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当代精典论述
  • 鉴玉漫笔
  • 岳蕴辉-新疆地矿局质检中心主任 / 5月2日
  •                                                                        (一)

    青花是“黑花”的意思,不是和田玉的一个品种。

    烟青是青海料的“胎痣”。

    烟青玉。新疆也有这个品种。古代曾经称作“乌玉”,传世很少。近年来以青海产出为主。

    和田玉是君子玉,不是追求任何一个极端,一般分类不分级。要看质地和颜色搭配的美感,不是越白越好。

    和田玉的所谓“絮状结构”是肉眼鉴定和田玉的依据之一。不过”絮状结构”如果过于明显,影响了玉石的均匀性和质感,就成为瑕疵。这与我们的皮肤一样,没有纹理不是皮肤,纹理太深太明显,就是皮肤粗糙。

    “纤维交织组织”是内部结构特征,不是肉眼可见的现象。“质地细润”是肉眼观察的特征,是可见的。

    和田玉(软玉)的“毛毡状,纤维状结构”是玉石制作成切片后在岩石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

    和田玉有特殊的纤维交织结构,在一定的照明光线下可以看到结构特征,称为纹路。

    在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和田玉多数可以看到有絮状结构,不是石花和饭糁。

    和田玉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因为佩带而发生改变。表面光泽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摩挲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玉石表面沾染有油脂。

    和田玉不可能白如牛奶,颜色过白滋润的程度就会下降。透明清亮的鸡蛋清经过打蛋器搅拌成为人造奶油就是这样的道理。

    牛奶不能形容为“晶莹纯厚”。羊脂白玉多少都会带有淡青色、微黄色、灰色的色调,所谓极品羊脂白玉就是白色和滋润程度的最佳结合。

    无棉无花的可能不是墨玉,因为墨玉的颜色就是因为含有石墨包体,墨玉多少会有一些不均匀的。

    有时候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少一只眼睛可以叫“独具慧眼”吗!

    玉质和工艺是玉器收藏的关键所在,这两者是宴实在在可以看见的特质,不能作假。

    先学习一些和田玉的知识吧,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收藏,不但砍不到柴禾,自己也喂了豺狼了。

    和田玉的玉佩不宜与钥匙等金属物栓在一起,不然表面就会被划出金属的条痕。有了条痕也没有关系,一般用粗糙的纸多擦几次就掉了。

    购买玉石原料是一件难度大、风险高的事情,缺乏常识不要涉足。我见过不少人为此倾家荡产。

    一般买料的风险比较大,即便买到好料,委托加工的过程中还会有不少麻烦或变数。

    新疆、青海、俄罗斯产地的玉料虽然有一定差别,但是也出产完全一样的材料。

    目前情况看,青海软玉中的白玉多数透明度比较高。但是这并不是判断产地的足够证据。新疆于田县和皮山县的一些产地玉石的透明度也比较高。

    一般的玉石爱好者,区分玉石产地是比较困难的。建议先不要盲目迷信产地,更多地学一学什么是好的玉石和好的工艺,这样会少走弯路。

    已经做成的馒头,如何确定面粉的产地?产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玉石本身的质量。

    和田玉的特点之一就是:佩带之后,光泽越来越好,透明度不会改变。但是如果做工不佳,抛光粗糙,佩带后玉器会脏污并暗淡无光。

    玉石不佩带,不把玩,不慢慢地包浆变旧,就不是玉石了。

    玉石浸油是允许的工艺,不是造假。不过一股不使用机油。机油有很大的味道。一般是使用石蜡或液体石蜡。

    实验和田玉的硬度不要用钢锯条,钢锯条硬度太高。可以使用一般的单面刀片或美工刀。

    黄口料不是品种,是一类带有黄绿颜色特征玉石的通称。

    并不是看着是黑色的就是墨玉。

    “松花江”料质地松,石花多。有礓石的玉料,是玉雕废材。

    鸡骨白一般是指玉石石性大,油涸度不好但颜色比较白的情况。

    山料的雕刻考虑保留最大的利用价值,也经常会做一点皮色或皮壳,假装籽料的样子。那点仿制技术是很简单的事情,不用顾忌专利侵权。

    戈壁玉是指和田玉的戈壁料,是和田玉山流水料的一种。价值与同质量的山流水料相当。

    目前有些网站上将戈壁风化的石英岩、硅质岩当做“戈壁玉”销售,欺骗消费者,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所谓“阿富汉玉”是一种大理岩,经常用来冒充和田玉。不能冠以“白玉”的名称。这样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即没有玉质,也没有代表时代特征的工艺。

    有“玉性”的雕件一股上蜡以后不容易看出来,佩带之后有些会更加明显。有“玉性”的玉料不宜制作玲珑剔透或边缘锐利的雕件。佩带时注意减少磕碰。

    新疆于田白玉就是玉性比较大的料,但是仍然是很好的玉料。

    所谓“玉性”大,是在一些边缘会出现白茬或白花,需要重新“合蜡”,就是说必须在蜡里煮一煮。

    和田玉的缺口不应该有光洁的反光面。

    软玉的硬度大部分在6~6.5之间。也有低到5的,但很少有超过6.5的。

    籽料、山料、山流水都有硬度高或低的料子,但是籽料的平均硬度要高,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玻璃的硬度一股是5~5.5,单面刀片或美工刀片的硬度也是5.5。

    白玉、青白玉、青玉是一个颜色系列,基本上以颜色白为好。

    黄玉、糖玉、碧玉、墨玉则是彩色系列,互相没有可比性,以各自颜色的纯正和浓、艳为好。

    和田玉备品种质地上的差别并不大,每种结构特征在各个品种中都有。

    和田玉追求的是润,这符合儒家”中庸”的观点,如果是翡翠则是透明度高一些的更好,不同的宝石、玉石的审美要求不同。

    和田玉主要是由透闪石组成,含少量的阳起石(依颜色变化含量有所不同),但透闪石组成的并不都是和田玉,如果透闪石结晶很粗,看上去根本没有玉质感,这样的东西我们只能叫它透闪石岩。打个比方,漂亮姑娘的脸蛋都由五官组成,可由五官组成的姑娘不都是漂亮姑娘,如果她那五官放在一起没有美感的话,也只能说是一股女人了。

                                                                           (二)

    一件玉件,玉质好颜色对比分明,又凝结了玉雕师傅的辛勤劳动,比那些“无德无才”的“垃圾籽料”要好得多。

    籽料在销售时是不应该抛光的,抛光之后无法与普通磨光料区别。

    留一处平面证明籽料的方法,除非有特别的籽料皮色特征,一点“毛孔”那是很容易伪造的。

     籽料“很讲究皮色”恐怕是一种误导。随着染色技术的传播,恐怕今后看不到没有“皮色”的籽料或雕件了,皮色已经不再稀罕。

    本来大多数籽料是没有色皮的。近些年造假皮色的多了,使得没有皮色反倒不正常了。

    籽料造假太容易了。

    籽料的品质是多种多样的,没留下皮色特征的籽料,是很难判断的。有人说能够准确判断籽料,恐怕就是那种江湖上的“神仙”。

    如果当做籽料销售,就不能破坏籽料的皮壳和外形。

    没有看出有什么籽料的特征,这样的东西有什么必要追究是不是籽料呢!

    如果您对和田玉的知识了解很少,建议不要买什么“籽料”。

    并不是说籽料就一定是好玉,大部分籽料摆在街头,无人问津。

    通常,“籽料”确实无法判别何时被从河床拣出来的,有时候甚至无法判别是不是从搅拌机里分选出来的。

    搅拌机滚磨的技术掌握好了,做出来的东西与自然的一样。

    籽料如果失去籽料的基本特征,与山料是无法区别的。所以加工、销售籽料雕件都要想方设法保留一些特征和证据。

    籽料去掉皮和形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籽料特征”了,籽料和山料的来源是一样的。

    和田玉的籽料造假和皮色造假已经是普遍现象了,这种颜色有些已经很牢固,与天然形成的无异。

    目前假籽料、假皮色确实很多。但玉石的质地,本色,精美的工艺是无法伪造的。

    鉴定皮色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必须由有经验的人来判断。就像看过几本医学书当不了医生的道理一样。

    普通爱好者判断皮色是否经过染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鉴别皮色真假的方法就是不断的积累经验,广泛学习矿物学和物理化学知识。科学是没有捷径的。

     

    鉴定和田玉籽料是很多玉石贩子都很头痛的事情。三言两语学来的鉴别捷径,可能是吃亏上当的陷阱。

    籽料上人工染的红皮子,95%都不能溶解于酒精。如果溶解了,肯定是假色。

    所谓红皮白玉籽料多数都有染色,很多羊脂白玉也会染色,就像满大街的美女都染头发一样,不染不够时髦。

    籽料来自于山料,山料的结构,籽料里都有。

    籽料的玉料一般利用率比较高,很多会随形雕刻,保留一点有用的皮色。大块的籽料一样会切割开使用。

    籽料是经过自然精选的原料,销售过程中又经过人工的精选,质量自然要高。如果从“性价比”上来看。价格最贵的和炒作最厉害的肯定不是投资的最佳选择。

    籽料起点很高,价钱很贵。对初学者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不管籽料、山料,来源是一样的。至于有人喜欢籽料,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个人的爱好没有必要统一。

    籽料是玉石的卵石,是地形、地貌、地质作用的产物,有卵石的地方,如果上游有玉石矿,都可以出现籽料。这一点在昆仑山沿线已经得到了验证。

                                                                           (三)

    染色遮盖,属于“怕见公婆”的那一类“媳妇”。

    染色遮盖必定另有隐隋,应该有所警惕。

    优质的山料价值肯定比一般籽料耍高,将山料磨圆、染色,冒充籽料不是画蛇添足,应该是“瞒天过海”。

    如果像青海有关人士说的“玉石出产在那里就应该以地名命名”,那也应该叫“格尔木玉”了。藏羚羊也可以顺势改称“青海羊”了。

    和田玉的认识和鉴别是,如果您花费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就不会再和商家斗智斗勇了。

    这个叫“脏玉”吧,质地这么脏还有人喜欢,真为和田玉感到荣幸。

    如果玉石就是这般的肮脏,我们怎样理解“冰清玉洁”呢!

    希望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看到佩戴玉石的镜头。

    就是说不能确定表皮颜色是天然的,也没有证据表明是染色的。结果是“嫌疑人被无罪释放了”。

    不是说知名厂家就没有假皮子了,有时候老行家一样上当。

    现在“乾隆年制”的落款,等于是假货的代名词。

    看照片是白玉,工艺老不老就不好说了。古代人可以作,现代人可以仿。

    这块“玉石”也真够难看的,都说”君子比德于玉”.这样的玉如何比德?

    作伪之后清洗出来的玉件,玉质很差。如果谈“玉德”的话,是“无德无才”的那一类。收藏玉器应该远离这类东西。

    玉石的种类不少,小刀测试的只是刻划硬度。这一点就像脉搏对于医生一样,对外行来说是没有太多鉴定价值的。

    “1000元,清朝的羊脂白玉扳指!”如果是真的,您发财了;如果是假货,商家发财了。不知道该向谁表示祝贺。

    没有玉石和收藏常识,建议先多方学习。不然不是您淘宝了,是商家把您淘了。

    为了“艺术”舍弃金钱,艺术家可能有几个,商家没有见过。

    朋友送你的是大理石的手镯,学名“缟状大理岩”,价格很便宜,就当朋友请您吃了份盒饭吧。

    “听说和田玉20年来升值1000倍”!但价格上涨很多的只是一部分稀少珍贵的品种,如羊脂白玉的籽料等。一股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属于正常。市场经济就是这样,这20年中国的富人、歌星、影星、社会名流的收入上涨不止1000倍。

    电脑辅助设计和超声波雕刻已经有多年了,最近几年在一股商品玉石产品上大量使用。超声波雕刻因为可以批量生产。雕刻价格大幅下
    降,对玉雕产品的普及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工艺价值肯定是耍低一些了。

    手镯是作假比较严重的玉器品种,石英岩、大理岩、乳化玻璃的制品仿制都十分相似,即便是有证书也最好复检。

    作假的方法不断更新,层出不穷,玉友如果按照“基本的鉴别方法”按图索骥,恐怕刚好入套,这也是我们担心的。

    可以了解一下100年前、30年前、10年前、去年的和田玉或白玉的产量。看看按照正常的比例羊脂玉应该多了,还是少了?

    也可以参观故宫或一些收藏有和田玉的博物馆,再看一看目前比较大的和田玉加工和交易的场所,以及当代和田玉收藏,例如玉雕“天工奖”图册。比较过去和现在,看看玉石是好了还是差了?

    产地是推测的结果,不是检测的结果,国家标准和国际惯例都不支持以产地划分宝玉石品种,鉴定机构必须遵守。

    吃着馒头能说出面粉的产地可能都做不到,别说看图片了,目前新疆青玉的产地就不少于30处。

    买玉石不是买地名,也不是买玉名,买的是玉石和玉石雕刻工艺。目前商家往往以“产地正宗”来诱导和推销玉石,实际上产地问题已成为和田玉销售和推广的绊脚石。

    同样博士毕业,有人飞黄腾达,也有人找不到工作,这不奇隆。“白玉、羊脂白玉”只是划分出来一个界限,界限之上的空间还很大。

    鉴定是一门学问,建议多学一些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可以先买一些书籍看一看。先将和田玉鉴定及分类命名方法一文中的分类规则背下来。

    戴假玉石一般对身体没有副作用,主要是大家的评价,简单的说,就是“有失身分”。佩带专门的仿真饰品则除外。

    让大家多学一点知识再收藏,是希望大家收藏并且能够快乐。

    一般理解,“盘玉”就是对玉石的摩挲和把玩,有些文章说的有些神奇。

    好的玉石经过人的把玩而变得油涸一些,但变化的主要是表面。

    和田玉经过盘玩表面光泽和质感及颜色都会有变化.质量好的玉石会越来越漂亮,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

    籽料无糖,山料才有糖是“盲人摸象”的结论。

    羊脂玉是温谦的君子,没有太耀眼的外观。它的美要慢慢体会。

    宝玉石实物多数没有照片漂亮,就象咱们人,找对象用的照片会比本人漂亮一些。但是照片不应该作虚假的技术处理,比如掩盖瑕疵,去脏点等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