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琢玉漫谈
  • 许康 / 11月1日
  •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当代玉雕创作者把玉雕创作与我们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创作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有机融合、文化气息浓郁和深远意境的玉雕工艺。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玉雕业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从业人员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内外销市场全面铺开了。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高,玉雕品已经走入平民百姓家,就连打工族也用玉来装扮和美化自己了,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记得有句话叫“盛世兴刻”,我们正处在雕刻的好时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人们对艺术美的需求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对玉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怎样使玉雕作品形式新颖、有内涵、有品位,让美玉价值倍增呢?我认为设计和雕刻技艺是关键的环节。今天我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以便与诸位交流。

    一、玉雕审美

    玉雕作品有的作品已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造型问题大多已过关了,而如何提升玉雕艺术内涵问题,应是我们目前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了。艺术审美内涵涉及问题较多,我认为“传神”很重要。古人在画论中就讲“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不但“形似”,更要“神似”,而且“神似要高于形似”。玉雕人物只有传神,作品才有灵魂。这和演员演戏一样,有的演员举手、投足、回头、飞眼都有戏,让人爱看。玉雕人物也是一样,把神态处理得好,就有了艺术的生命。所谓“神”,主要表现在面目上,比如眼神,有时只一线之差,神情就变成两样。如:我对白玉《五子登科》作品的设计。一块长型的玉料,可以竖做,也可以横做,竖做可以做一个人,或一大一小的人物。如果横做,可以做若干个人。最终,我还是决定横做,这样排面大,人物也可以三五成群。人物多了,有故事情节了,表现传神就更丰富了。取材“五子登科”典故,寓意纳福迎吉祥。构思一支长长的如意作为支撑五个孩童的主体,给五个孩童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展现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喜气洋洋的景象。五个小孩形态各异、神态自然、表情舒展喜人,每个人物的眼神和手上的道具协调和谐,相互之间又传神递话,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朝气和艺术感染力。这件作品形神兼备的刻画,在全国玉雕大奖赛中得到一致好评,获得银奖荣誉。一件作品传神,主要是对人物精神气质的刻画。花鸟鱼虫造型生动也是传神。关于人物神态,我们玉雕造型中也有“韵律”一说。韵律原指诗歌的节奏感,舞蹈、音乐的轻重舒缓也是韵律。玉雕人物美感要看动势姿态动作的和谐,比如我们常讲的仕女人S弯和麻花劲,这种劲头就是韵律的体现。韵味,如俗话说的“味道”,这是作品内在的魅力所系,她能让你琢磨回味,使你看后过目不忘。古代的佛像造型很有艺术魅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藏佛白度母、绿度母的神韵、韵律十分优美,很适于用玉雕来表现。

    二、玉雕“工”与“艺”

    现在某些玉雕作品有种倾向,借助于工具的先进,只追求“显工”。为把活雕得繁杂精细,不惜把好料挖空,细得让人不敢摸不敢碰,却忽略了对“艺”的追求。如果把鸡笼鸟笼之类镂空还值得。记得早年曾见到过一件作品,把整条鱼给镂空。给我的感觉这鱼身上那鲜美的嫩肉被掏走了,只剩下空鳞骨架,还有什么味道呢?这种表现方法用在剪纸上尚属可行,但用在玉石雕刻上,我觉得玉料的厚重感被破坏了,有费力不讨好之感。只追求“显工”往往会导致作品的匠气,而那些古朴圆浑、简洁流畅的韵律之作,则不乏含蓄的雅趣(味道)。玉雕应考虑石材原有的体积厚重感,挖脏去绺或遮绺(裂),保留好料,恰当地因材施艺设计利用,要切记专家们的忠告:“玉料重一分,价值贵十倍”。

    三、玉雕作品的意境美

    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与意境分不开,比如山水有山水的意境;园林有园林的意境;楼阁有楼阁的意境;佛国有佛国的意境。意境是一种美学思想,意境经常被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意: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主观的;境:是实景实物,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统一起来便有了意境或境界,也可称为情调。佛像要体现出“佛”胸中的那种博大境界,不设景物陪衬,也可用神情来表现心中的意境。有意境的作品才能动人。我曾见过北京的一件题为《长生殿》的作品,那件作品的设计构思,色彩利用,人物关系的处理都能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营造意境美,能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让人过目不忘。

    四、玉雕情节设计

    “情节”是事情或故事的变化所产生的。我在构思设计人物情节时,脑子里会闪现多组画面,经反复构画,寻找最能反映主题的典型场面和人物动作,让情节画面呈现一种意境氛围。比如去年我创作了一件白玉《八仙过海》作品,作品是运用高浮雕技法。八仙过海的版本很多,大部分是表现八仙各执宝器,悠闲自在的坐在一支大树干上漂游渡海的场景,刻画的是过海途中。而我则表现过海之前的场景,在宽大的一望无际的大海面前,八仙们的各自表情和态度。作品场面宏大,近景的海浪用红色表现,凸显潮头之汹涌,过海之艰险。八仙面对大海,谈笑风生,各出奇招。人物刻画细腻,构图处理大气,与主题紧紧相扣,再现人定胜天的创造精神。

    五、利用原料颜色设计巧用

    玉器巧色雕刻自古就有,近现代更是层出不穷。设计中的物像原形态表现,若能借助于原石中的料型和色形、色彩来表示,并且恰到好处,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翡翠、玛瑙等许多原料颜色丰富,设计人员大有想象空间。我搞设计到如今,没遇到过特别好的料,比较喜欢用边边角角,颜色复杂的料。奇怪形状的料形和色彩斑斓的纹理,会启发和引导设计者的奇思妙想,我在设计过程中有所体会。2004年,我意外的在朋友那里获得了一块带红色的白玉。在相料之前,很不起眼,能不能雕刻还是个谜。通过剥皮、挖脏后,材料形状很怪异,这就激发我的好奇心,一定要创作出一件奇妙的作品来。颜色在启发我的想象力,尽量把颜色安排的合理、贴切、巧妙。就这样把这块料在手上盘了几天以后,构思出来了,上方一处红色块小一点的,做一副墨镜;下方一处红色块大一点的,做一把算盘,刻画一个老人为账房先生。这样就起了一个切合主体的名字叫“神算”,比预想的效果还要好。俏色账房先生一副墨镜,尽显人物之精明;一髯长须,尽显人生之阅历;一幅微驼的身躯,尽显神算之老到。“神算”之“算”,在于其所使用的算盘也是神工点来之笔。此件作品在中国玉雕作品天工奖评选中获得银奖。原料颜色的运用成功,无愧于大自然的恩赐,也以生命力的颜色展现出琢玉的魅力。

    六、玉雕的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珍贵的玉石应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我国几千年来的玉雕之所以延续不衰、发展兴旺,究其原因,就是走的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作品,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格。近些年纵观玉雕题材,大多是沿袭明清的路子。“泥古人,乏创新”,墨守陈规,路子必会越走越窄。有些产品造成积压和市场疲软原因之一,与雕刻题材、样式程式化的不断重复有关。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是不断求新的,玉雕也应该反映现实生活。

    我认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有机融合是探寻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方向。玉雕艺术在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未来它必将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只有将“中国概念”和“时尚流行”优化嫁接,才能让中国的玉器为现代新生人群和国际市场所接受。

    首先,可将中国古典纹饰与现代时尚造型相结合,最原始的往往也是最时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恒的法则,正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才缔造了我国最早期的玉器文明。上古时代的一些纹饰和玉器图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深受现代人所喜爱,也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一味效仿只是简单的仿古,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古为今用”方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其次,玉雕艺术的风格应多元化,在玉雕题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鉴为玉雕题材。“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玉雕创作者时常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头脑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后从生活中去提炼美,提炼艺术。

    总之,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个多元的时代,画面景观非常丰富,有很多现实题材可进入玉雕。要想搞出我们时代风格的玉雕,必须从题材上着手,这是当今玉雕设计者和制作者的使命。创新就要标新立异,作品要有个性。引进一些西方好的艺术理念是无可非议的,要吸收其精华,对创新有帮助。但结合的不好也会不伦不类,有损于民族风格。中国雕刻的含蕴的美感不亚于西方雕塑,如敦煌佛像、大足石刻那神态、那种想象力,我觉得比西方写实的艺术性还要高。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玉雕的独特风格更是如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