出。整个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时候,社会各阶层对如意都特别喜爱,使如意的造型、质地、装饰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超越以前,达到了最高水品,是谓集大成。

    纵观历史,凡国运昌盛,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之时,也是如意这种高档工艺品的鼎盛之时,从唐宋到明清,从开元盛世到康乾盛世,莫不是如意制作更上一层楼的时期。凡民生凋敝,家国危亡之时,即是如意制作衰落之时,晚晴民国,如意与其他手工艺制品的命运相似,逐渐衰落,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如意手工艺制作技术也失落民间,辉煌不再,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21世纪的中国将再造一个盛世,中华之富强指日可待,逢盛世即是如意辉煌之时,如意必将迎来属于他的灿烂春天。如意呈祥,家国安康,百姓福寿,如此盛世之景象,即看今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