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很喜欢看小说,并且是喜欢在手机上看,还记得当时用的是摩托罗拉的E680i,用的是Linux系统在网站学到刷机后,就安装了AnyView这个软件(此软件现在还很流行并且是多平台的,很多智能手机都可以用)。有了这个软件后基本明月就很少再买实体书了,基本上全是在网站搜寻TXT格式的小说下载到手机上来看,当时因工作关系需全国各地来回穿梭,手机上看小说成了我旅途中打发时间的唯一方法,不过也确实看了非常多的书。虽然后来换了手机,但无论换什么手机我的要求就是此手机平台上一定要有一个很不错的TXT阅读软件才可以换。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茅山后裔》这三部是我认为写的非常棒的小说,不单是情节上恐怖,内容上也是很新颖。大家知道古玩行里的货很多都可能来自于盗墓,所以在这些书里对古玩的描述也不少,今天就将这些书里提到有关玉的部分给大家做个介绍和分享。
先讲《鬼吹灯》,其实这本书才是盗墓系列书籍的开山之作,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如果你没有看过明月郑重推荐您看看。记得此书出名后,很多读者都问作者里面描述的那些是否是真的,其实在《鬼吹灯》里很多的、古怪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只是很少或者很少有人能看到而已,有些作者也只是看到过图片或者是文字描述,在小说中加工后展现给大家的。既然此书是专门写盗墓的,里面古玉可以说是非常的多的。基本上书中每次的盗墓经历都会提到玉,像玉门、玉棺、玉璧等等玉件,下面先摘录书中的一段:
大金牙哈哈一笑:“胖爷着急了,我刚才是啰唆了,我也是一片好意,希望你们二位将来能多学点古玩鉴定的知识。那古代大墓中的陪葬品,哪个不是成百上千件,不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学问,将来也不好下手不是吗。我现在就说说这两块明器,它们的名字我可说不出来,咱们姑且给它们起上一个,从外观上,咱们可以称其为:蛾身螭纹双劙(lí)璧。至于它的价值嘛……
大金牙给我满上一杯啤酒:“别急啊,今天咱们这时间有得是,听我慢慢道来,这叫蛾身螭纹双劙(lí)璧。在咱们古玩行里有这么个规矩,一件玩意儿,没有官方的名称,就一律按其特点来命名。
“就如同那个著名的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这件乐器以前肯定不叫这个名,但是具体叫作什么,在咱们现代,已经难以考证了,于是考古的就按照出土的古墓和乐器的种类给它安上这么一个名字。
“这蛾身螭纹双劙(lí)璧,名称就已经把它的特点都表述出来了。蛾身,它的造型像是一对飞蛾,这是从一个金国将军墓里倒出来的,这种飞蛾在古代,是一种舍身勇士的象征,不是有这么句话吗,飞蛾扑火,有去无回,明知是死,依然慷慨从容地往火里扎。
“当然咱们现在都知道这是因为蛾子看不见,见亮就扑,不过古代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对这种大飞蛾的精神极为推崇,用飞蛾的造型制作一些配饰,给立下战功有武勋的人配戴,是一种荣耀。
“你们再看这上边的花纹,也有个名目,这是‘螭纹’,既像狮子的头,又像是虎的身体,其实都不是。螭是一种龙,这种龙没有头上的双角,刻上螭纹的器物,可以起到僻邪的作用。前不久在云南沐家山,挖开了一座明代王爷墓,可能你们听评书都听过《大明英烈》,那朱元璋手下有一员大将,姓沐,叫沐英,那回出土的就是沐英沐王爷的墓,里面出土了一对‘翡翠双螭璧’,跟您二位这回倒出来的蛾身螭纹双劙璧类似,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勋章、军功章之类的东西。
“咱再说这双,顾名思义,就是一对。这里边也有讲究,这种配饰是挂在头盔两侧的,所以必须是一对,只有一只,就不值钱了。
“什么是‘劙(lí)’呢?这是指它的制作工艺而言。另外这对蛾身螭纹双劙(lí)璧的价值,主要来自它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其本身的材料并不足为贵。这是种产自外高加索地区的‘乾黄变色瓪(bǎn)’,其实不是玉,当然如果硬要把它归入玉类之中,也不是不可以。乾黄现在是很值钱的,不过这对璧的材料不是上品,上品十二个时辰会分别变化十二种不同的颜色。
“嗯,这边上有字,篆书,是人名,叫‘郭虾蟆’,看来这对璧的主人就是他。此人好像是金国晚期的元帅左都监,在守城的时候,凭一把硬弓,射杀了两百多蒙古兵将,勇武过人,最后是力战身亡,也算是那么一号人物,传说金主用十万两黄金,从蒙古人手中换回了他的尸体。”
这只是一部分的摘抄了,这里面提到的蛾身螭纹双劙璧,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它的造型像是一对飞蛾,这种飞蛾在古代是一种舍身勇士的象征。有这一句话:飞蛾扑火,有去无回,明知是死,依然慷慨从容地往火里扎。他们对这种大飞蛾的精神极为推崇,用飞蛾的造型制作一些配饰,给立下战功有武勋的人配戴,是一种荣耀。明白了吧,这就是古代的军功章!
螭纹是动物纹之一,螭纹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玉雕装饰中的主流纹饰。战国、两汉的蟠螭纹头似猫首,圆眼或杏核眼,眼角上挑。胸部凸出,双肩隆起呈倒人字形,并连贯全身为一条脊线。腰下塌,臀翘起,身体呈夸张的“s”形.昂扬奔放,矫健豪迈,活力四射。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只是这个章节有具体的名字,所以就给大家参照一下了,有了这些参考再看此书就有一个参照物了。说这些无非就是为了给大家普及一下玉器文化知识而已。
再讲《盗墓笔记》,其实这本书还是看了《鬼吹灯》后才开始关注的,看了后发觉与《鬼吹灯》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鬼吹灯》是讲北方盗墓故事的,而《盗墓笔记》是讲南方盗墓故事的(原来盗墓也分南北派别呀?)。不过,看《盗墓笔记》有点儿累,因为作者更新比较慢,现在已经写到第八部了。从刚开始的四部看断断续续的,造成明月后期没有怎么再看了。不过,现在第八部已经完结,网上已有了TXT格式的,这几天正在看。
此书第一部《七星鲁王宫》中那个鲁殇王的鬼玺就是一块玉,下面先将原书中对鬼玺的描写做个摘录:
洗完之后,这玉玺变的非常玲珑剔透,我们在院子里充足的眼光下看,很多刚才看不清楚的细节顿时就显现了出来,我发现玉玺的雕工之精细,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玩意就算不是古董,在艺术史上也肯定是杰作。
整个玉玺的玉玺扭,现在终于可以仔细的观察,我发现是一只麒麟踏鬼的造型,一只麒麟昂首挺胸,踏着一只三头的小鬼,小鬼的爪子抓在麒麟的爪子上,但是,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麒麟也是很多的小鬼聚成的,雕刻巧妙之极。整个造型,倒不像是麒麟踏鬼,而是鬼在组合成麒麟。而这些鬼,身上都有鳞片,看似好像蛇缠绕起来似的。
鬼钮是名副其实的,可是龙鱼在哪儿呢,只看到蛇一样的纹路。再将玉玺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立即就发现,麒麟的造型变成了无数条龙鱼的形状,那些小鬼横着看,纠结的形状中都能看出龙鱼的意思
从摘抄这部分,大家可以看出,这个鬼玺的雕刻手法非常的精湛,从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造型。这个【鬼钮龙鱼玉玺】如果真有绝对是一个国宝级的文物了,哈哈!
鬼钮龙鱼玉玺想象出来的样子
上图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我看到有人在淘宝上叫卖!不过,从图片上看,这个仿制品不像是玉,倒像是大理石之类的!毕竟是书中艺术加工出来的嘛!《盗墓笔记》里也是多次的提到了玉,像玉门、玉棺这些比《鬼吹灯》都多,但都没有提到是什么玉种,可能是作者为了避嫌吧!不过,其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了一种玉叫“陨玉”的,这里可能很多玉友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其实,陨玉是一种陨石,现在有很多人在卖的一种叫“捷克陨石”的就是这种所谓的“陨玉”。再通俗点儿讲,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天然玻璃。
这种绿陨石有很多人在卖,价格也不贵,几十到几百不等吧!因为毕竟是外星球体陨落过程中产生高温的催化出的,有人说是这玩意儿可消除忧郁症,可聚财、避邪,是带来好运的幸福宝石。本着信则灵的态度,各位也就姑妄听之吧。
最后讲一下《茅山后裔》,其实明月非常喜欢这本书,此书跟上面两部都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也有盗墓的内容,但主要还是以茅山道术为主的,其第一部还是以找寻和氏璧为主要剧情的。书中提到的茅山术里的阴阳论,明月非常喜欢,就是不知道真假,呵呵!关于道教与玉的文章,明月以前也有专门搜集过,大家可以参考【漫谈儒、释、道中玉文化的内涵及价值】【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封建社会时期道教神仙与玉】这几篇早期的文章。
《茅山后裔》里提到的玉也有很多,像用来镇怨气的“死玉(锁魂玉)”、传递秘密信息的“玉碹”等等,但书中也有明确指出,像“死玉”这样的一般都是非常差的“玉碴”来充当的,好的玉与“死玉”是有相反功效的,像辟邪什么的。其中的“玉碹”,便是在整块玉的侧面开一道很细的缝隙,然后用特殊工具研磨到玉的内部,并在不可视的条件下在玉的内部雕刻上一层薄薄的画面或字,然后用玉粉填回缝隙,最后用特殊材料封口,表面上看,这还是一块美玉,而侧面的缝隙,很可能就被忽视成了日久的泥渍。这种绝技始于春秋,相传绝于唐末。
《茅山后裔》中有关和氏璧的描写也是很笼统的,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个传说中的国宝,但作为一个创作的噱头来说非常的不错,毕竟和氏璧是玉中极品嘛,呵呵!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天冷!打字是个辛苦事儿,手都冰凉了!这些书中提到的玉都是没有提到具体玉种的,这是一个遗憾。不过,从这些书里这么关注玉上来说,也说明了玉文化的神秘性。毕竟古人把玉做为一种与天沟通的媒介,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感。而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崇拜玉的民族。西方文明的划分一般都是以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铜器时代这样来划分的,而我们华人在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还要加上“玉器文化”。这也是为什么《鬼吹灯》、《盗墓笔记》、《茅山后裔》三部书中大量的提到玉,可以说作者是借用了中国文化里最神秘的——玉文化来增强作品对大家吸引力。希望在以后会出一些更精彩的有关玉的小说,明月一直在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