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04年7月
在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玉”在中华大地上是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艺术、思想道德……都重重地打上了玉文化的烙印。对玉的崇拜、尊敬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玉有真玉和其他玉种之分,真玉是由透闪石——阳起石为主矿物组成,显微镜下呈毡状结构,矿物呈非均质体:化学成分:Ca2(Mg,Fe)5Si8O22(OH)2;物理性质;细腻、温润、具油脂状光泽,其中脂白、润白者为上品,青白次之,青碧再次之。和田玉具有真玉的全部特征,是无愧的真玉。而其他美丽的石头亦称玉,但比真玉(和田玉)都逊色许多,本文简谈一下中国玉文化中的和田玉。
考古学家发现,从距今1万年~6千年的新时期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真玉(和田玉,以下同)制作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那时的玉器比较简单,主要是玉质装饰品和玉质工具,这个时期中国玉文化已进入萌芽期。
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的墓葬中出土1件玉玦,玉玦制作呈环形,有一缺口,是死者生前戴在双耳上的玉饰品,这一墓葬距今7-8千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同时,在辽宁阜新县茶海聚落遗址出土的4块玉玦、1件玉珠、2件玉匕形饰,除1件玉凿是阳起石软玉外,其余7件都是透闪石软玉。这些玉器经科学家鉴定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真玉,也是世界目前已知最早的真玉饰品。(《古玉史话》)
我国在6千年前就已盛行以玉做饰品,分布在浙江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层中,已发掘出玉制的璜、玦、管、珠等,证明当时人们用玉制作的装饰品品种较多,但制作粗糙。
1980年在新疆楼兰古城出土1件白玉斧,1988年在同一地点又出土1件青玉斧,测定年代是距今6千年以前的新时期时代。白玉斧长11.6厘米,刃宽6厘米,整个斧是一块羊脂玉制成;青玉斧5.4厘米,宽5厘米,厚1.4厘米,经专家鉴定这两件玉斧均为透闪石玉或称真玉的和田玉。
我国陕西距今6千年的南郑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大量的玉质工具,考古学家在一个氏族公共墓地,18座墓葬中发现玉器24件,全部生产工具和兵器,其中玉锛13件、玉镞2件、玉斧3件、玉铲5件,这些玉制工具经过鉴定全部为真玉(《古玉史话》)。
石器时代的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偶尔发现这些美石,便用来制作工具或装饰品,在生产和生活的时间中逐步认识到玉和石的差别,认识到真玉和其他玉的区别,人们开始懂得真玉的美和真玉的韧性,做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
公元前4000年-2000年间,中国和田玉得到比较充分地发展。考古学家在许多地方发现并出土了这一时期的玉器,比如:辽宁的红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湖北的石家河文化等等。从上述的文化层中出土的玉器看,这一时期的玉雕品种大大扩大了,在出土的玉器中,一类为动物,如:鸟、兽、鱼、蛙、蝉等及龙、凤;另一类为礼器、祭器,如:璧、琮等。出土的玉器品种证明在这一时期先民对玉的认识和使用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和升华,玉已由原始的工具和简单的装饰品进入祭祀敛葬、身份等级的代表。玉已成为人与“神灵”沟通的化身。从此玉器和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圆璧祭天、方琮祭地,并且在敛葬中使用的玉杯赋予了可使灵魂通天达地的神奇力量,使之成为人们社会活动中最神圣、纯洁的供品。这时玉在人们心目中已神秘化,等级化了。
玉这时已在人们社会活动中大量使用,后人关于西王母到中原献玉的故事也因此而流传。《瑞应图》记:“黄帝时,西王母乘白鹿献白环之休符,舜时复来献。”《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书中西王母是传说中当时居住在昆仑山母系氏族部落中的首领。从这一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可以知道远在石器时代新疆和田玉就已大量输入中原的历史事实。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98年)西征至昆仑山,攻玉,下河捞玉。“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周穆王盛赞昆仑山:“唯天下良山,宝玉之所在。”这是和田玉进入中原地区的又一佐证。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被儒家学派赋予许多美德。玉在等级化、宗教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被人格化、道德化。玉在中华民族人们的心目中更加成了崇拜之宝物了。当时佩玉戴玉成风,“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和人格道德学习的楷模了。
儒家学派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有十一美德、七美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的说法。“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五德之说几种反映了中国人对玉的崇敬心里,也反映当时人们对和田玉的物理性质已有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从质感、质地、透明度以及声音、坚韧不挠等方面对玉进行了概括总结。中国人的外柔内刚、不屈不挠的精神美德可以说是几千年来向玉学习的结果。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人们食玉成风,认为食玉可以强身健体,长生不老,伟大的诗人屈原写有:“登昆仑兮食玉瑛,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诗句。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尊玉、敬玉、爱玉已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而且到了视“美玉可餐”的境界。有“玉亦仙药”、“服玉者寿如玉”、“琼浆玉液”之说。
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和瓦窑头曾出土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璜和大量用玉制作的装饰品,无论从造型或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玉璧上已雕有卷云纹、勾连纹、涡纹、圆圈纹等等,这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玉雕已有很高的技艺。
秦汉——南北朝时代视和田玉为宝,“宝,玉也”,宝和玉是同义词。《史记》中记述:“汉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採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和田玉来自昆仑山。《汉书》记载:“莎车国……有铁山,出青玉”“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蓝泽,河源出焉,多玉石”。
当时由大量的和田玉输入关内,也有不少才与人出关采玉,往来的客商都要在一个关口休息整顿,“玉门”,“玉门关”就是因和田玉的进出必经之地而得名,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可查证。
由于对玉的尊敬和热爱,生前拥有,死后用玉器做陪葬也成习俗。汉代可以说是我国玉器事业繁荣时代,丧葬用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68年在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的墓中出土的有:玉衣、玉塞、玉琀、玉握、玉枕等等。其中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和估计1100克左右的金丝编缀而成,这些玉片进过玉石专家张培善研究,不少是由和田玉磨制的(《中国和田玉》)。由此可以推断,在汉代因为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更促进了玉石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在玉器加工工艺水平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田玉的应用已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领域。
在公园7世纪到18世纪,即中国的隋唐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玉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繁荣时期,玉器已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玉器由神秘化走向世俗化,为人们实现生活服务已成为玉器主流。如:饮食器具用玉制成的碗、碟、盆、壶、杯、盏等;日常用品用玉制成的有盒、罐、薰、炉、烛、烟嘴、鼻烟壶等;文房有用玉制成的笔洗、笔筒、镇纸、印章等;用玉制成的装饰品有玉佩、朝珠、手镯、扳指、带扣……陈设品用玉制成的有玉山、玉鼎、各种花卉、动物、吉祥摆件;宗教用的玉佛、玉观音、玉香炉等等。这时期玉制品已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期间大量的用玉绝大部分是由西域输入内地的和田玉,和田玉已成为人间难得的瑰宝,下面的历史记载和文学叙述及历史研究的结论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隋书》载:“于阗……山多美玉”,出土的隋代墓葬中有许多和田玉器,如隋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和金镶白玉镯等,白玉如脂,金玉互衬,富丽而高雅(《中国和田玉》)。唐代诗人杜甫有:“归隋汉视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的诗句。宋代宫廷中专设有“玉院”制作礼器及服玩之物。《宋史·太祖本纪》: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于阗国王遣使进玉五百团。这里称“团”而不称“块”可能进贡的是籽玉(《新疆宝石和玉石》)。元代诗人马祖常写有“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的佳句。唐代的玄奘和元代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有大量关于和田玉的文字记载。这充分证明在我国的隋、唐、宋、元各代内地和西域的玉石贸易已是非常发达了。
明、清时代我国的玉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碾玉手工业规模大,工艺水平高,久负盛名的琢玉能手陆子冈技压群工,明人张岱称赞陆子冈是“吴中绝技”、“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陶庵梦忆》)现存传世品中有陆子冈提款的玉器很多,故宫博物院存放的就有:方盒、笔格、磐佩、璜、带钩。花插、杯、盘等几十件,直到现在,市场上做工精细的玉佩还要题上“子冈”的名字,号称“子冈牌”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玉带共10条,玉带銙由羊脂玉、碧玉制成,都完好无损(《古玉史话》)。另外在定陵出土的一些皇亲国戚的墓中有玉佩、玉带銙、白玉寿字簪等,都是由和田玉制成的,造型精美,线条流畅,表现出当时玉雕工艺水平的技艺高超。
清朝玉雕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我国玉雕艺术的新高峰,尤其在乾隆(1760年)以后,新疆和田叶尔羌地区所产的优质玉料以顶替赋税的办法上缴官府(《古玉史话》)。据清档案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年)之前,和田、叶尔羌两处每年贡玉四千余斤,有时多达两三万斤。大量和田玉输入中原地区,更促进了玉雕业的发展,当时的北京清宫“造办处”、苏州、扬州是全国的玉雕中心,这一“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说是北京、扬州玉雕业长盛不衰。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5350公斤,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当时在昆仑山采下这块玉料,又用三年时间运到北京费尽了千辛万苦,后将玉料运到扬州,又花了六年多时间进行雕凿,这件玉雕巨品前后用工达几十万人次,耗银数万两,乾隆还有七言诗刻在这座玉山上,这是我国玉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有它光辉的一页。除此之外,用和田玉雕成的青玉“会昌九老图”,玉山、青玉雕成的“九龙甕”……都是当代的代表作。清代皇室贵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几乎处处都有玉器,玉雕业也就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清代用玉大多为和田玉,在史书中有大量的记载,和田玉进贡朝廷,皇室再以丝绸回赠,大大加强了民族情谊,和田玉已成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明史》载“永乐二年(1404年),遣使贡玉璞”;“景泰三年(1452年)贡玉石三千八百斤,礼官言其不堪用,诏悉收之,每二斤赐帛一匹”。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很明确地说:“如此看来,产玉的地方原本很多……独以于田玉(和田玉)为珍贵”。从清代乾隆皇帝三十六年(1771年)的一首诗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和田玉大批进入中原的情况,诗中写道:
和田采玉春秋贡,小者毡包大辇送;
置邮互递其常事,亦岂役民致劳众。
玉河当产琼瑶瑛,于思掇取久惯经;
了知非自璞中出,空传刖足泣楚廷。
历史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叶尔羌办事大臣一次摊派民工3200人进入昆仑山采玉。清代诗人黎谦亭曾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将昆仑山的和田玉运往内地的情况:“于田飞檄至宇都,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十五尺咫,斩山导水湮泥涂……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主角千人扶。”作者说:“于田贡大玉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几千斤,役人畜挽率以千计。”运一块大玉需上百匹马拉,上千人扶,每天走几里,可见当时为了一块玉要花费多大的代价。因为运输太困难,这三块玉运到今日新疆和硕县的乌斯塔拉就抛弃在路边了。1880年即光绪初年诗人施捕华还见到了这三块玉石,并在玉上题了诗。这三块玉现在何处,仍旧是历史学家、玉石专家寻找的对象。笔者在1985年6月20日《乌鲁木齐晚报》发表的《新疆巨玉今何在?》一文、曾引起一些学者的讨论,提出了不少追踪线索,今日笔者再次提出的目的,一是寻玉;二是证明从古至今“玉石之路”仍然畅通,几千年来昌盛繁荣;三是由此看出,和田玉是中国民族团结的象征。
清代很多历史文献中记载着昆仑山产玉的事实,《西域图志》中写道:“玉产和田南山者最良。河出山中为玉河。又绀黄青碧元白数色。岁贡无定额”。
近六十年来,对和田玉的研究开发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而且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7年和田县牧羊人居玛、买买提二人在终年积雪的卡西尔黑山下河口处找到一块158公斤的羊脂玉。
1980年当地人在预控喀什河上游发现一块重472公斤、高80厘米、宽68厘米、厚45厘米的白玉,是近百年来发现的世界上罕见的最大的一块白玉。这块玉1986年由扬州玉器厂设计施工,1989年完成,琢磨成一件“大千佛国图”,上雕84个佛教人物,释迦摩尼端坐在六牙宝象的莲花座上,整个作品妙趣横生,结构严谨,如诗如画,已被国家珍藏。
1997年且末县发现中国最大的一块和田玉青玉,玉长3米,宽3米,厚1.4米,体积约12.6立方米,重量有25吨,这样大的玉石在和田玉的历史上罕见。
和田玉现代的代表作还有北京玉雕厂于1959年琢成的“白玉东方巨龙薰”、“白玉二龙戏珠洗”;上海玉石雕刻厂制作的“白玉(俏色)天然花卉瓶”、“白玉(红佛)”、“青白玉五羊”等,都是当代精品,许多已被国家珍藏。见《中国和田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8月3日晚用和田玉精心打造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北京奥运会会徽,在北京祈年殿前亮相,受到全国人民的欢呼,世界人民的喜爱,中国玉文化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田玉更增添了光辉。这个由和田青白玉雕刻成的“奥运徽宝”包含着特殊的含义,徽宝边长11.2厘米代表奥运从1896到2008年走过了112年的历史;台面高2.9厘米具有29届的含义;徽宝高96厘米象征中国陆地面的960万平方公里;总高13厘米代表13亿人民举办奥运的心愿。用和田玉制作徽宝更有深层的寓意,玉有五德,仁:“温润而泽”,代表奥运精神的团结友谊;义:“表里如一”,代表奥运精神的博大包容;智:“锐怠进取”,代表奥运精神创新进步;勇:“不屈不挠”,代表奥运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洁:“纤尘弗染”,代表奥运精神的高尚纯洁。
和田玉制作的两方中国奥运徽宝一摸一样,待揭幕仪式后珍藏于中国博物馆一方,另一方作为13亿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奥运的见证存放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珍藏,供世人参观,显示中国玉文化数千年的光辉篇章。
现代科学家对新疆和田玉的论述更多,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关于玉的产地问题,曾经有过不少的讨论,经过一番深入讨论以后,现在大家都同意新疆的和田(于田)和叶尔羌地方的山上和何种,是两千年来主要的、也是唯一的产玉中心。”
我国著名的玉器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主任杨伯达研究院对和田玉的特征和产地做了非常准确的阐述:“概而言之,真玉,非真玉的鉴别标准,有质地、光泽和音响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1.质地温润是和田玉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不为其他地方的玉所具备;2.常如肥物所染,呈脂肪光泽,这也是和田玉的重要特征之一;3.敲之声音清引,若金磐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杨伯达明确的结论是:“凡合乎上述三个标准的玉,产玉西北,是真玉无疑。”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誉满天下。玉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流传久远,为人民所喜爱,被奉为宝物,不仅仅是因为玉质优良,为世罕有,而且它在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方面都起着特殊的作用……玉有着民族的传统内涵,它是物质的观念,也是社会的、文化的综合观念。”(《中国和田玉》)
玉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中之所以如此光辉灿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质地优良、蕴藏丰富、玉材中的精英——和田玉。和田玉在中国七千多年的玉文化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是公认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