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做玉人,积玉德
  • 吴官正 / 7月14日
  • 手无巨资,不能藏玉;身在上海,离新疆千里之遥,不能找玉;唯有工作中能与玉零距离接触,观其体肤,察其形态,了其蕴含的林林种种的文化、历史、轶事,权当是作赏玉,本对玉雕一无所知,还在这里胡言乱语,只是有所感悟,自娱自乐而已。

    玉是一种石头,或白如牛奶但晶莹剔透,或青如夏叶但熠熠闪光,或黑如墨水但皎洁圆润,或有红如枫叶之点缀,或有翠如莲叶之装饰,色彩纷繁,万千光彩。但惟其是玉,故而质地摸起来有如处女之肌肤,有如千年之寒冰,有如天空铺洒的云彩,是圆润是冰凉是能透过实物遥想千古预知未来的感觉。

    和田玉来自昆仑,巍巍昆仑绵延万里,唯有在和田能产出这种只属于中国人的象征物。天工造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神奇。雪融化,玉出来,至河流,经磨洗,沉河床,春秋季,河水干,出来的便是正宗的和田籽玉。玉龙喀什河历经千年,数次改道,在千里大漠之边,绿洲小树之内,在整个和田地区的地下都有可能藏有宝石。因为大自然是公平的。

    我们的祖先能够从众多的石头中找出和田玉作为文化、历史和艺术的寄托,不能不说是机缘,是巧合,更是必然。和田本是西域之外,大漠之地,5000年前的炎黄子孙本是黄土高原上零零散散的部落,然而能跋涉千里之外,跨越高山大河,还能准确的找到和田这一藏在昆仑山脚下的玉石宝藏,不能不说是天意如此。然而5000年前的华夏尚处于原始社会,虽民智未开,但已从劳动和战争中知晓工具之重要性,在历经动物骨骼、木棒、石头等作为工具之后,在还未将青铜、铁打造成工具之前,唯有玉,是这之间完美的替代品。自黄帝始,便有了玉石之路,从中原直通西域,采集玉石,或作工具,或作兵器,或作饰品,或作祭祀器皿,或真如古书所言,有黄帝煮玉食玉奇闻,玉正式进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之中,这便是历史的必然。

    华夏文化自黄帝始,于是玉便承载了华夏文化。孔子云“君子无故玉不弃身”,“君子比德于玉”,直接将玉上升到象征道德、文化价值的高度。至于道教佛教文化中无不蕴藏了关于玉的文化和知识。直到今人,将玉作为浓缩了历史、文化典故和艺术于一身的载体。论历史,玉自黄帝始,上下五千年。论文化典故,玉不琢不成器,玉成器之后还要让其有文化韵味,譬如将中华名人,将历史事件,将神话人物雕刻期间,让人在把玩之余有思古之情。论艺术,自不用多言,每一件玉器都是中华艺术的浓缩,期间有雕刻、绘画、诗词文学等等不同形式的表现,到当今更是淋漓尽致,将中国玉雕传统表现达到极致之后,还融合西方的雕琢技巧和表现方式,将中华玉雕提升到新的层次。

    本人对于玉的认识,尚肤浅,还需精深细读。慢慢研究。传说玉养人,人养玉,一个洒脱有浩然正气,善良有菩提之心的人带玉,玉会吸收此人的灵气,变得愈加的皎洁,人也能肌肤光泽细腻如玉,面如白玉盘,熠熠生辉。我常做玉人,无愧于天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