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玉雕题材典故
  • 岁寒三友
  • 吴官正 / 8月10日
  •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松竹四季常青,临寒不凋,梅则临寒开放,故称之。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能顽强生存,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作高尚人格的象征,也用此来比喻友谊的忠贞。“岁寒三友”常常被人作为美好的意象,或画作风景,或刻为屏风,或塑成艺术品,或以诗词歌赋吟咏,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最常见的事物,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松树因其四季常青,特别是在寒风刺骨之中傲然挺立,成为古代君子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象征,孔子云“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树坚挺耸立,来形容不改其志的大雅君子,给予了松树文化上崇高的定义。李白诗云“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便是对松树受千斤霜雪欺压,仍然不屈不饶的君子之志的赞扬。古人亦常将松与风相结合,有“听松”之说,即是通过万山松林,听风吹山谷,有如天籁之音,松树摇摇摆摆,更增一分自然情趣,是古人对天人合一情怀的反映,也是古人高风亮节,心静自然的表现。

    竹子因为有节,而被无数有风骨有节气有志气有高尚情怀的仁人志士所崇尚,欣赏。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无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借用竹子一年之中,绿意盈盈,有节而高耸之态,将东坡先生胸中的那股知识分子的不同流合污不湮没凡尘不沉沦堕落的气节烘托出来,使得东坡先生一生三次遭遇贬谪,但是仍旧豪放旷达,一叶扁舟,自由潇洒,可见其心中始终有一束竹子,亭亭玉立,向残酷的现实永不低头。竹子与松树一样,已被人咏叹,赞扬其不论身处贫瘠之土,还是饱受霜雪之欺压,默默承受,暗暗奋斗,等朝阳初现,有是一番清风送爽,绿意凉人。郑板桥曾经赋诗赞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即是赞竹,又是借竹自喻,板桥先生一生铮铮傲骨,从未向社会黑暗低头,导致其郁郁终生不得志,穷困潦倒,但是板桥先生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那份光明磊落和高风亮节,完全是竹子的人格化了。

    梅花,因其临寒独自开,被人赞其坚韧;因其颜色清淡素雅,被人赞其简约闲淡;因其与百花争艳,被人赞其孤傲;因其清香暗送,被人赞其默默无闻;因其在寒冬立春之前开放,被人赞其有报春报喜呈吉祥之意。总之,梅花身上集中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精华,具有浓烈的象征意义。隐士们吟咏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隐士有“梅妻鹤子”之说,已然把梅花当做远离红尘的伴侣了。文人们吟咏“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这清气无影无形,但是有一种迷人的味道,香风淡淡,好比是文人文字中的意蕴,诗句里的情怀,人格中的魅力,引发后人无限的追惜。政治家中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默默付出,等待光明,自信乐观,笑对丰功伟业,这便是革命者的胸怀。梅花之喻,在此不一一表来,读者只要明了,每个中国人都因梅花文化存在,自己的思想行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松竹梅称为三友,被世人人格化,其文化因子流淌在中国人的思想血液之中,对国人思想修养人格塑造都有着非常大地作用,希望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