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玉石鉴定:和田玉鉴定的几大误区
  • 博宝艺术网 / 6月9日
  • 古人认为石之美者,是为玉。而玉材中的精英当属和田玉。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昆仑山下就发现了和田玉,中国绚丽多彩的丝绸之路的前驱其实是6000多年前的玉石之路,正是和田玉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时至今日,和田玉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珠宝玉石分为宝石和玉石,玉石的定义就是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稀少、耐久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矿物集合体指的是很多细小的矿物聚合到一起,不像宝石那样是单晶体。和田玉就是指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稀少、耐久性,主要矿物为透闪石的矿物集合体。和田玉是没有产地概念的,不管它产自哪儿,只要它的主要矿物是透闪石我们都叫它和田玉。但是普通人一般都认为和田玉就是产自新疆和田的玉石。但国家标准指的是,不论它产自哪儿,只要主要成分是透闪石都叫和田玉,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根据颜色将和田玉分为了八个大类: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糖玉。这八个大类基本上把市场上95%的和田玉都已涵盖进来了。

    误区一: 非籽玉不求

    中国的软玉主要产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何为籽玉呢?籽玉是沉积在古河床和山前冲积扇中的卵形软玉原料(次生砂矿)。它的物原也是来自于山料(原生矿)和山流水(河床中的转石)。不论是山料还是籽料,评价白玉的标准应该是白度、质地、光泽和加工工艺四个主要方面,而并不在乎它的产出状态。

    无论是山料还是籽料的玉质也都是有好有坏的,并不是说籽玉就一定质量好,山料就一定质量差,在市场上很多品质很好的成品,往往还都不来源于籽料。很多藏者,非籽料不求。这是当前最大的误区,其实玉质才是最重要的,何必在乎籽料与否呢!

    误区二: 非“和田”不可

    很多求玉者在挑选时一定要问:“是‘和田’的吗?”这说明对“和田”二字根本没有充分的了解。关于“和田玉”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和田地区是发现较早的软玉产地之一,历史上人们就把白玉俗称为“和田玉”。其实,即便是在古代白玉的产地也不仅限于和田,其中且末、于田等地也都是著名的白玉产地,“和田玉”在广义上,就成为了白玉的代名词。

    现在昆仑山地区大的矿点就有20几处。另外产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白玉原料也大量流入国内,业内称之为“俄料”。很多“俄料”细腻、洁白、无瑕,是上乘的原料,但由于流通中的误导,导致只有标称“和田玉”才有市场,其实各位赏玉者可知,完美无瑕的玉质才是最难求的,因为它的生成有其苛刻的地质条件,是上亿年前海西运动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产地在哪又有何妨呢?

    误区三:非皮子不玩

    何为皮子?皮子是原料表面的一层风化皮壳,主要是含铁质、锰质的地下水对玉质的一种侵蚀。在中国玉石历史上,一直沿袭着一个严格的赏玉标准就是美玉无瑕,皮壳在雕琢中是不留的。到了清朝出现不雕刻花纹的素面挂坠和手把件,其上留一点皮子巧雕成吉祥物,形成一种点缀和颜色的反差,也算是工艺上的一种创新,无可厚非。但主体的玉质还是洁白润泽的。而现在很多藏者错误地认为有皮子才是有价值的白玉,而不考虑玉料主体本身是否完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