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竹林七贤
  • 玉鹤凌风 / 4月20日
  •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不与世俗政权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精神与人格独立,隐居山林,衔觞赋诗,畅怀寄幽,同时言行荒诞不羁的生活方式,身为后世文人所向往,于是人们常以“魏晋风骨”来形容这一时候的诗歌与文人。

    竹林七贤之中的人物都非等闲之辈,其文学才情、为政能力都是当世佼佼者。但却远离仕途,归隐山林,谈玄论道,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行为怪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自有气息与浪漫气息的历史风景。其中,刘伶醉酒、嵇康打铁、阮籍吊母等故事因其怪诞而流传后世,因其不羁而总能读到竹林七贤心中的愤懑与悲凉。三国乱世,魏晋风云,朝纲混乱,民不聊生,真是应了庄子“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之语。有识之士若奋起抗争,则死无葬身之地,若顺应苟喘,则于自我精神心灵有被玷污之耻。于是洁身自好,隐遁人间,不求闻达于诸侯,用这种沉默的方式来对这豺狼当道的时局的不满。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神归自然,心至天地。竹林七贤最后在当朝者的威逼利诱之下,一个个都头断屠刀,宁死不从,嵇康、阮籍、刘伶……有的文人只是文字工作者,有的文人则是精神捍卫者,前者只为讨生活,后者更是身在江湖,但心怀天下。吾辈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