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人们在或金榜题名,或官位高升,或举业成功,便用“鱼跃龙门”一词来比喻形容其身份转变,地位高升,扬眉吐气。
该成语典故出自《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又如“大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自黄河中流下,而岸不同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
鱼跃龙门,飞跃青云,幻化成龙,成为古时无数读书人引以为自我激励,自我上进的寓意,悬持刺骨,凿壁偷光,聚萤画沙,都是为了摆脱平庸,不甘寂寞,为金榜题名,成就千秋功业,青史留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范仲淹年轻时曾经寄居寺庙,靠寺庙的斋饭来解决一日三餐,但是范仲淹从未放弃知识分子心中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寒冬酷暑,苦读经书,终于一举中榜,鱼跃龙门,登堂拜相,既能在沙场抵挡外族入侵,独挡一方;又能在当朝进行“庆历新政”,实行新法,革除时弊,为黎民谋利,为安邦献策。无数古代知识分子梦想着的功业都因天无良时地无便利人不和心而不得实现,但是范仲淹实现了,鱼跃龙门入青云,功业青史留美名。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辉煌的事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的,即是是经过百般的努力,也有可能不能取得最完美的成功。并不是每条鲤鱼都跨过了龙门,都化成了龙。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告诫我们成功时不能过度的兴奋,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能过度的失望,垂头丧气。要平静的对待每个成功失败,淡定的对待生活的每一天,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划出最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