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一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杜甫为“诗圣”。
杜甫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自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