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极多,但从造型和纹饰的角度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其中古玉后作又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型完整者总是凤毛麟角。出于各种目的,该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露馅的地方进行染色、褪光。如一块已经破碎的玉璧,玉贾认为如照原样出售,大多无人问津或即使有人愿意收置,买方也不可能出高价,于是,往往根据其残破情况改作,如缺一半则将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则改为玦,如果口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瑷,若是外边残缺,则磨去一层改为环。至于补整也不少见,如一件系璧破碎了,则截取完整的部分而以颜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银补之,这种方法,在爱玉成癖、嗜古成风的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古玉后雕”是指利用未成器型或者器型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者一面有纹一面留素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较多选用的器物。利用新发现的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据调查,“古玉后雕”有时高达伪古玉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与古玉后作”的区别,顾名思义,一为新玉,一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两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新玉臆古”应从宋代说起。宋代开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时甚至是不伦不类。这在考古资料严重缺乏、断代知识刚开始积累的宋代是难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时期的考古图录摹绘许多古玉形状。但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的人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由于这些仿古玉器是主观臆造的产物,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模仿制作的仿古玉器。在这类赝品中右翼宫廷玉匠警醒仿制的玉器最难识别。因此,必须认真谨慎地对待。清朝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定和认识极负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型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能受骗上当。
此外,仿古玉还经常用人工染色的方式来蒙人。未经入土的传世古玉极为罕见,入土古玉因为长年受地气、矿物质等的侵入浸染,许多玉质颜色发生变化,出现了斑、水银沁等土锈斑沁,这种颜色变化叫“沁色”。沁色虽然本身是一种瑕疵,是一种缺陷,但也是一种经历沧桑的外观标识,自然也成为了鉴定家辨别古玉器的重要依据。在嗜古者眼里,沁色是美妙的,且被赋予了许多诗情画意;古玉若色如甘栗,名曰“对黄”;色如蜜蜡,名曰“老对黄”;受水银沁而色黑的称为“纯漆黑”;受血沁深者为“酱紫斑”,“浅者”名“枣皮红”,其他如丹顶红、金韶颜、紫灵芝、梨花白、峨眉篱、牛毛纹、鹏鸽斑……而“梅花数点”、“银湾浮萍”、“长虹贯日”、“太白经天”、“金星绕月”、“玉带缠绕”、“孤雁宿滩”、“苍龙浴海”等比喻更是让人充满遐想。所以,历代作伪者炮制出了一系列染色造假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不断推陈出新。因为作伪者深知,古沁色既能掩盖新玉凿痕,又能显得非常美丽。
玉器古沁作伪者常常采用以下方法:
提油法:将玉器需染色部分放入油锅中炸,随油炸时间的长短不同,玉器表面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枣红皮、橘红皮等色。
酸蚀法:将仿古玉器放入强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现高低不平现象,有的经过强酸腐蚀呈现鸡骨白色,有的再需要染色。
褪光法:褪光法原是“盘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种特有的温润柔和的光泽,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贼光四溢”。于是,作伪者往往将仿古玉器放入糠麸之中摩擦,在摩擦中利用糠麸的油脂,均匀褪光,使新玉产生古玉般柔和滋润的光泽。
仿牛毛纹法:寒冬腊月,用浓灰水或乌梅水浸没已制成的玉器,放文火中煮两天,趁热取出放在风雪漫天的室外,使玉纹冻裂,然后用提油法上色。这样制造的玉器叫“风玉”。
仿鸡骨白法:古玉中偶能见到“像煮过的鸡骨一样”的白玉,学名“石灰沁”。据说是受地火所致,即为名贵。伪造者玉于是认为地将普通白玉,岫岩玉等此等玉材制成的玉器放在大火中烧,趁灰烬热时,用水猛泼,制作出类似鸡骨白的古玉器。
造斑法:古玉质上的红色斑,俗称血沁。有些爱好者认为有这种红色的玉器最为名贵。
“血沁”作伪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制成的玉器置火上绕热之后,马上置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狗或猫腹腔内,逢牢,埋在地下,一年后取出,玉呈现土花血斑,这种人工沁色后的玉器,亦被称之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烧,趁热抹上红色颜料盒蜡,再热再涂,至玉质呈现枣红色为止。造黑斑法,造黑斑的方法不少,主要有两种:一是将玉器用水煮松,置于铁网上面,用火慢烤并不时地抹上蜡油,至黑斑出现方为告成;二是用旧棉花泡湿后包玉,用小火烧烤,烧到火红时再用水浇、在烧、再浇,一直到黑入骨方休。
造黑斑者,一般求颜色的深浅不一,并且尽力避免玉器通体发黑。此外还有一些作伪法:叩锈。据说是乾隆时期无锡人阿叩发明的,阿叩制成玉器后,用铁屑拌之蹙淬之,然后埋入地下数月之后取出,玉质表面为铁锈所蚀,浑身有橘皮纹,纹中铁锈作深红色,且有土斑。
梅玉:把玉器浸没在浓乌梅水中,文火煮上几天几夜,玉质疏松的地方呗乌梅水搜空,冷却后用提油法上色,俨然水坑古。
羊玉:割开活羊的腿,把琢成后的小件玉器放在里面,用线缝牢使伤口愈合,一年后取出,玉上便有血纹,酷似古玉。
琥珀玉:在玉器的瑕疵处或需染色出处用金刚钻画出痕迹,在缝中涂入琥珀,然后放在文火上慢慢烧烤之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