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玉雕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方面,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创意越来越被鉴赏家和收藏家所看重。如何让当代的玉雕艺术,既承袭传统,又反映时代,这是摆在我们玉雕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认为,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应当是“质、形、意、工”的完美统一,应当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只属于当代的时代感。这其中,“寓于中,形于上”的文化表现是影响和支配创作理念的根本。透过作品的形式,要表现出艺术的活力,要充溢着生命的气息,要生动传神,要内蕴灵魂。在雕琢方法上突出一个“美”字和“灵”字,不要过多地表现象形的东西,正所谓“不像没有意,太像没有艺”.
一、尊重原材料体现“师法自然”
就和田玉来说,有限的资源弥足珍贵。在“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创作的前提下,要注意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质美,尽力突出其柔韧性和油润性,通过艺术加工得以升华,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韵,又使其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应当是“圆润饱满”,看不出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似乎是天然的长成之物,这是和田玉雕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田玉的雕琢手法要遵照因料施艺,挖脏去绺,俏色巧作,化瑕为美的原则,尽量突出玉质的美,雕物现意,雕形见神,追求“形与意”的完美统一。
玉雕的魅力,就是要追求和表现玉的质感,体现“因材施艺”的创作理念。通过工艺,展现玉的最美丽的材质属性;通过视觉和手感触摸,感受玉雕作品所特有的美感境界。天然玉材得之不易,应当尊重它、审透它、读懂它、守望它的生命,聆听它的语言。充分利用玉料,多大的材料尽量保持它,突出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若是过多地雕琢,过多地去料,是将人为意图强加于玉,是对原料的不尊重,是对玉料个性的抹杀。玉雕艺术应当以赏玉为主,以雕玉为辅,雕只是过程,是为表达的主题服务的。
二、在观察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玉雕创作的思维上,要表现人的感情,表现人的思想,玉雕作品不能是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在具体雕琢手法上,要“讲究”而不能是“将就”. 雕其形而琢其魂,“雕”是手段,是具体的方法,“琢”是挖掘精神的内涵。“玉不琢不成器”的真正含义是只有细细“琢”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灵魂和生命力,才能称得上艺术作品。
玉雕的创作思维,一是要继承发扬,二是要形象艺术。玉雕同其他的艺术品类是一样的,来自生活,高于生活。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思考它、感悟它,然后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我以众生为师,世上万物,只可我不用,不可我不学。”这是中国着名玉器设计大师王树森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博学、多知,创作思路才会来得快,作品内容才会丰富多彩。
三、作品寓意要表现出时代精神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传统的玉雕作品中,美好的寓意有不少,如“年年有余”、“马上封侯”等等,这些寓意反映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文化。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较之古代已不知提升了多少倍。因此,玉雕创作思维和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不断发展。玉雕作品的寓意不能只拘泥于传统,应当具有时代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玉雕作品表现形式与包含的精神文化内容应当相得益彰。从事任何职业,人的品德修养很重要,玉雕行业更是如此。善良的心地,高尚的思想,谦虚的态度应是做好玉雕的基础。2010年11月百花奖上海巡展时,珠宝之家记者给我做了如下总结:作品大多以人物雕刻为主,不管是百花奖获奖作品《黄河吟》、《普渡》还是极具徐州地方特色的作品《大风歌》,都是以人物形象出现,而这些作品都把大爱的思想融入进去。另一作品《和谐图》,一国两制的国情和安居乐业的小家,寓意整个社会的大和谐,也是极富大爱思想的。
位于江苏省北部的徐州在中国玉雕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起步慢,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没有建立像其他地方一样的文化产业园。为了给广大玉文化爱好者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徐州玉文化建设,早在2009年8月,我和几位有志之士共同策划筹建徐州玉文化研究会。可喜的是,经过我们将近一年的努力,徐州玉文化研究会于2010年7月16日正式成立。徐州为两汉的发源地,爱玉者很多,很多人加入了这个研究会,大家平时也会在一起研究探讨,探讨如何突出表现徐州玉雕的特点,如何利用汉代文化元素表达在徐州玉器上,如何吸收南方玉器的清秀灵气,北方玉器的雄放大气,使我们徐州玉器兼具南秀北雄的特征。我相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徐州的玉雕特色、徐州的玉雕影响才会越来越鲜明,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