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中国传统图案
  • 中华装饰吉祥图符:陶器
  • 搜集整理:赵浩钧 / 4月7日
  •  

    陶器是用陶土作胎,烧制成的器皿,陶器烧制的温度在900~1050℃之间。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在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其年代距今6900—7500年左右。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象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1936年,在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发现了属于龙山文化的50余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黑陶。造型规整,质地坚密,色泽黑亮,是精美的工艺品。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州良渚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前2200年。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有弦纹、绳纹、划纹、锥刺纹、波浪纹·,附加锥纹与镂扎。造型有豆、盘、尊、鼎、双鼻壶等。除黑陶外,也有红陶和灰陶。此外还有少量朱绘黑陶。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陶器器表没有釉或只施有低温釉,胎质粗松,有吸水性,敲击声不脆。而瓷器则是由高岭土做坯,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坯体烧结坚硬,坚固耐用;瓷器在胎的表面上一层釉,胎釉紧密结合不会脱落,釉层表面光滑,不吸水,坯土具有可塑性,可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瓷器敲击时可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音,所以古人形容它的美时说“薄如纸,明如镜,声如馨,白如玉”。

    中国的瓷器,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说,开始于东汉。在东汉中晚期创烧成功的瓷器,使我国成为发明瓷器和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瓷”这个与实物相应的字正式出现于西晋。但在这之前,根据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一种带青色釉的陶器,它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200℃左右,比通常的陶器坚硬,吸水率也低,有人叫他“原始青瓷”或原始瓷。

    江西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时依年号改名景德,景德镇也因此而闻名天下,成为宋代四大名镇之一。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单一品种,青白瓷以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显白,白中显青,青白瓷一般称为“影青”。景德镇宋代烧制的影青以日用器为主,有杯、碗、盘、碟,酒具有执壶、注子、浅碗和盏托,瓷枕有象枕、狮枕,还有镂空香薰和各种粉盒。影青除了具有胎白、釉润如玉等特点外,还辅之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更增强了影青瓷的艺术感染力。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钻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青花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也不受外界酸、碱等腐蚀性气体和液体的影响,色彩经久不变。青花以白色为地,显得格外明丽隽逸。它浓淡相间,层次丰富,是中国瓷器主要的装饰方法之一。

    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从14世20、30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他大部分古老的瓷器窑场都相形见拙,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