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讲的是赵国宰相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将和氏璧完好的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来用该成语形容借了东西之后将其完好的归还给主人。这个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非万言不能详尽,再次只做简要的介绍。
璧是中国古代用来祭祀的玉质环状物,为“六瑞”之一,用之来礼苍天。而成语之中的璧为和氏璧,是中国千百年来最著名的玉制品,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具有一番言说不尽的传奇色彩。和氏璧从发现之始,就带有悲壮的气氛,相传春秋时卞和发现此玉,分两次前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结果两位楚王昏庸残暴,不信卞和赤胆忠肝,先后斩去其双脚,后来到楚文王才发现为稀世珍宝,因卞和的忠贞,因而命名为和氏璧,这边是其中的由来。
因和氏璧,间接张仪去秦国,协助秦王以连横之策破苏秦六国合纵之略,促使秦一统天下。相传楚威王相国昭阳率军大败魏国,去城池数座,楚王大喜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某一日昭阳在河边宴请宾客,不知哪一位并可怂恿昭阳把和氏璧拿出来观赏观赏,昭阳也借此开光,炫耀一番,于是拿出来观赏,那得知河边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大家惊奇,争相观之,不想就在此时,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气急,下人献策,认为在场的张仪家贫,比为他所偷,便捉拿鞭打数百下,张仪百口莫辩,被打晕过去,弃之郊外喂野狗,张仪之妻将其载运回家,张仪醒来,其妻哭道“你受这种屈辱,都是你读书游说四方带来的,安心在家务农,哪会有这种祸害呢!”张仪笑对妻子道“你看我舌头还在么?”,其妻子回答在,张仪说“我的舌头就是我翻身的本钱,能敌过百万雄兵,我们会荣华富贵的”,于是张仪由楚入魏,辗转入秦,做了秦相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将六国联盟逐步瓦解,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形成。而这其中“昭阳失璧”事件算是整个历史必然之中的偶然,促成了历史的转折。
后来秦王嬴政得和氏璧,制成玉玺,成为后来历朝历代帝王使用玉玺的先例。始皇有沉玉玺入洞庭湖止风波的传说,后来玉玺入刘邦之手,有辗转到王莽手下,称帝之欲望日盛,便以外戚之身份建新朝之政权,后遭更始军倾覆,玉玺归刘秀,东汉末年,孙策得玉玺,献予袁术,借的数千兵士,进入江南,扩展地盘,整个东南收入囊中,成为东吴政权之根基。而袁术得此玉之后,野心膨胀,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诸侯之中率先称帝,结果被曹操举兵推翻。就像古希腊的历史的改变是因为海伦这个女人,中国历史的数次大地改变是因为一块玉石,历史具有必然性,总会不断的前行,但是在这必然之中引发的转折却是因为偶然的事件,在中国,这么多的偶然都发生在和氏璧上,不能不说,和氏璧在中国古人心中的价值与魅力!
完璧归赵的故事只是和氏璧历史中的一个插曲,其主人公蔺相如亦是一位胸有千军万马,谋能安邦兴国的大智大勇的人,与赵国著名将领廉颇有“将相和”的佳话传颂后世。可惜的是,时间的长河过于浩瀚漫长,和氏璧的真容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但是和氏璧的传奇,因为已经定格成历史,必将千秋万代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