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原标题:闲话玉文化
  • 王润芳 / 3月6日
  • 中国古人视玉甚重、用玉颇广。

    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以玉礼器、玉神器为主的玉器群。玉,不仅仅是装饰物,还用作礼器和神器。礼器中的玉钺、玉斧是权利的象征。神器中有蚕形玉、鸟形玉等,但最主要的是一种玉器——猪首龙,它是众神之主神,红山人的图腾。

    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规范并颁布了玉器的使用制度:凡国家之重要典信,如王者的玉玺、信物,无不以玉制成;重大庆典活动中更离不开玉制礼器,如礼天之器璧、礼地之器琮等;自王侯至庶民无不以玉为饰,象征身份地位的玉饰更是不计其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青铜器出现以前,玉是器物的王者。古代文字中篆体的“玉”字原本就写成“王”字,右下角的点是后来才加上的。

    玉的品质

    地壳中的岩石有上千种,但只有少数才可以作为玉石。在古代,受开采条件限制,玉石产量稀少,加之其尊贵的地位,玉器自然身价不菲。中国历史上价位最高的玉器当属春秋时期的“和氏璧”。战国时候赵国使者蔺相如护璧所引发的两个成语“完璧归赵”和“价值连城”正反映了当时以城易璧的事,其身价之高可抵城15座,实在令人咂舌。

    玉有许多优良的天然属性,它坚实、温润、色美,敲击时还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些品性与古人所推崇的君子风范相类似,孔子就认为玉有仁(光洁润泽)、义(不伤肌肤)、礼(佩挂有序)、乐(击之声美)、忠(瑕瑜分明)、道(得人喜爱)等11种美德。自古以来,“君子比德于玉”,人们便很自然地把玉和君子相提并论。

    古代官方还有“君子无敌,玉不去身”的规定,长期以来,佩玉都是一种流行时尚。玉佩有单件,也有成组的“套件”,多者可达9件一组。人们借助玉来显示身份、地位和品格。玉佩上都刻有各种儒雅和吉祥的图纹、字句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佩玉之风到了清代可谓登峰造极。那时,在中上层阶级,不佩玉者被视为衣冠不整,府中无玉也就不成宅第。当然,下层百姓想镶金缀玉是不现实的,但他们对玉的崇尚、喜爱丝毫不减。即使在难以遮风避雨的简陋房屋里,他们也会贴上一张“金玉满堂”的字幅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期许。

    现在,旧货市场上最常见到的旧玉器是烟袋嘴。这些陈旧的玉质小物件尽管价格低廉,但在从前,一个玉质烟嘴可能是一个贫苦百姓一生中最珍视的物件。有的烟嘴上留有几毫米的凹痕,对于硬度很高的玉石来说,没有几代人的工夫,不可能用牙卤磨出这样的深痕。主人们视玉为宝,一个小烟嘴也要代代相传。他们对玉知之不多,但从心底爱它。咬着玉质烟嘴、抽袋旱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莫大的享受。

    对于妇女来说,玉器中的玉镯是最重要的首饰之一。玉镯还经常是定情信物,是婆婆交予儿媳妇的传家之宝。玉和贵金属都是人生大事的见证,美满的婚姻被称为“金玉良缘”。

    玉的神话

    玉在被推崇、美化的同时也在被神化。

    古人认为:玉石出自凤凰落脚之处,乃至阳之品。采撷时,必须是月明之夜,裸女入水捞取,以阴吸阳才能采到这集天地之精的玉石。这种说法影响深远,明末记录古代生产技术的书籍《天工开物》中仍称:采玉需当地女子待月明之夜赤身到河中捞取,才是“阴气相召,则玉流不逝”。在古人看来,玉既然作为神器便是神物,理应配以一种十分离奇的开采方法。但这种说法,即使在古代也有人不相信,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不仅不信此说,还命人特制两件“采玉图”玉器,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两个采玉男工推运玉石的工作情景,并在背面刻上他的诗文,以正视听。乾隆皇帝还认为在河中捞取玉石即便是月明之夜也看不清,应当在秋天河水干涸之时采集才合理。

    古人还认为玉石有防腐、辟邪的灵性。自周代开始,就有大量玉器随主人入葬,并开始用玉璧覆盖遗体。这种习俗在汉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帝王葬殓时开始使用“金缕玉衣”,用玉衣将全身包裹起来,以求与世长存,比如1971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发掘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的陵墓时,就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

    许多封建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一一点破,不过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佩带玉饰对人有益。玉制的脸部按摩器,从清代一直使用至今,如今还出现了玉枕垫、玉坐垫等新品种。中国有一种产于河南的特有玉种——梅花玉,曾被汉代的光武帝刘秀封为国宝。之所以被叫做“梅花玉”,是因为玉石上布满蓝、红、白、黄、绿等斑斓纹点,颇似朵朵梅花,十分别致好看。据说,经分析检测,梅花玉中的确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制作饰品和实用器物的好材料。

    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玉石、玉器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伴。它曾是原始先民在渔猎时期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曾是神明和权利的象征,是人们行为的楷模、美的化身。如今,玉器揭去神秘面纱,走下尊贵坛台,融入日常生活,但经久不变的是人们对它一如既往的喜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