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之后,前几年市场当红的艺术家作品无论是上拍量还是成交率都大幅度萎缩,成交惨淡、流拍率惊人、惨不忍睹、当代艺术遭遇滑铁卢、市场崩盘之说不绝于耳。在之后的各大拍卖中,当代艺术版块整体成交差强人意,买家和藏家似乎已经懈怠。正在经历迅速降温时期的当代艺术,面对市场持续下滑的走势已无回天之术,当代艺术市场究竟是怎么了?谁炒坏了这个市场?未来又将驶向何方?当代艺术真的崩盘了吗?
成交额回落,流拍率上升
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成为其近年来的最低点,该版块曾一度创下单季拍卖6亿多港元的成绩,在2012年秋拍,该版块成交额仅为1.17亿港元,成交率为72.55%。虽然张晓刚的《天安门1号》以2,082万港元成交,但该作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就为1,544万港元,涨幅并不乐观,而其估价为600-800万港元的《同志》流拍,2007年,这件作品曾以600万港元成交。此外,估价800-1,200万港元的岳敏君作品《后花园》流拍,而蔡国强、刘小东、刘野等前几年的市场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均有流拍。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成交严重下滑,成为之后当代艺术继续跳水的征兆,虽然精品仍有市场,但其利润空间和高价位作品不可与前几年同日而语。
在其之后,中国嘉德的油画及雕塑整个版块遭受冷遇,成交率仅为63%,总成交额也只有6,812.6万元。虽然陈丹青的《国学研究院》以2,070万元拔得整场头筹,但很多之前高估价作品却惨遭流拍,包括专场封面作品—估价800-1,000万元的叶永青作品《牧羊村的姐妹们》、估价750-950万元的王怀庆作品《榻》、估价600-800万的刘野作品《失去平衡》……
11月24日,香港保利首拍“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结束,49件拍品成交41件,成交率为83.67%。常玉、赵无极及朱德群作品共8件,1件流拍,7件作品总成交额为7,797万港元,占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1.52亿港元的近50%。当代艺术鲜有高价,且多件作品流拍,包括3件朱铭的雕塑作品,李真的《清风云露》、苏笑柏的《四库全书》、祁志龙的《中国女孩》、许江的《夕照》和叶永青《鸟》。
香港佳士得于11月24日举办的“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取得4.2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成交率为87%,39件成交拍品中,11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其20世纪亚洲艺术总成交额为6.75亿港元,成为秋拍该版块的最大赢家。其中,赵无极、朱德群和常玉13件作品的成交额就达到2.4亿港元,占总成交的57%,显示了极强的抗跌性,在成交前10排名中,3位艺术家作品占据7席,内地艺术家只占3席。
该专场共上拍3张曾梵志的作品,其中,《面具系列》以1,578万港元成交;另一件《面具系列》估价高达2,000-2,500万港元,以2,250万港元成交;其早期的典型面具作品《面具系列:第十号》估价1,000-1,500万港元,以低于最低估价的902万港元成交。若是在2010年前,如此时间段和尺幅的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的价格必定在3,000万元以上。在同一专场中,张晓刚有两件上拍作品,《血缘系列:大家庭》估价1,200-1,800万港元,最终由现场藏家以1,242万港元成交;《2001 No. 8 》估价1,100-1,600万港元,最终以1,242万港元成交。在2008年张晓刚作品成交高峰时期,曾出现过6张“血缘”系列,成交价从2,300-6,000万不等。
北京保利12月2日举办的现当代艺术4场拍卖总成交额达2.35亿元,其中,杨飞云作品专场10件作品悉数成交,成交总额为4,404万元,成为最大的卖点。“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总成交额为1.22亿,53件作品有22件流拍,亮点乏善可陈。专场开场的吴冠中作品其中1件因估价过高而流拍,撤拍1件,只有1件在估价内成交;4件林风眠作品仅1件成交;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流拍;舒群的《同一性语态系列·一种后先锋主义·4号A》以207万元成交,该作曾于2011年在北京传是以345万元成交,一年时间,跳水价格高达100多万元。刘小东的《做梦》流拍;唯一一件何多苓作品《舞》也流拍;方力钧的《游泳者》仅以184万元成交,半年前,该件作品在北京保利流拍。曾梵志的《无题7号》以287.5万元成交,该作曾在2008年北京保利流拍。而从预展开始就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的冷军2012年作品《收租院》,虽然成为本次夜场的压轴作品,却在最后时刻由拍卖师宣布撤拍。
“早年收藏的中国油画专场”共18件作品,16件成交,总成交额为2,954.9万元,刘小东的《青春故事》以2,012.5万元成交,陈丹青的《西区画室》以437万元成交,王沂东的《秋菊》以333.5万元成交,3件作品基本占据专场总成交额的94%以上。
北京匡时秋拍的油画雕塑专场共有111件作品上拍,只有60件作品成交,成交率为61.26%,总成交额为7,134万元,其中,周春芽的《石头系列—雅安上里》占总成交额的近半。北京瀚海的“中国现当代美术”专场,104件作品总成交额为3,352.3万元,成交率仅为58.1%,其中,成交最高价为周春芽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592.25万元),尚扬的《董其昌计划12》以575万元成交。
上海泓盛2012秋拍“油画雕塑及当代艺术专场”成交额为5,151万元,成交率为60.9%。其中,“油画雕塑”成交额为1,515.9万元,成交率58.33%;“当代艺术”成交额为3,635.1万元,成交率63.46%。上海荣宝斋举办了其第二场油画雕塑专场,120件拍品只有69件成交,成交率为57.5%,总成交额4,565万元。何多苓的《窗前的女人》以713万成交,位居专场首位。该作之前曾有两次拍卖记录,2007年6月在上海国拍以110万元成交;2007年11月在北京保利以212.8万元成交。12月26日,上海泛华“当代艺术及油画专场”首拍122件拍品,总落槌价逾4,500万元。12月29日,上海朵云轩“油画雕塑专场”103件作品约有85%成交,总落槌价超过4,300万元。其中,估价高达1,500-1,800万元的陈逸飞1992年的作品《助妆》以2127.5万元成交。
崩盘之说为时尚早
就2012年秋拍当代艺术市场而言,其成交总额萎缩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回调,而非艺术市场内在规律或市场原因造成的。2010-2011年上半年,中国流动性资本过剩,大量民间资本,包括机构资金和私募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寻求新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热钱快钱蜂拥进市场、盲目入市,由于古代艺术品真伪难辨,近现代书画价格高昂,而当代艺术品已经连续多年呈现爆发性增长状态,投资人对此充满期望,导致当代艺术品在这段时期的成交总量和单价同时上涨。
实际上,2005-2011年,当代艺术的大部分精品,在经过学术处理和市场定位,甚至几次转手交易之后,已完成高价换手交易,并进入机构或私人藏家之手,市场在短期内缺乏可以支持流通的精品。而当代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二级市场上的时间不长,没有达到作品品味、风格、受众群体和市场共识上的权威性,更不能形成像上一代那样成就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的明星艺术家和流行风格,演变成市场热点与美学潮流,继而形成明星艺术家的市场效应。
2005-2011年,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已经历了一个涨跌涨的起伏阶段,造就了一批市场标杆性作品和艺术市场明星,其背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境外资本,他们在国外完成市场定位,在国外拍卖公司完成市场启动和建仓,出口转内销,通过香港作为跳板,逐渐蔓延到大陆。然而,当这部分资本退去之后,之前建构的高价市场已成为过去,201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市场逐渐由港台及内地资本参与,在调整重构之时,经济不景气,资金补给出现问题,艺术市场处于当下的“茫然、无序”状态也属正常。正因为如此,只有在形成具有自身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当代艺术收藏消费观,建立独立的判断,重新构筑属于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导向时,当代艺术市场才会进入再一次的复苏阶段。
总体而言,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在市场整体趋于理性回归格局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市场总成交额下跌在情理之中,并且还将持续好几年,直到下一波具有明显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取得学术共识和市场认同为止。从这一客观现状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只是处于新旧交替的深度调整时期,并不是有些媒体言过其实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