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和田玉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 神秘圣洁的千年灵物——玉蝉
  • 资料收集-玉鹤凌风 / 9月25日
  •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昆虫。《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二、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商代至明清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西周、春秋时期玉蝉发现较少。战国、汉代玉蝉的制作及造型有了很大发展。

    汉代玉蝉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宋代、明代玉蝉翼端稍稍呈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眼珠多跳出轮廓外;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有的玉蝉颈下呈“)”状,光整平坦,不起波状;抛光技术非常先进,两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玉蝉当然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刻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部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蝉刻画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多用籽料制作,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都占有一席之地,石蝉、骨蝉、铜蝉、木蝉、玉蝉,似乎所有雕刻品种里,都有蝉的份儿。真蝉聒噪,假蝉却叫人神往,在这一点上,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