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中国玉文化寻根
  • 玉鹤凌风 / 2月4日
  • 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玉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

    两千年前,春秋时期,伟大的先哲孔子提出:玉之珍贵象征君子的品德

    战国时期,玉文化为第二个高峰,玉的内涵达到了极致,成为帝王权贵的象征

    一千年前,宋代,玉终于走下了神坛,回归到了人间,在店肆坊间接受审阅,在灯下案头倾吐身世

    三百年前,清代乾隆皇帝运用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将玉形象打造推至极端,从而使玉一时风光无限,成为古玉星空中最后的一抹绚丽晚霞

    演讲人简介:刘心亮,《中国艺术市场》杂志主编,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副会长。策划责编的书籍有:《南越藏珍》、《中国茗壶珍品图录》、《中国竹木牙角雕图录》、《中国古代铜器鉴定》、《元明青花瓷器鉴定》与《清代青花瓷器鉴定》等。

    开场白: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近200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历史的印迹只有一部分见于文献典籍,绝大部分则尘封于地下,需要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去再现。

    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中华文化独有的角色。可以说,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之日起,玉文化就一直陪伴着。

    今人琢玉、佩玉、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不追求它们的文化内涵。

    中国玉文化的三大阶段

    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认为:“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本主义的巫玉、人本主义的王玉、民本主义的民玉三大阶段。”

    所谓“神本主义的巫玉”,是基于神灵崇拜与宗教祭祀。史前玉文化的衍生、发展和繁荣的导引力和钳制力量是“神”,加之最本能的以玉避邪的意识,从而逐渐形成因“巫”的需要而借助“玉”来塑造“神”。其实,“神”是虚幻的,但在先民的意识里“神”却是多形象的。为了使其有非常直观的形象,也就渐渐出现了神人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

    所谓“人本主义的王玉”,是中国人类社会等级划分的必然产物。这个历史时期主要是在商、周至战汉。唐宋元明清尽管也有“王玉”的存在,但已不是那么强烈。在此阶段,王与朝廷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器的大权,它与神本主义的巫玉有着原则性的差别,一切玉器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巩固皇权体系和满足皇帝物质文化生活而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此时玉不是为了神而是为了王。春秋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用儒学观念,诠释了玉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盛行,以玉比德的意识强化,佩戴玉饰的等级也就成了划分贵族身份的标记。“王玉”在秦汉时发展到顶峰,成为帝王玉,最终形成了以玉玺代表国家和王权之象征。

    所谓“民本主义的民玉”,其历史时期是滥觞于宋代,盛行于明清。这是玉器由显示贵族身份向商业化运作的历史转变。玉文化的商业化,昭示着民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开始。那么,玉文化的内容也将随之变化,其形态和工艺趋向实用、华丽。由此出现了众多的使用玉、陈设玉、文房玉和把玩玉。

    玉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玉的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古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民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相当一批文化、历史、政治等著作,产生了丰富的与玉相关的思想和文化。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光照世界的玉文化。

    现今存在的问题,世人琢玉、佩玉、赏玉往往只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不追求它们的文化内涵。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中国的玉文化加以重视,不然就会有被遗忘甚至被歪曲的危险。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玉器生产的规模和意义已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品种、题材、工艺等也多有创新。但就玉的理论探讨与玉文化研究而言,许多方面尚是空白,这种状况不但阻碍了传统玉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玉石行业的发展也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玉石行业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玉与中国人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玉文化已经融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是奥运会一百多年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创造性革新,中华玉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绵延8000年而不绝,是世界史中罕见的文化现象。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人类对玉的认识是同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相联系的。早在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打造和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如刮削器、石核、玉刀、玉斧等。玉开始就是生产工具,当时的状况是“玉石不分”。由于玉是石中美者,本身又坚硬温润,色泽美观,经久耐用,逐渐演化,玉器就成为具有装饰意义和供某种特殊用途之物,具有了文化的含义。最初的玉器非常简单,只是在小玉块上钻一个孔作为坠饰,或磨制成生产工具、实用器具或制作武器。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就开始出现雕刻花纹图案,或磨得光滑美观,器形也较大程度上复杂了。玉本身具有了双重性,即美的装饰性和社会功能的神秘性,原始先民懂得了用玉装饰自己,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玉器不但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它标明着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如浙江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和中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多为小型装饰品与生产工具;到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动物形玉雕与圆雕,大汶口文化出现了半实用、半仪仗用的玉铲、玉钺等;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出现了玉璧、玉琮、玉圭、玉璜等实用礼器和祭祀玉器;夏商以后玉器的制作扩展到了更多政治、军事、宗教与文化等重要领域。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通过辛勤的劳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

    这一切都在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先祖列宗,对电闪雷鸣那种自然现象以及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从使用工具到富于思想含义,这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三礼”在我国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玉文化的一把钥匙。

    玉文化与中国古代礼制

    中国玉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山海经》、《诗经》、《仪礼》、《周礼》和《礼记》、《拾遗记》等。玉在古代礼制中有着重要体现。

    仅以《周礼》而论,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 、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

    从一般规律来讲,任何文化现象或文化学科的分类,可以服从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归类划分。我国古代玉器用途很广,种类颇多。对古玉的分类,也从来未有过统一的说法。一般研究者为方便计,大多按其用途分类。

    “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几条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即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三礼”在我国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玉文化地一把钥匙。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一下《周礼》、《仪礼》与《礼记》这三本书。

    人养玉,玉养人。真正玩玉的人,注重修身养性,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风格。

    玉文化与古代人的思想观念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我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与用途可归纳5大类,分别作简要介绍。

    1。万物主宰权力象征

    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主宰万物,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帝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字为同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

    古文中“王”、“玉”字形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三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古代不少经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三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指玉能代表天地四方。

    2。天地之精万物之灵

    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古代对玉的定义里占主导地位的,正是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是古代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物体上的附着,是借用它的一些优美特点,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企求和精神世界的欲念。

    3。道德楷模高贵品格

    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岩石品质和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道德观念糅合在一起,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4。辟邪除祟神奇力量

    这一说法的论点是: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呼风唤雨、驱神使鬼,能解除人的忧愁祸患,能医治奇病怪症,能惩恶扬善去恶扶正。认为将玉制为供人使用的佩饰和器皿,可借以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驱除鬼祟,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5。延年益寿修身养性

    这一说法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服用玉可以永远年轻。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当推道家。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人养玉,玉养人。真正玩玉的人,是一个如玉品性的人,注重修身养性,无论处于人生的何种阶段都会彰显出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风格;经得起人生辉煌时的顺风顺水,也挺得住潮落时的寂寞和悲凉;懂得与人为善、平和待人的处世方式。这样一种玉的人格特质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推崇的,并为之不断修炼自身以期接近或达到的境界。

    另外,玉可以做乐器,比如:玉磐、玉编钟等。这也证明华夏祖先较早地看到了玉的另一面。

    以上所讲玉文化主要是指高古玉,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隋唐时期玉器是个断档期,出土玉器较少。而宋代玉器走下了神坛,走向了世俗,走进了民间。

    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普通百姓已经成为民间玉雕主要消费对象。

    宋元明清多元文化玉器

    玉器发展到宋代,已开始世俗化。宋代的艺术非常崇尚工细。所以,宋代依然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五代十国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升温,国家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这时,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汴梁、扬州、杭州都出现了专门经营玉器的店铺。宋代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玉雕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民间玉雕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皇室贵族,也不完全是士大夫阶层,还有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

    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艺有以下特征:1。圆雕人物、动物的特点概括性很强,刀法纯熟,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尤其是童子题材,广受欢迎。童子有吉祥如意的含义。2。首开深层立体镂雕制作之先河,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3。阴线刻比唐粗疏,但委婉流畅,用于服饰上使衣袖有飘动感。4。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称巧雕,玉称巧色玉。巧色玉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也偶尔有见,宋代这种工艺则被广泛运用。

    宋代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从宋徽宗到宋高宗对古物尤其古玉器很感兴趣,搜集很多。封建统治者的这些行为,对宋代考古之风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对古玉器的鉴赏,都产生很大影响。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但多系后朝继承前朝的艺术风格。大量仿制古代的玉器,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代开始。宋代的仿古玉大量的是仿战国、西汉,也有商、周,但在造型结构、纹饰和工艺上,不完全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仿件造型结构往往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美。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主要的纹饰有云纹、鱼纹、鸟纹、卷草纹、兽面纹、龙纹、螭纹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多呈写实风格,图案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

    宋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玉器考证著作,即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的《考古图》。该书辑录古彝器、古钱币、古玉、古碑刻、古石鼓、古石刻等多种器物,虽然古玉器仅14件,但已不是从礼学上加以系统化理想化阐述,而是开创了对传世玉、出土玉器实物进行著录研究的新天地,意义重大。

    宋元明清时代,皇帝都依然有礼器玉和仪仗玉等皇权化、宫廷化玉器,明清时期基本上沿袭宋代。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皇帝非常爱玉尚玉,在陈设玉器和使用玉器方面,是我国古代玉器历史上最后的一抹辉煌,从技术上可以说是琢玉历史上的最高峰。如镂雕、透雕的大型玉瓶、玉摆件等。但更多是使用玉、装饰玉、陈设玉和文房玉等。同时玉器的题材内容更贴近百姓,与民间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民俗、生肖、祈福、吉祥等类题材广受欢迎。

    千言万语,归结一句话,玉是中国人审美观的基石。玉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它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独特风格。玉文化是渗透到中华民族血液里的重要基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