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09年11月
和田玉所具有的崇高历史地位、极高的经济和收藏价值,已无庸多言,远溯至数千年前中华文化蒙昧时期,到21世纪有着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和田玉都是那样的风光无限。
那么和田玉历久弥新的魅力究竟何在?如此之多的人对和田玉趋之若鹜,究竟是图她什么呢?
古圣先贤、当代学人对此不乏精辟论述,每每读来感慨良多。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有幸结缘和田玉,开矿、雕琢、经营、摸爬打滚了近二十年,在实践中,对此也慢慢产生了一些浅薄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一个和田玉的多元收藏观,在此不惧简陋呈现于各位玉友眼前,无非是想“抛砖引玉”,目的在于,我们收藏于投资的过程中,要珍惜和保护和田玉的资源,藏家在收藏时,要以专业的角度去鉴别把玩,来共同促使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久盛不衰。
众所周知,和田玉是一个名称。按其色彩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和墨玉七大品种。他们的物理特性和内部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化学成分略有差异,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重色
不同颜色和田玉的价值自古就不乏争论。
长久以来,是以白为贵,但真正的玉器收藏者都知道玉器除了颜色之外,还必须考虑材料的质地、工艺水平等因素。
首先,我们都知道,羊脂玉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瑕、如同凝脂,故得此名。
羊脂玉本是一个新疆民间对和田玉极品的成为,从字面上看,里面首要突出的却不是色彩概念,而是一个质地概念,业界许多人士也多有论证,认为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黄色,而现如今人们一味向“白色看齐”的做法,显然是对羊脂白玉的误解。
其实,羊脂白玉只是现在人们的叫法,这个“白”字是人们后来加上的,带有了太多主观的色彩。因此过分看重颜色,也大大误导了人们的收藏观。
此外,人们对颜色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到底是不是够“白”也没法评定。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颜色很白的和田玉,可是专家把其归为青玉,而有一块青色的古玉则被列入了白玉。由此,广大藏家切莫把羊脂白玉“越白越好”的说法看成是真理。如果只强调白,而忽略了质地,那么像大理石、石英岩等很多相当白的石头就成为玉了。
重质
再者,对玉材玉质的国家检测标准,已经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现实,以白玉而论,现在市场上有新疆白玉、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都属透闪石类,理化成分也无本质区别,但在玉石市场上、市场价位上,却有巨大差别。
由此也可以看出,同样是白玉,如果仅仅考虑颜色,俄罗斯白玉的白度在很大程度上要高于新疆白玉,这是不正的事实。然而,体现在实际价值层面时,俄罗斯白玉却无法与新疆白玉相抗衡,究其原因,只能是品质的高下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和田玉的收藏,不能是一味地追求白度,还要考虑玉质的细腻程度,一块青玉或青白玉、碧玉或是墨玉,只要颜色均一,光泽温润,同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其实,我们所认识的和田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糖玉和墨玉七大品种大多是某一色系的总的称谓,古人在进行色彩评品时,都曾在主题色彩之下,总结出该色系的其他色彩构成。录入和田白玉,最佳者白如羊脂,是玉中上品。白玉的特点是白、透、细、润,所谓“白如割脂”。
但虽同为白玉,由于成分的差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白色,故又有糙米白、鱼肚白等名色,这些命名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后,给予的一个形象的命名。总之,白玉要白而温润,理论上虽然越白越好,但太白了变成“死白”又不好,这里温润与否很重要,白而不润,便是“死白”,绝不是上等白玉。
顾名思义,青玉为玉之青色者。一般来说,它呈灰白至青白色,古人根据玉色青的程度不同,总结有虾子青、鼻涕青、杨柳青、竹叶青等名目,笼统地称之为“青白玉”。
碧玉,呈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斑点,这是因含杂质所致。其绿又有鹦哥绿、松花绿、白果绿等名目,以质地透光,色润如菠菜者为上乘;绿中带有灰之色味下品。
当白玉或青玉含石黑而呈黑色时,便为珍贵的墨玉。其黑色为芝麻状,如片状乌云,或全然纯黑者,其名称则有乌云片、淡墨光。美人鬓等,也都是随形取名。墨玉性质与白玉相同,但质地较硬。墨玉常常是几种颜色在一块材料上,有色带,即使是纯黑色,也总还有灰白“地张”(专业术语,泛指衬托面),犹如黑幕上漂浮的缕缕白烟。墨玉中,黑白对比强烈者,可作俏色作品;全黑色多用于制作器皿压金银丝。
黄玉多淡色,色浓者极少。有鸡油黄。蜜蜡黄、栗子黄、桂花黄等名目,以鸡油黄、蜜蜡黄、栗子黄为佳。由于黄玉出产较少,故黄玉的身价不在白玉之下。
然而,当我们回到现在,就当前玉器市场来看,白玉佩件、手把件、摆件,几乎沾满了整个柜台,消费者开口就要羊脂玉,而对青玉、青白玉、墨玉、碧玉等材质的玉器作品则不屑一顾。
这对销售商家来说是一种损失,对消费者而言,则是一种误解。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会发现许多传世珍品,都是用青玉、青白玉、碧玉等其他色种的和田玉雕琢而成的。
清人谷英泰就认为“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博物要览》)。色纯细润的鸡油黄,有时价格不亚于羊脂白玉。
在被视为用玉历史上重要发现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和田玉青玉艺术品。从商、周至战国,青玉始终是和田玉中使用数量最大的。直至汉代,白玉开始受到重视,但青玉也并没有被潮流淹没,始终在历史舞台中与白玉并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1968年,河北省满县城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玉片共2498片,金丝1100克,主要使用的是青玉。
1994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出土金缕玉衣共用玉片4248片,金丝1576克,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玉的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玉片表面光洁度很高,打孔工艺也很规范。整套玉衣晶莹剔透,光亮华丽。
及至清代,青玉使用上至最高皇权的“皇帝之宝”,下至文房、饰品,应有尽有。
清朝宫廷中很多器皿都用青玉、碧玉制作,故宫所藏“大禹治水”、“秋山旅行”等大型国宝级玉雕就是代表作,是由于青玉、碧玉特殊的致密结构,适用于制作山子、器皿等。像国宝级的大型青玉雕“大禹治水”重达5吨,所用青玉料重约一万零七百余斤,以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工艺繁复的痕都斯坦风格的碧玉炉瓶器皿,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当代,和田玉其他纯色玉种的工艺价值被更多的世人所认可,发展更进一步。
如2007年,柯长林先生推荐的青玉“爵杯”和青玉“带子上朝”两件作品,在当年的“天工奖”评选取得了不俗战绩,且均被藏友慧眼识中,高价收藏。
2008年“天工奖”,樊军民大师作品青玉“葫芦瓶”获得金奖。
马金贵大师的碧玉“错银丝嵌宝文房”、青玉“错银嵌宝西番壶”等作品,为碧玉、青玉的艺术价值赋予新的内涵,成为藏界炙手可热的名品。
2001年我从一位维吾尔族玉石商人手中买过一块玉料,玉料黑如漆、材质细润且干净,后经玉雕大师雕了一个关公玉牌,一只手镯,被一位内地客商以九万元价格买走,高出当时羊脂白玉价格的好几倍,当时这一事件在玉界引起轰动,吸引了很多玉界人士对黑碧玉(黑青玉)的追捧。
这也说明了市场已经开始肯定所有玉色纯正。质地优良和田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对和田玉认识的不断加深,各色和田玉都将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黄玉、青玉、碧玉的历史与被当代人认知,实际上是在提醒收藏者,玉石收藏一个相对正确的概念:不要仅仅把目光局限在颜色、产出状态(山料或是籽料)上,而要把玉质放在统一水平位置,甚至于放在第一位。
和田玉的收藏投资,应是色与质并重,相辅相成。
重工
说道重工,在此着重谈一下我对玉雕工艺的理解。
自古至今,玉雕都有南、北工之分。北方工以北京为中心,又称京作;南方以苏州为中心、又称苏作。
南方工艺细腻,重细节部分的逼真精细,特别表现在玉器摆件上;北方工艺多用简练刀法表现,通常在玉石上留出较大面积,形成“疏可跑马、细不透风”的特点。
在当代,南方工比北方工影响力要大,特别是集中名家的苏州、扬州、上海等地,更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玉雕中心。大部分北方的商家或买家在买得好料后,不惜成本到上海、扬州找工艺师雕刻,不过,北方工大气、质朴、端庄,具有传统的古风,皇家气派,艺术水平不可低估;另一方面,虽然南北大师的作品价格都难以撼动,对于收藏者来说,应该不分南工、北工,而是挑选具有优秀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精神的作品进行收藏。
然而,现在大量充斥于市场的玉器作品,文化承载功能降低,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普通消费者对玉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比如最为热衷最被追捧的是祈福除邪功能,雕刻一只蝙蝠,置于一个孔方兄之上,就美其名曰“福在眼前”;雕一只胖猪背上落个蝙蝠,就叫“祝福”;一棵白菜一只蝉就是“百财缠身”;猴子背猴子就是“辈辈封侯”;一只瓶子里插三杆戟就是“升平三级”诸如此类,简直苍白的没有一丝艺术内涵,这种现象,遮蔽了玉雕艺术的灵魂,对社会心理诸如了一种浅薄的庸俗口才化导向,向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消解为庸俗功利化的符咒。
中华传统丰厚瑰丽,博大精深,玉雕艺术家应该能够建立起一种自觉意识,从其中汲取营养,提取素材,开拓眼界,获得灵感,那么中国玉雕艺术的文化价值张力和文化生命力,将会大大得以强化。
当然,我们也可喜的看到,一群有着开拓精神的玉雕艺人在努力改变着这一切,他们的玉雕作品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收藏者关注的焦点。
如上海的玉雕大师易少勇的白玉牌“玉骨寒香”,脱胎于明代子冈牌型制,继承子冈牌精魄神韵又不拘泥子冈牌范式,一扫流行的繁缛僵俗之气,将子冈牌开创的取文人书画意境进入玉雕创作的风格,推进了一个新的境界。作者以高俊清逸的文化视觉,在简约中营造意境,于清婉中传递韵致,抱朴见素,着意体现高远野逸的美学风尚。
再如吴德升的“海的女儿”那略显夸张、丰润挺拔的玉乳,那超比例圆厚肥挺的美臀,那纤细柔美的腰肢,一览无遗的向世人展示出女性妩媚的灵动之美。
吴大师特有的写真与夸张并存,高贵与典雅相携的玉雕艺术风格的亮点呈现。
以及刘忠荣的“三娘教子”白玉牌、倪伟斌的白玉“亲情”。翟倚卫的白玉牌“午茶时分”、马金贵的“金银错嵌宝石西番壶”系列、樊军民的白玉套牌“儒释道”等,都在文化创新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马进贵大师的压丝嵌宝的痕都斯坦风格器皿为例,作者在痕都斯坦特有工艺的基础上,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壶柄造型和错银图案大胆“中国化”,夔龙壶柄与痕都斯坦风格壶体中西结合,福寿纹在嵌宝的烘托下,发挥了点睛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些玉雕艺术家们的创新实践,为玉雕题材带来一种开放性前景,也为古老的中国玉雕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风范。
和田玉是收藏品的高端市场,玉料的唯一性加上工艺的高难度,使得玉雕精品的升值潜力被普遍看好。有大的投入才会有大的回报,只有不断出精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和田玉市场来,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购买玉器的消费者减少,业绩下滑、资金困难成为一些和田玉企业的切肤之痛。而对另一些企业,虽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冲击,但是客户资源依然稳定,销售额也在稳步增长,对市场的信心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
市场为何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差异,在这种差异背后,又折射出了哪些耐人寻味的深层原因?
在2008年的“天工奖”评选中,新疆有36件作品获奖,其中,福润满堂的“三娘教子”获得了银奖,“恩爱一生”获得最佳创意奖。作品出自上海玉雕大师之手。能够获奖,首先是玉质好,其次是工艺精湛。
近几年,随着和田玉价格的猛涨,玉雕的加工费也随之水涨船高。获“天工奖”的“三娘教子”光加工费就花了八万元。
玉料的价格在涨,加工费也在涨,那么这些精品玉雕是否会无人问津呢?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精品就不愁卖,价格也不用担心。当这些获奖作品在网站上发布不久,一个买家就打来电话,说看中了一件作品想买。当时,这件作品还在北京,怕被别人抢先一步,这位买家立刻乘飞机来到北京,不到半小时变现成交了,双方也都满意,并且成为好朋友。
在2008年11月举行的“2008北京国际珠宝展”上,新疆企业取得了上百万的销售业绩,而这全是六件精品的功劳。
这也在说明,料佳、色美、工精的作品是不愁没有市场的。
由此看来,和田玉重质、重色、重工的收藏多元观,也适用于“一分为三”规律。同时,在提醒我们,和田玉收藏观的构成是一个系统体系:和田玉色彩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收藏视角和关注点;质地的温润细腻在第一时间决定其价格的高低;杰出的艺术文化表现,赋予和田玉无价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才足以做到:美誉当代,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