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赏玉的文化观念,既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应的玩赏经历,而并不是有了一定的头衔才是文化。相反,以前有些民间艺人,可能大字不识几个,但长期的工作生活积累,对玉石的感悟更深。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创造文化的是劳动人民。玉和石头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初始也是靠最普通的百姓在深山、在荒漠、在水中把这些宝贝请到人间,也就是说,最先发现和欣赏石头之魅力的就是这些普通百姓,鉴别石头的优劣最初也就是靠大众化的眼光。而最后玩赏、拥有这些“宝贝”的大部分不是这些发现得到石头的人,也不是商人,而大多是相对富裕阶层的爱好者,就是旧时说的上到皇公贵族,下到士大夫,也就是一件石头的观赏价值如何,最终要符合这些人审美感。
著名的“和氏璧”的故事,描写和反映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玩石赏玉过程和悲喜剧。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的山野之物最后要打扮的古色古香的道理,为的就是避免卞和那样的悲剧,让山野之物在文明的熏陶中变得赏心悦目,成为人间尊贵,由“下里巴人”过渡到“阳春白雪”这就是“玩”的结果。
在上海多伦路前几年每年要举办几届中华文化奇石节,许多石头都是很天然很漂亮的,但就是买不出好价钱,最后有的石农为了不愿再花运回去的费用,成本价不到就出手了。附近的古玩店趁机收几件东西,而后摆上博古架或者做个玻璃罩放入其中,同样的东西,价格马上翻几倍,反而容易出手。玩石赏玉毕竟是历史积淀很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高雅文化,就得站在大众的角度以贵族的眼光去观赏发现美的高尚。
当然,任何一件东西要恰到好处,就得把握好尺度。像目前有的底座做得比石头本身成本还高,喧宾夺主、买椟还珠;有的为了体现石头的身价,采集或收藏的玩石像园林石那样高大全,把不同的观赏概念混为一谈、混为一体。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玩石赏玉是室内小型化的供人随手赏玩之石之玉,不会是很笨重的东西,所以也叫案头石、文人石,和室内的其它东西比例是相称的。就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款小小的石头,越小越能体现出山川、园林的微缩韵味者,见微而知著,才会玩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