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玉雕“俏色”小议
  • 资料整理-玉鹤凌风 / 1月23日
  •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这是大家公认的,毫无疑义的,但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就运输的劳动方式而言,有的人挑肩扛,有的人平车拖运,有的用汽车、火车乃至飞机运输;有的人用笨力,有的人用巧劲。在玉雕的生产中,我认为也有这个问题,使用正常玉石雕常规产品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但总感觉没有使上巧劲。能用绝妙的构思、很少的工时,雕出怡人的“俏色”来,以小胜大,以少胜多,但价值成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增长,这是人们应该极力追求的劳动形式。当然正因为它难,所以也不是人人都能追求到的,但总为一些有能力的人所获取。

    下面举例说明上述观点:一九七八年《人民日报》曾以半版篇幅刊登北京老艺人王树森的一对翡翠玉佩卖人民币180万元的消息。这件作品原来只是两块分别为10公分长5公分宽不足1公分厚的一对玉片。在未成器之前是一块遍身黑点的脏玉,多数人认为颜色有可取之处,可惜无法利用。王老艺人独具慧眼,收留了它。他象挑刺一样用尖针一个一个地把黑点挑掉,然后在不规则的面上设计出群仙祝寿图,用深浮雕的形式雕琢。只用了数月功夫,便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很高的经济效益。

    王老艺人还做过一次绝妙的“俏色”产品:“玛瑙五鹅”。原是一块白、红、黑三色的玛瑙,他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追”出五只红额色、亮晶晶地黑眼珠、浑身洁白的五只鹅,栩栩如生,成了一件不可再得的绝品。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出每对黑眼珠也自然形成了五只鹅的不同动态,反而显得生动别致了。但最后的一只眼实在“追”不出了,只好把一只鹅缺眼的一面,巧妙地安排在背面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样安排并不显拙,反而显得很自然。也像以前生产的一个巧色玛瑙嬉戏罗汉一样,已“追”出了戴在头上的一顶黑帽、拿在手里的一把黑扇,穿在身上一件灰白僧袍。一只脚下有一只黑鞋。另一只鞋下边的黑料没有了,但他把原在罗汉腋下一个黑点早已留下做了一只黑鞋头夹在腋窝。这样处理加强了罗汉的性格刻划,通情达理,达到了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再以另一个“俏色”能手王仲元师傅为例,他一生中设计雕琢了大量经济效益很高的“俏色”产品。

    一九七三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玛瑙龙盘”,黑边白盘上略带放射性的云雨相映的云母幻境中,一条青龙正跃然欲出。许多同行都叹为观止。

    东北黄玉的等外料因其不带糖色皮就带灰白黑点的僵皮,比较难用。扬州玉器厂,前几年生产出一批巧用次料的好产品。如“黄玉古刀”用其三分之一的僵皮处做刀刃,三分之二的好料处做刀身及许多环子。看上去既像一把久经沙场的古刀,又象一件出土文物,把观众的思绪带入古战场,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件桂鱼盘,把次料用活了,灰白的僵皮上有些不规则的黑点,颜色很像桂鱼。把好料做成一个椭圆形的盘子,把僵皮做成一条桂鱼,活灵活现,使人耳目一新。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也作过“俏色”的尝试。一九七八年发现一块岫玉中有三个小红块,两个在上、一个在下。我设计了一个渔翁垂钓的产品。上边的两个红块是靠近的,做了两条已经钓上的红鲤鱼用柳条穿好的挂在柳树上。下边一块不够一条鱼长,做成了一条出水一半的上钩鱼。和渔翁喜悦的神态相呼应。有情有趣,产品也身价陡增。

    一九八0年用一块鸡蛋大小的毫毛发晶做了两件鼻烟壶。因用料巧,一件次一点的卖了2000元,另一件被省评为四新产品三等奖并被选送1985年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展出。

    近年我厂其他设计人员也设计出一些很有新意的“俏色”。如“萤石热带鱼”各种俏色果盘、虾盘、蟹盘,也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与较高的经济效益。

    玉雕“俏色”确实是大有可为的,怎样才能掌握这门技艺呢?个人体会如下:

    1、知识面要宽,见多才能识广。要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因为不懂历史无法雕刻历史人物其性格、外貌服饰等等。

    如有位设计人员见一块白玉中有一个鲜艳的红点。他这颗红点“追”出后,设计在观音的脑门上。这颗红“舍猁子”的“白玉观音”为之身价百倍。成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如果雕在西施的脸上或林黛玉的脸上就文不对题了。

    还有一个精巧的小件《雏鸡脱壳》。原是一块鸡蛋大小的椭圆形白玛瑙,一边还带点糟石,糟石上还有一些红纹。一直放在食堂的窗台上被当废料无人问津。一个有心人发现了它,因他孵过小鸡。联想起来,只花了两三个工雕出了一个蹬蛋欲出毛茸茸的雏鸡来。这件作品工虽不繁,效果极佳,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2、掌握规律、顺形、随色。

    一般情况下,当有一块“俏色”可求的玉石拿到手后,第一步要慎重地“审料”,除了像玉石“审料”那样要弄清玉石的脏(杂质)、“绺”(断裂纹)的实情,以便决定他们的去留,同时更要弄清玉石各种颜色的实情。是表面的还是内含的。是单层的还是多层的。是本色还是间接色(由玉石折射出来的颜色),这才能考虑怎样利用这些颜色。去掉不能利用的脏,保留可以变废为宝的杂质。

    第二步是“剥料”,也就是去除玉石厚皮和不能利用的脏、绺等。在剥料的过程中新发现的色块、色线尽可能地剥露出来并澄清其色。以便研究设计俏色稿。有了腹稿(一个或几个)后再继续剥料,这更重要的一步,因为比原来剥得更具体了

    第三步:根据玉石的性质,形体以及颜色的多少及其分布状况来确定主体俏色和陪衬俏色。确定题材和主题。并在构图上注意俏色和玉石的协调,使俏色更好地为主题服务,使整个画面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所谓主体俏色,不在俏色的大小。哪怕是一丝一点的颜色都会成为主体俏色。如“五鹅”的主体俏色是成双成对的黑珠,因为羽身和颜色的所有变化问题并不大,而如果不全,或颜色不对,那就推动了真实感,俏色的艺术价值也就小多了。所以“五鹅”这件产品在定稿的时候,是以“追”鹅的黑眼珠为主体俏色,而后围绕着鹅眼来追白羽和红额色的。另外,“俏色”一定要顺色随形,台湾故宫藏一件玛瑙“肥肉”雕刻,完全利用玛瑙天然颜色与纹理,稍加切割抛光,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连肉面上毛孔也是那样逼真。再如《雏鸡脱壳》也是顺色随形的典型。五鹅也是。如向日葵是金黄色的,若用黑色雕就不合实际了。

    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俏色“要用在正面,或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即见。容易产生好的效果。等等。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以上是我个人在玉雕“俏色”设计和学习中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供同行参考,不妥之处予以指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