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达摩面壁
  • 玉鹤凌风 / 4月20日
  •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5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这里,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入定后,洞内静若无人,飞鸟竟要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禅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都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内容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就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后来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达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后人常用“达摩面壁”这一典故,形容静心学道,持久追求,为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奋斗,终会一朝拨云见日,学有所成,梦能成真。

    周恩来在年轻的时候远渡重洋之时,借达摩面壁典故以自励,相信自己终会寻得解救中国之道。他赋诗云“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是英雄,就会有所隐忍,在寻觅的路途之中坚持不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不能学项羽垓下战败之后便自刎乌江,而是学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愈败愈战,愈战愈勇。达摩面壁十年方一时顿悟解禅宗之理,我们凡夫俗子更应执着前行,方能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