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文姬归汉
  • 玉鹤凌风 / 5月3日
  • 仅凭《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盛名。

    《悲愤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汉代长篇叙事诗双璧。《胡笳十八拍》曾被不少人质疑是后人伪作,郭沫若连写7篇文章力辩是她的原作。她,蔡琰(字文姬),离奇跌宕的一生,给人留下无限的感慨。

    她的父亲蔡邕(字伯喈)博雅多才,在各艺术领域的成就,被视为那个时代的至高点。她和父亲一样的才高盖世,一样的命运多舛。第一次,父亲触犯了宦官,流放朔方,那时,她在襁褓之中尚不知人世的艰难。不久,朝廷大赦,刚获得自由的父亲又得罪了权贵,于是,再度流离于江海间。流离的10余年,她得父亲真传,博览群书、通晓音律。后来,董卓迫她的父亲出仕,三日内让其连升三级。由此,她过了一段短暂的贵族少女的生活。16岁,她嫁给世家之子卫仲道,可说是琴瑟共和。可是,不到一年,卫仲道咯血而亡,婆家怪她克夫。她受不了冷遇,不顾礼教和父母的反对,回到了娘家。王允杀董卓,她的父亲因念及董卓昔日的厚遇,叹息一声,就招来杀身之祸。从此她如风中飘萍,然而,命运的残酷不止于此。董卓部下混战,南匈奴趁火打劫,战乱中,她被胡兵掠走。

    文姬在胡地的经历,是一个谜。在诗中,她自己也讳莫如深。满纸都是胡风萧萧、边马嘶嘶,字里行间,是对故国的思念,是对异族生活的厌恶。但是,她学会了部分异族的语言,学会了吹奏胡笳,又成了左贤王的王妃。“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10多年,羞耻、无奈、哀怨、悲愤始终纠缠她的灵魂。这一切,只有面对两个孩子时,才稍稍释然。

    命运又出现了转折。曹操用黄金白璧来赎她。对于曹操的动机,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曹和蔡邕是忘年交,他念故人之情,赎回了伯喈惟一的女儿。有的说,曹操是利用蔡邕的名望和文姬的名声来笼络人心。今人的想像力则更为丰富,说蔡文姬是曹操心中的恋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写给文姬的。不管怎么样,曹操赎回文姬,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幸事,而且,给自己的形象多少增添了亮色。

    终于可以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她喜极而泣。可是,作为母亲,和年幼的儿子生分,怎不痛彻肺腑?她知道这一去,便无相见之日。她的一生,注定要在煎熬之中。曹操保媒,让她嫁给年轻英俊的董祀。虽说才貌超群,毕竟在胡地的风霜中形神俱老,她与年轻的董祀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直至后来董祀犯死罪,她再也顾不得仪容、身份,大冷天蓬头跣足,跑到丞相府求情。最后,曹操被感动了,赦免了董祀。作为回报,文姬把自己记得的父亲珍藏的典籍中的400多篇默写出来,献给曹操。后来,董祀对文姬感恩戴德,两人隐居山林。

    但是,历史还留下一个疑团。《晋书》中记载:“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那么,这个羊徽瑜,她是文姬的女儿吗?是文姬的女儿,为什么不姓董,姓羊?莫非,文姬有第四段姻缘。或者,文姬还有妹妹。可是,史书中一直强调蔡邕无后,只有蔡琰一个女儿呀。

    蔡文姬的人生经历太曲折、太离奇了,以至于成为了文艺作品的素材。她进入画作中,进入诗词、戏剧中。而且,作者们按自己的立场打扮着文姬。有说文姬身为王妃却思归故乡,气节可和苏武相比的。有以文姬的遭遇控诉战争造成的离乱的。郭沫若的剧作中,曹操和文姬的形象都得到了拔高,甚至,还刻画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左贤王,突出了他和文姬的相知相爱,文姬归汉是为了汉民族的文化建设,是为大义而舍弃小家。当然,还有一种声音:蔡文姬文辞有余,节烈不足。这里不禁想为弱女子说几句,宋时靖康之难,皇后嫔妃公主宗室之女不是给金人做了俘虏吗?那时候,皇帝和大臣们有没有想到“守节”呢?想到这里,另要说说钱牧斋,据说他北上时,柳如是在家与人通奸,其子愤之,鸣官究惩,他回来后怒骂其子:“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贰臣钱牧斋,这句话讲得很真诚。

    贬斥文姬的人,为什么就不好好去读一读《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呢?“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她经历了多么残酷、血腥的战乱场面。云山万重,冰霜凛凛,她忧心如焚,夜夜对月悲号,但她坚韧地活了下来。她的字字血泪的控诉,如愤怒的火焰,她的浩浩的思念,如奔腾的江海。她以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真实地抒发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创伤,是被掠地人们真实的心声。《悲愤诗》,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开了现实主义的先河。《胡笳十八拍》读之,拍拍断肠,慷慨激昂处飞沙走石,风云变色。蔡文姬用她的一生写下了诗。这首诗,充满苦难、血泪和沧桑,真正称得上以诗证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