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简谈和田玉的开采与保护
  • 田宝军 / 8月4日
  •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而且它在历史、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方面起过特殊的作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不但有着民族文化、精神道德传统的内涵,他还代表着一定的物质观念,也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玉成为仁智、义、礼、乐、忠信、习俗、神灵、权力、财富和社会道德的象征。

    中国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说明玉之珍贵。所谓国家之宝,皇室之珍,连城之璧都离不开玉,玉是和平友谊的象征物。几千年来,玉联结了新疆与内地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结盟,消除战乱的标记,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信物、宝物。

    从科学的观点来看,于是天然生成物,含有多种益于人体的稀有矿物元素,长期佩戴、室存有利于人体阴阳血脉之调和。因而,从古至今演绎出了许多含玉不腐、佩玉无灾,辟邪长寿的民间传说。从古至今,人们知道了玉之宝贵之后,利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它,占优它,使之为人类希望达到的目的服务。

    新疆和田玉闻名遐迩,世人公认为宝玉。西起喀什地区喀什库尔干之东的安达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经和田地区那不的桑株塔格、铁格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至且末县南阿尔金山北翼的肃孜拉穆宁塔格,蜿蜒1100多千米和田的崇山峻岭中,到处都有和田玉,已有7000多年的开发史。

    且末的阿尔金山是和田玉的主产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田玉开采“仔玉”法占80%,人工凿孔开采山料占20%,年产不足10吨。采矿方法简单,玉工们全凭铁锹、榔头、火药等工具凿撬采挖。劳动强度大,生存条件差,在风雨雪露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还要受到矿主的虐待,有的人为采玉丧生或冻坏手脚残废。

    现代采玉与过去采玉有着显著的不同,以开采原生矿为主的简单机械化挖掘和基本的物质保障为采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且末开采的塔特勒克苏矿和塔什萨依矿就是在古矿山的基础上进行开采的。从1972年建矿至今已经开采了32年,成为目前新疆和田玉生产的主产地。32年间工开采各种玉料2544吨,年均产玉79.5吨,其中70年代的9年中共产玉1160吨,年均120.9吨。1981~1990年的10年间生产玉料494吨,年均产玉49.9吨。1991~2003年的13年中共开采各种玉料890吨,年均产玉68.5吨,在这32年开采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管理提吃的中国大变革,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国际友好往来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玉的自身价值已提高到一定的地位。我们对和田玉的开采保护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而且通过长期生产实践的检验,已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开采、管理、保护措施和较成熟的理念。

    和田玉的开采、保护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玉工和管理人员的不断实践,我们踏着前人的脚印又不断总结他们的经验,在32年开采过程中又通过探索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才是和田玉的开采不曾间断,稳产、增产不断得到发展。

    和田玉的开采,找矿是关键。我们知道,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中国和田玉和其他矿物岩石一样,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所形成的。

    寻找和田玉必须现寻找具有和田玉质的“玉线”,犹如一颗西瓜的藤蔓,找矿时要通过和田玉反映在岩石上的痕迹,综合分析出有无“藤蔓”,在进一步分析判断有无“西瓜”,“西瓜”在哪里?是“大西瓜”还是“小西瓜”。一颗好的“藤蔓”会结出几个“西瓜”,分支“藤蔓”也会结出“小西瓜”,有些“藤”又不结“瓜”。因为地址构造十分复杂,我们既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又不能由人的意志去猜想,也不能想象到它是鸡窝式的矿就以碰运气式的办法去乱找,满山找,人为的判断失误,会耗时耗力一无所获。这就需要靠前人找玉的经验,融合现代科学的推理,再加上平时找矿中的感觉、视觉、触觉认识的各个方面,才能找出富矿点,质地好的矿点。

    科学找矿还要科学采矿,找到矿后要根据玉石可储存的范围、数量、地形、运输条件等因素决定开采办法。这就是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做到尽量少使用炸药,加大钻面,防止玉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料、好料不因强爆破碎裂成小料、残料,影响玉料的质量和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采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今后在资金有保障有前提下要采用先进的切割技术,提高玉料利用率和经济价值。

    玉是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质地环境的变化而生成的,难以再生。据成矿条件和地质专家预测:目前,新疆和田玉的总储量为28万吨。但从我们32年的探测和开采的结果预测,仅且末县境内和田玉的储量就有33万吨。但现有开采条件的玉矿总量只有2~3万吨。玉矿资源枯竭的说法难以成立。主要是绝大部分地址好的玉藏于常年白雪皑皑的高山之巅,年采玉季节有限,人无法开采,运输、食住都无法解决,器械也无法随人进矿。即使能挖上玉,每年1吨玉昂贵的代价与市场的销售不成比例鹅,遏制了玉的开采。

    目前全世界每年需求和田玉大约6000吨左右,而我们新疆每年生产的和田玉不足200吨,供需悬殊过大,但也不能盲目开采,乱开采,人为地破坏资源。

    开玉的成本高,风险大,一般不敢盲目投资。国家无力投资,私人不敢投资,这就加大了玉石开采的难度,每开1吨玉要通过无数道工序,最后人背、畜驮、汽车运,还有市场、加工销售的运作层次,成本昂贵,与市场需求难以衔接。在开采运输搬运时也要讲科学,不能图其方便,从高山顶将石料滚下山。从目前开采的和田玉玉料来看,整形料、大料只占年产玉料的20%,等外山料较多,大大影响到玉料销售和和田玉雕工艺的需求和雕制。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和田玉的认识、开采与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的提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地质勘探科学成果的广泛利用,过去几十年开采、保护和田玉的实践和经验在深化,我们这一代人定会使和田玉为人类的文明,国家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新疆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一定的贡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