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把玉作为一种吉祥物,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人崇拜、喜爱、赏玩的对象。中国古代有大量的玉器出土,其器型多样,雕刻精美,而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喜爱、赏玩玉。
中国的东半部并不产玉,玉石材料大部分来自西域和田。以和田为基点向东向西传播,在公元前13世纪时即已形成一条“玉石之路”,它比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早1000年。
玉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一些美好事物总是与玉联系在一起,在一些词语中广泛地流传下来。如颂扬一个人的操守,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人们常用玉来比喻人之美貌,称为“玉色”、“玉容”、“玉貌”等。美妙的声音也常用玉来形容,如“其声如玉”。秦始皇当年就是以“白玉”二字组成了皇帝的“皇”字。
在古代,玉是高尚品德的象征。玉是一种高贵的装饰品,古人相信佩带玉器能辟邪保平安。周代,玉器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说玉有“六德”,它“温润而泽比于仁:缜密以粟比于智;廉而不刿比于义:垂之如坠比于礼;扣之其声清越以长,比于乐;瑕瑜不掩比于忠;孚尹旁逵比于信”。玉德比君子,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其服饰冠上的“旒”,是一串串小圆玉;发髻上的笄,用玉制成:服饰所用的佩玉和带钩都是玉石,人死后口中要放“跄玉”,贵族死后脸上覆盖“缀玉面罩”。方术之士认为,玉可为生者避邪,为死者保尸。《后汉书·礼仪志》规定,皇帝死后用金镂玉衣,列侯、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大盛一时,“食玉”以求长生之风也随之兴起,并延及隋唐。玉石中含锡、锌、锰等微量元素,佩玉长期接触、按摩人体,有利于体内器官功能的平衡,但尚未证明食玉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以玉保尸也无任何科学根据。
《诗经·淇澳》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说,古代的制玉方法非常完善。
玉的种类很多,分硬玉和软玉,硬玉中的翡翠,呈亲润、娇艳的绿色,有“玉中之王”的美誉。翡翠极为珍贵,以前多为帝王豪富所占有,宋代,徽宗嗜玉成癖好,精巧仿古玉器层出不穷。明代御用监设有玉作坊,专为皇室制作玉器,苏州是著名的民间玉雕产地。清代玉琢业更见发达。慈禧太后殉葬的珠宝中就有大量的翡翠制品,如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荷叶、翠佛、翠桃等,都是无价之宝。现在翡翠仍是珠宝、首饰、玉器、古玩中的上品。
我国自古视玉为宝,西周金文中的“宝”字,就是室内藏有玉和贝,素有“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唐代的夜光杯,明代的“一棒雪”梅花玉杯,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文学故事。北京故宫珍宝馆中展览的《大禹治水玉山》,重达5300公斤,是用整块巨型碧玉雕成,其上层峦叠峰,古木苍森,众多人物在劈山开石,是我国古代玉雕之冠,有“玉王”之誉。1989年间问世的举世瞩目的翡翠四宝,琢技新颖,旷世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