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宁浩导演的一部《疯狂的石头》,让不少人领略了翡翠的疯狂;而就在我们身边,身价飙升的和田玉也在上演着现实版的《疯狂的石头》。资源的枯竭、价格的疯长,让很多人对和田玉和翡翠这些“疯狂的石头”望而却步,而兼具了和田玉的温润和翡翠的细腻色泽,价格相对低廉的碧玉,则成了“新宠”。
1吨、3.6吨、5.2吨、……35吨、45.6吨,伴随着价格的飞涨,一块块的玛纳斯碧玉被发现,重量也一次次不断地被刷新,玛纳斯也开始被冠以“碧玉之都”的名头为石头疯狂。
在玛纳斯县碧玉一条街,有一块高2米、长6米、宽3米,重45.6吨的形状不规则的巨型碧玉,每天都能吸引来不少玉石爱好者。45.6吨的重量,刷新了之前玛纳斯碧玉35吨重的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玉王”。
4月5日,记者亲眼目睹了“玉王”经冲洗从一块灰色的不起眼的石头变成深绿色“碧玉之王”的一幕。当手电筒照射局部,显出通透的绿。
一
“玉王”的主人是一个叫李海英的玉商,他是从当地的一个牧民手里花300万买的。而把这块“玉王”从玛纳斯河上游的清水河段,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搬运下来,花了100多万。
“2009年买下这块"玉王"后,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把它搬运到这里。”李海英的表弟毕小跃说,难就难在山上没有路,大型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力,沿着牧民放牧的小道搬运。
毕小跃说,搬运前要选好路线,通常沿着牧民放牧的小道走。搬运时,先用钢丝绳绕玉石周身捆绑好,然后在前面十几米远的地方选五六个点,挖坑、打下桩基、安装上吊葫芦。这个时候,绑好拖拽的钢丝绳,人就可以操作摩托发动机拖动玉石了。
“2009年夏天,我们雇了20多个人,带上钢丝绳、吊葫芦、摩托发动机等上山。”毕小跃说,直到冬天大雪封山,才搬运了不到十公里,其间他们吃掉了50只羊,“有人指挥,有人负责做饭,有人操作发动机,还有人负责挖坑、打桩基。”
“好不容易花了十几天时间把石头拉到山梁上了,突然钢丝绳断了,石头又滚了下去。还好没有人受伤。”毕小跃说,等天气稍微暖和,他们又雇了50多名工人上山了。“其实,冬天比夏天好拉,石头可以在冰雪上滑动,但人很受罪。”
这次,他们又吃掉了100只羊,大石头才被拖到车能到达的地方,用车拉回了县城。
2011年9月,这块巨型碧玉在玛纳斯第三届碧玉文化节亮相,吸引了外界的关注。
“这是迄今为止玛纳斯开采出来的最大一块碧玉,相当于15头成年大象的体重。”玛纳斯县玉石奇石商会会长贾文宏说,这块碧玉虽是山料,但质地不错,适合雕成大型的玉雕作品。
记者了解到,在这块巨型碧玉之前,李海英曾以400余万元出手过一块34.12吨的碧玉。2007年,一位叫谭斌的玉石爱好者在玛纳斯河源头发现一块重达35吨的巨型碧玉籽料,花费300多万,耗时两年将其搬运出山。
1吨、3.6吨、5.2吨、10吨、34.12吨、35吨、45.6吨……近年来,当和田的捡玉人为能在玉龙喀什河觅得一块小指甲盖大小的羊脂玉而疯狂时,玛纳斯县“捡石头”的人们也在不断地刷新着玛纳斯碧玉的重量。
贾文宏说,这些都与近年来碧玉价格大幅上涨有关。有些巨型碧玉是几年前就被发现的,只是由于当时的碧玉价格低,搬运成本高,再加上搬运难度大等因素,使得这些巨型碧玉一直无法运出来。
自从2005年起,随着和田玉涨价,碧玉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如今原料价格已上涨200至400倍,而玉器价格更是涨了500倍。当年8元钱一公斤的好山料,现在至少需要1600元。
“碧玉价格的疯涨,导致采玉人群快速扩大,这样,不断有更大的碧玉被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贾文宏说,如今玛纳斯县已经形成了碧玉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采玉的大多是玛纳斯河上游几个乡镇的农牧民,当地俗称“捡石头”。玛纳斯县玉石奇石商会副会长刘万兵说,他早年也到山里捡过石头。
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十户室子村的牧民阿比多拉是一个精明的玉石商人,他不仅收购和倒卖玉石,还和当地其他牧民一样进山捡石头。近几年,随着碧玉价格的疯涨,他一年光捡石头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如今,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
玛纳斯县清水河镇贝母房子村杨百俊绰号“杨百万”,是另一个靠“捡石头”发家的农民。他不仅在镇上开了一家玉石店,还开了一家小型的玉石加工厂。
“现在一年的收入就有500万左右,店里收藏了30多吨价值约1000万的玉石。”杨百俊透露。
二
阿比多拉说,在玛纳斯河,采玉人有采玉人的规矩:谁在河道和山里发现了碧玉,如果不能搬运下来,可以用油漆写上名字,说明这个是他最先发现的,属于他。
“写了名字的玉石,谁都不许打歪主意,否则就是偷。”阿比多拉说,“谁都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在玛纳斯县碧玉一条街,记者看到好几块石头上有用红油漆写的字。“还没有来得及擦洗掉,这些就是发现人的名字。”一家玉石店的女店员解释,这些字迹用汽油就能擦洗掉。
采玉人还有其它规定,诸如:结伴采玉的,无论谁发现了玉石,卖出的钱大家要平分;需要找村民帮忙运玉石的,发现人只能得到卖价的六成钱,另外的要分给帮忙运玉石的人……
刘万兵的玉石店以销售奇石为主,他每个月都会到玛纳斯河上游的几个乡镇去收购石头。“前几年还可以,很多牧民只知道碧玉值钱,但不识货,每次他都能低价淘到好东西,现在不同了,一些牧民反而到县城去收购石头。”
“如果在玛纳斯不经营碧玉产业,就像哈密人不经营大枣和甜瓜,吐鲁番人不经营葡萄一样可惜。”玛纳斯县玉石奇石商会副会长刘宏说。他曾是一名厨师,因为喜欢玉,2007年转行做玉生意。
2009年,刘宏的一块30公斤的红皮碧玉籽料,经扬州的玉雕大师雕刻成《深山会友》作品,被炒到200万。
“玛纳斯碧玉开始炒作,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2008年、2009年价格上涨最快。”玛纳斯县玉石奇石商会常务副会长俞涵钟介绍,目前玛纳斯县有营业执照的玉石店超过140家,玉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万人。
俞涵钟说,5年前只要5万左右就能在当地开一家规模不错的玉石店,如今在县城开一家玉石店最低投资也要30万左右,要想看得过去最少需要100万。
“和田玉以克论价,而玛纳斯碧玉以公斤论价,还没达到以克计算的程度,玛纳斯碧玉块头大,加上有杂色斑点,适合雕成中型或大型摆件。”俞涵钟说,在当地玉石店里销售的玉镯、玉坠等一些首饰或摆件,以俄罗斯碧玉为主。
“历史上,玛纳斯以出产大块的碧玉籽料而闻名。一块大玉石,雕首饰、挂件等小东西比较废料,不划算。”俞涵钟说,清乾隆时期,"玛纳斯碧玉"专贡御用,曾大量被制成宫廷礼器、玉册。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清政府已在玛纳斯设官办绿玉厂。清嘉庆年间成书的《三州辑略》称:“玛纳斯城百余里,名清水泉。又西百余里,名后沟。又西百余里,名大沟,皆产绿玉。乾隆五十四年(1789)封闭绿玉矿,禁止开采。”
玛纳斯碧玉主要矿区在玛纳斯县清水河、塔西河上游和玛纳斯河上游一带。当地人祖辈有句流传很久的俗语叫做“金版玉底”,这个说法是数百年来,采金、捡玉人口耳相传用来厘分玛纳斯河道中沙金与籽玉采集位置的经验所谈。金版是指在河道两侧容易采集到沙金,而河道底部则是发现籽料的地方。
“碧玉是一种透闪石,是由超基性岩浆岩蚀变后形成的软玉。玛纳斯碧玉的特点是颜色呈菠菜绿,间杂有点状或条状的白斑,同时存有墨点。”贾文宏说,清代绿玉厂停止开采后,多年来玛纳斯原生碧玉矿口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建成玉石厂和玉雕厂。
三
媒体做过调查,2011年,乌鲁木齐一下子“冒”出来5家玉器城。目前,已逐步形成南门、友好、中山路、国际大巴扎、华凌美居物流园、西虹路七大玉石商圈,从事玉行业的人有5万人。
记者走访多家玉器城后了解到,几乎每个玉器店都有碧玉销售,但多为俄罗斯碧玉。“玛纳斯碧玉都是大东西,不好卖。多家玉器店的店员这样解释。
新疆岩矿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副站长岳蕴辉说,玛纳斯碧玉属于和田玉范畴,属于中低档玉石,目前还没有独立的、统一的标准。但人们通常说的和田玉是白玉,而玛钠斯玉则特指碧玉。他认为碧玉本身并不适合制定一套统一标准,“有人喜欢菠菜绿碧玉,有人喜欢翠绿碧玉,每个人喜好不同,没有必要为一部分人划出标准,而否定另外一部分人的审美。”
“体积太大,越大雕工越贵。”岳蕴辉说,因近年发现的优质玛纳斯碧玉很少,价格相比俄罗斯碧玉要低,还主要处在卖原料阶段。“虽不适宜雕刻首饰等小东西,但玛纳斯碧玉适合做器皿和大型摆件,它的颜色沉稳,给人稳健、厚重的感觉。”
据玛纳斯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玛纳斯碧玉的探明储量为19亿吨,可直接开采量为9亿吨。
岳蕴辉说,碧玉原料也有山料与籽料。和白玉追求凝脂不能太透不同,碧玉首先要水头好,透明度要高;其次是颜色鲜艳,翠绿最佳,墨绿其次,黑绿、淡绿资质差一些,黄绿的价值更低;此外黑点杂质越少越好。
新疆玉石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说,“由于翡翠与和田玉居高不下的价格,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而碧玉既有玉的质感,又有翡翠翠绿的色泽,老百姓转而喜爱碧玉,这就使得其价格不断上涨。”
乘着碧玉热的东风,玛纳斯县从2009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碧玉文化节,2011年还获得“中国碧玉之都”称号。一个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300亩、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碧玉文化产业园项目也于去年10月动工。预计一期工程将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贾文宏在这个园区里投资了一个三层楼的商铺,他还希望借助当地政府的支持,以玛纳斯为基地,做一个辐射全国的玛纳斯碧玉销售连锁网络。
按照玛纳斯碧玉产业发展的远景,碧玉文化产业园只是“六个一”工程中的其中一个项目,当地还将出台一个玛纳斯碧玉的鉴定标准,编撰一套关于玛纳斯碧玉的书籍,拍摄一部关于玛纳斯碧玉的电影,获得一个玉雕行业的大奖,申请一个关于玛纳斯碧玉的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无序开采对玉石资源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仅离玛纳斯县城120公里的“玉石之路”一直没有获准建设。不能回避的是,近几年一块又一块越来越大的玛纳斯碧玉从山中搬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