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玉雕工艺的境界和意境
  • 中国和田玉网 / 8月27日
  • 工艺雕刻的品种很多,功能各异。有的要与实用相结合,起装饰作用;有的用来陈设,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发挥工艺雕刻的功能,有必要探讨一下“工”和“艺”的关系。

    工艺雕刻的特点之一是它们大多使用比较硬的贵重材料来制作。用这些材料(如象牙、玉石等)进行雕刻创作,需要有特殊的、复杂的精细技术。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是高级精细技术和完美的艺术创造相结合的。也就是行家们常说的“技高艺绝”。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艺术。北京玉雕厂曾用玛瑙雕一刚出壳的小鸡,被国家当国宝收藏。他们用白色的玛瑙部分雕一蛋壳,用透明的鹅黄色部分雕刻一只急于爬出蛋壳的稚气可爱的小鸡。这件作品的雕刻技术是精细的,但并不外露,给人的感受是天然浑成。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

    但现在有一些作者并不是这样,他们往往用复杂精细的技术来代替艺术(也许是为了迎合审美趣味平庸的某些外的需要吧?)。近年来,此风在特种工艺雕刻中愈演愈烈。他们不顾艺术上的整体统一,破坏了艺术的对比法则;没有主次之分,不讲粗细之别,当然也不研究韵律之美。

    笔者曾见一大型象牙雕刻,雕的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景:古典式建筑,前有柳、树花草,仕女数人,达到乱真的程度。这座雕刻是用近二十斤象牙材料雕刻后组装起来的。工程是浩大的,技术是复杂的,可惜的是艺术上却是平庸的、低下的。它给人的感受仅仅是一个精细的模型而已,由于雕刻的细微,象牙材料本身的质感美都被破坏殆尽,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人们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只会感到沉闷闭塞和发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雕刻机械的产生,要做到雕刻精细、逼真并不难,如果不把功夫放在艺术创造上,那将把雕刻艺术引向死胡同.

    当然,这种重“工”而轻“艺”的表现方法,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末民初,在工艺雕刻上的繁琐、堆砌、追求细微末节的真实,已经有相当的市场。这就使得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怎样对待传统,怎样研究传统?大家知道,苏州东山有个雕花大楼,据说是清末民初的产物。楼的上下里外,无不饰满砖雕、木雕恻石雕;装饰的是雕刻,使用的是雕刻,观赏的还是雕刻。所有雕刻,都化费大量工时,极尽雕饰之能事,真是琳琅满室,使人目不暇接。人们走进这座楼以后,开始感到好奇,继而感到繁琐、平庸、趣味低下,俗不可耐。虽然其中不乏成功之作,但就象珍珠埋在沙中一样,发不出光彩。当然,我们不是否定艺人们辛勤劳动的价值,也不否定这座楼作为历史遗物的存在价值。但要知道,辛勤复杂的劳动不等于艺术:历史价值也不等同于艺术价值。

    我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创造水平的历史文物,才是瑰宝。据说雕花楼的楼主是清末民初发迹于上海滩的暴发户,他建此楼的本意是借此显示自己的财势和风雅,这就象过去的富人用金子作床,用牛奶洗澡之类,富有是富有了,显赫是显赫了,但果真就那么舒服吗?那么风雅吗?特种工艺雕刻经常使用贵重材料,如象牙、宝石、金银等等。但贵重材料并不等于艺术,就象金子,宝石本身不是艺术品一样。只有那些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创造的人,才能用贵重的材料造成无价的艺术珍品。史载明代苏州琢玉能手陆子刚曾作玉水仙替,玲珑奇巧,花托下的茎枝细如毫毛而不断,巍颤颤显出花朵的矫态。这里所说的玲珑奇巧,就不光是卖弄技术,而是为了表现水仙巍颤颤的花朵的矫态,是为表现花的艺术形象,是寓技于艺。

    著名工艺美术专家陈叔亮教授早就说过:“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如果离开了适用、经济、美观的基本方针,离开了严肃的美学原则,而片面地追求细微末节的精雕细琢,把技术的表演代替了艺术的创造,甚而至于为了迎合一部分消费者的低级趣味,而满足于猎奇取巧,卖弄嘘头,不弄清艺术与技术、艺术与魔术之间的严格区别,总有一天会跌跤的。”他的这段话,无论是对工艺雕刻的创作人员还是研究、教学人员,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愿我们在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雕刻事业上不断探索和创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