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上古时期仓吉造字的传说开始,中华先祖结束了“结绳记事”的蛮荒岁月,进入了刻字甲骨,铸鼎铭文的文明时代,从以图片形式展示天地人文的象形文字,通过繁体字展现而来,演变到以读音和象形结合的表意文字,通过简体字表现出来,在这由繁至简,由难至易的演变更迭中,有一个汉字跟他描述的事物一样,形体方正圆润,笔画间架结构清新简约,读音清脆悦耳,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字演变中未经大的变化,这就是“玉”字,由此字演变而来的关于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广博精深的人文内涵,散发出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并绵延五千年而不息的动力。
一,“玉”字简约不简单
玉,本意为石之美者,即色光润、声舒扬、质莹洁之美石曰玉。“玉”远古时本与“王”字为一体,只是王字中间的一横靠上,“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法天地也。”而玉字三横间距平均,“珠玉之玉,三画正均,像连贯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横笔划均衡的为玉,中横靠上的即王)之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华上古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有过一段辉煌的玉器时代,此时期正处于母系氏社会晚期向父系氏早期,故有昆山西王母献玉黄帝,黄帝食玉英,执玉斧号令天下的神话传说。而此玉器时代又可称为“巫玉”时代,一则由于上古时期处于蛮荒岁月,对自然现象因恐惧而产生崇拜,二则由于玉石色泽鲜丽,质地坚贞,玉肉纯净明亮,隐没于砾石中能发出耀眼夺目的光泽,故而让先古之人在逐步改进石器工具时,逐步将玉石由一般的狩猎工具转变为图腾象征和祭祀工具,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C形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这些重器为祭祀亡魂、上通天神、占卜求事之用,首领手握此重器,便是作为一种神化的存在,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而玉便是权力的象征,便有王玉不分之说。这种赋予玉石特殊化的寓意直接提升了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导致后世帝王用玉来提升自己的皇权威信和正统地位,最具代表的便是秦始皇将和氏璧琢为玉玺,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标榜天命所归,世袭永世之意,后来历代王朝皇帝的玉玺皆以玉为材质,其文化便渊源于那段中华文明中独有的玉器时期。
二,“玉”是天、地、人三者相融一体的象征
古代民歌唱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生动描述了古人对世界“天圆地方,星罗棋布”的感性认识,在中华民族转入到农耕时期,对天、地、人的统一认识达到了哲学的高度,这种思想来源于农业社会靠地生长,靠天丰收的外在因素”。《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人以土为本,以水为命,顺天时,因地利,靠人和,便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催生了“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世界观,相传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八卦之说便是上古巫术的延续,其目的便是通过“类万物”来实现人与“神明”的沟通,与神明的沟通便是为了听取天地风云的变化,从中得到与之共生共荣的道理,这边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
而古人在做巫术时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便是玉,这从“玉”字的三横一竖便能看出来,三横代表的是天、地、人,一竖代表的是执行巫术的人,意思是通过持神器进行祭天祭地的巫术活动的人来传达上天的旨意,指导人们进行春耕秋收,夏眠冬藏,顺应着自然时令生息繁衍。这种与自然和谐相融,顺应天时地利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直接演变为儒家“外圆内方,张弛有度”的中庸之道,道家“任性自然”的无为之治和“寄情山水”的性灵美学,对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在玉中点点滴滴地呈现了出来,从上古时期的玉琮,玉琮外方内圆中空,便是象征天圆地方,中部空洞则是象征直通上天,与神灵沟通,玉琮上的饕餮纹则是对巫师跳傩舞场面的生动再现;到明朝时治玉大师陆子冈独创的“子冈牌”,牌正面以文徵明、唐伯虎等名家的山水人物画为景,背面则浅浮雕诗文,这种形制创新的玉牌,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向往的借山川自然以显其淡泊之志,用诗文书画以明其优雅之心,正是其身处喧嚣处,心随野鹤飞的天人合一之思想的形象化展现。
三,“玉”是儒、释、道三元文化的共同载体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大脑,让我们向外看,怎么活;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骨架,让我们向内心看,活着为了什么;佛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眼睛,让我们向远处看,活着如何面对世界、死亡。儒、释、道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正是因为三者的组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们能够正确地对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平衡我们在生活中因种种外在因素导致的内心变化。而这三种思想融合一体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载体便是玉。
儒家要我们做个君子,君子的表现就是“仁、义、智、勇、洁”,而君子的物化便是玉,就像“玉”字中间的那个点,便是佩于君子腰部之意,具有正衣冠,使行走步伐与玉佩铿锵之音相协调,以达到“礼”的规范,清脆悦耳的声音传播远方,能使主人不见其人便闻其声,多了光明磊落之意,少了偷偷摸摸之嫌,达到了“正”的境界,至于“谦谦君子,温其如玉”的形容,则是从内在美来要求君子要像玉石一般温润文静,坚贞不屈,正大光明。儒家思想以君子之风来规范世人的言行举止,要求内外兼修,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这种圣贤之道,无一不通过玉来展现出来。
佛家思想要我们做个大慈大悲之人,重视因果报应。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怀着至诚之心对诸佛菩萨的敬重,其敬重的方式便是将人间的至宝供奉之,方能够让放下自己的欲望,容下菩提纯净的身躯。同时,佛家教义中,诸佛诸菩萨的神通非一般的器物能够发挥出来,而是集世上最珍贵最稀缺的八宝,其中玉便是其中之一,那佛光普照,祥和美好的极乐世界便是八宝铺就铸造而成。同时在世俗文化中,“男戴观音女带佛”祈福保平安的祈愿,便是通过以宝贵稀缺的玉为材质来寄托美好的祝福的。
道家是最接近“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要我们做到“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也就是做到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的平衡。这种平衡给我们一种知足常乐,豁达开朗,心胸宽广,乐观淡泊,寄情山水等等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内心压力积极释放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领域之中,而玉便是综合展现中华艺术的平台,无论是行云流水、章法自由的书法,还是空灵淡泊,隽永清新的水墨画卷,都是道家思想在玉艺中的流露,凸显出我们民族性格中那种包容,和谐,中正,彰显真善美的心态。玉皮的多姿多彩仿佛是天地多娇的写照,而玉肉的温润无瑕则象征心灵的澄清纯净,这便是儒、释、道思想赋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玉”是福、禄、寿、财等世俗文化的传播平台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石由于自身质地缜密,坚贞刚韧,温润莹亮,色泽多姿的特点,使其具有耐磨、稳固、不易破碎损坏的特点,加上色泽的多姿多彩,资源的稀缺宝贵,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和自然美。
自唐宋以来,玉既保留了高高在上的神权皇权色彩,同时因市井文化的发展而融入到了浓郁的世俗文化中,而世俗文化的主体便是对“福、禄、寿、喜”等美好祈愿的展现,这种展现通过玉为平台传播开来,更增添了神圣性和崇高性。
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处处体现在文化创造之中,在玉雕作品里,吉祥的世俗文化是通过外在事物的组合,再以中国文字谐音通假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将平常的花草动物再现,将神话的人物写实,通过实实在在可触摸的形式来感受到吉祥文化的亲近,实在,一只蝙蝠是幸福的代名词,一颗松树是长寿的象征物,童子抱鱼的组合是年年有余,多子多福......
这种物化的、可触摸、可眼见的世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真、善、美生活的体现,通过玉为平台展现,则彰显出我们对生活的珍惜和享受。可以说,玉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承载了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祈愿,有玉在,心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