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价值连城
  • 玉鹤凌风 / 5月14日
  • “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围绕着“和氏璧”的故事,先是卞和献宝,虽被斩断双腿而矢志不渝,坚持认为和氏璧为绝顶的美玉;然后是秦赵两国为谋取和氏璧展开的智谋角力,蔺相如不辱使命既保存赵国尊严又完璧归赵的故事。而其中由秦昭襄王以15城换取和氏璧的交换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典故。

    “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少宝玉,整个国家就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我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

    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 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和氏之璧”。

    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