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中华之魂礼玉“六器”
  • 上海金融报 / 4月17日
  •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内涵丰富而又深厚的礼玉文化始终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众所周知,青铜礼器虽然可归类于“礼”字一说,且历史也相当悠久,但综观礼玉文化,却似乎较之青铜礼器更源远流长,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作为礼玉文化的代表,则当数“六器”莫属。

    “六器”起源于周代所谓“六器”,即“圭、璧、琮、璜、璋、琥”6类。此“六器”是中国古代礼制玉器的核心,同时也是古玉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藏品,在上海收藏界也不乏珍藏者。

    中国的“六器”起源于周代。据史料记载,周代是我国古代礼制最兴盛时期,上自天子、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礼玉,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礼玉便是“六器”。《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礼玉“六器”众说纷纭对于礼玉“六器”的起源是一项颇有探讨性的问题,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比如,圭、璋是由兵器或生产工具发展而来的,而这些兵器或生产工具在器形上又多源于石器。比如,璧、琮源于远古时期的“天圆地方”之说,关于这一点,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玉璧,但也有人认为玉璧可能起源于古代纺轮或圆环形石斧。再比如,玉琮在历史上最繁盛时期是在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制玉业的兴旺,玉琮也随之渐渐稀少,到西周时已是很少见,以致汉代的文献资料中没有使用玉琮的记载。

    而玉璜的起源,有人认为是仿雨过天晴的彩虹,学者那志良著的《中国古玉图释》中就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但更多的人认为“半璧为璜”。其实,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大多数玉璜,有的只有玉璧的三分之一,有的只是四分之一。至于玉琥,这种礼玉应该说是所有“六器”中最为奇特的一款,其他的诸如圭、璧、琮、璜、璋的形状都为几何图形,是抽象的,唯独玉琥为具象,是写实的。

    对于玉琥,通常人们有两种认知标准,即凡刻有虎纹或雕琢成伏虎形的玉器,一般均可视作玉琥。不过,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末年,该书中有关玉制礼器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想象成分,比如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现的“璜”类玉器,多为古人妆扮自己的佩饰玉等,不一而足,众说纷纭。

    “君子比德于玉”尽管如此,礼玉“六器”对后世的用玉制度的影响还是很大,仍是中华民族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的核心。当我们的先民从原始图腾走向了现实,走

    向了生活,同时也走向了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时,他们用理想的翅膀将玉也彻底地人格化。

    《礼记·聘义》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句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这便是“君子比德于玉”的来历。2000多年前的孔子把玉作了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11个方面的高度概括,这种超越物质世界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揭示了礼玉“六器”的核心文化内涵之深刻、广博。

    综上所述,泱泱中华的玉文化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发展史中,炎黄之孙的爱玉、赏玉、君子比德于玉的礼仪可谓根深蒂固,而由此诞生的礼玉“六器”,则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恢宏胸怀和精神取向。这既是老祖宗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同时又是我们国家之所以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的根源所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