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广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本文发表于2009年11月
我从事工艺美术已经五十多年了,先学的石刻,后学的琢玉。在这五十多年中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玉器制作工具的革命。为什么叫革命呢?因为现在玉器琢磨手段基本上推翻了过去的手法及工艺流程。如今,人造金刚石工具品种繁多,粗的、细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磨头应有尽有。不用制作者自己修理工具,而且电动机器,大小电磨,手握蛇皮钻操作灵活,可做十多吨的大活,也可做挂件,把玩之类的小件。过去用脚蹬带动磨头转动,以砂子和水用砣子一点一点琢磨已经没有了。很多年轻人,而且是技术相当不错的年轻人只是听说过的这些传统手艺,现在已成为历史。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具。就好像冷兵器刀、剑、棍、棒对抗现代的枪、炮、子弹一般,不可同日而语。工具的革命推动了玉器的发展,而且是飞跃性的发展!过去三份手艺,七分工具。如今工具这道坎一步就迈过去了,所以玉雕入门也容易了,生产力提高了,从业人员也多了,但是负面影响也来了,产品不伦不类,工艺粗制滥造,而且原材料严重的浪费。
话说到这里,要强调的是磨玉的基本工艺流程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议、绘、琢、光”四门功课。
按料取材,是老生常谈。一块玉料是天地造化,可遇不可求,把玉料雕琢什么题材是要费一番脑筋的。所谓“议”,就是审料、问料、相料等,虽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这样要看设计者看料的经验,工艺修养,文化沉积,表现手法。是做人物?是做器皿?还是做瑞兽花鸟,抑或是切开做手镯、把玩之类。设计者应当考虑到用料的最高艺术境界,料尽其用,而后必然达到最好的经济价值。料是不能再生的,如果落到某位设计者手里,这是缘分,是天赐良缘,可遇不可求,也许这辈子也就遇见这么一块好料,您能随便把它处理了吗?不能!不负责任糟蹋玉料就是犯罪!所以要“议”,要反复的端详琢磨。行里有很多用料的经验故事:比如19世纪70年代末,王树森老艺人把高翠料中密密麻麻的黑砂点挖掉并巧妙制作花牌的过程就堪称挖脏遮绺的典范;老艺人潘秉衡在20世纪50年代巧用变废为宝的构思,使用碧玉钻网设计制作了“西厢记,张生跳花墙”;再如本人在1983年亲手设计制作的青金石“万象更新”则是利用了球形料不破型而做圆雕,采用托其人、连其物、衬其景、团其型的技法。这些用料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因此没有深刻的“议”,也就不能完美的设计图,即“绘”。天赐美玉于您手,设计佳作不可求。玉器佳作是万古流芳的。
再说“琢”和“光”。好的料,好的构思,好的设计,就要有好的制作和好的抛光。就如同一首好的歌曲,要有好演员,好伴奏来完善演唱一样。琢玉技术,深造很难,是很复杂的一门手艺。尤其圆雕,“推搬”,对原料的去、留、深浅很讲究。整体构图,经营位置,主体与陪衬的呼应等等,有机会专门探讨技术,咱再聊。
总之,作为一名琢玉者要继承用料经验,要多学善学古今中外的知识,厚积薄发。会的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是不能不知不会,当然不知者无罪。可是干这行就要知而求其精,提高眼力、提高欣赏水平。接触高人,投明师访高友,我认为明师而不是名师,如果老师都不明白岂不是误人子弟?我的恩师原福亭技术全面,我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尊敬师父的原因。另外还要广交朋友,接触高人,不耻下问。北京的李博生、吕騉,新疆的马进贵,扬州的江春源等大师都是我的朋友,我从他们身上都学了很多知识。
尊师爱徒,继承传统,发扬技艺。带徒不仅重技术还要重人品,有玉德。从业人员严格要求不糟蹋料!长知识,长见识,让我们以高超的技艺等待可遇之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