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2,我们在慢下来的增速中庆贺着骄人的业绩,在过剩的市场中感受着竞争的压力。直面2013,我们应分析珠宝企业面临的问题,研判我国珠宝产业发展的态势,思考行业协会应有的作为。20年前,日本珠宝首饰年销售额大约3万亿日元,珠宝店就像米店一样星罗棋布,现今不足9000亿日元,不仅销售市场惨淡,而且加工制造业也逝去了往日的辉煌。相信业界的同仁,也在思考着类似的或许更多的问题,思考并问询我们行业的发展之路。
1、 领跑全球的珠宝市场
尽管2012年珠宝市场降温明显,2013年珠宝市场升温的预期不高,但我国珠宝市场繁荣发展的态势依然存在,仍将领跑全球的珠宝市场。2012年,我国珠宝零售总额超过4000亿人民币,大约650亿美元,需求总量居世界第一。作为全球珠宝市场这个最大的盘子,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大的市场潜力仍将备受国内外业界的期待。
2012年,商务部监测的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金银珠宝销售额同比增长11.4%。春节期间,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增长39.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珠宝文化的普及,我国珠宝市场中婚庆与节假日刚性需求的势头仍将保持。
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量为6350吨,同比增长为-14.63%,成交额为21506亿元,同比增长为-13.19%。2012年我国黄金消费量,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是832.18吨,比上年增加71.13吨,同比增长9.35%,中宝协抽样调查大约是1000吨,较2011年增长幅度更大一点。黄金作为具有货币和装饰属性的特殊产品,持续热销是业界普遍的共识。
GFMS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白银首饰、器皿、币章等需求9751吨,与2011年的10768吨相比,下降近8.68%。我国每年白银首饰及器皿的销售大约在1000吨左右,保持市场较大的份额。2012年,全球铂金首饰需求量大约84.9吨,较上年增长10%,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和印度。我国铂金首饰消费量约占全球铂金首饰需求的68%,大约57.7吨,较去年同比增长超过10%。
2012年,上海钻石交易所交易额为38.68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7.8%。与2011年相比较,我国钻石、红蓝宝石以及珍珠首饰等销售市场在品种与档次上的变化有升有降,翡翠玉石销售业绩的下降相对明显,相当多的企业销售业绩增幅降低。这里的原因较多,我们认为2011年市场存量过大,市场供给的增幅相对于市场需求的增幅较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依然会支撑着人们对玉石市场的需求,全球最大的玉石消费市场不会动摇。而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玉石、钻饰、彩宝以及珍珠等市场的发展依然看好,市场潜力仍将很大。
从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我国各类珠宝产品出口452.48亿美元,同比增长65.67%。其中,贵金属制品出口金额396.14亿美元,占据全部珠宝产品出口的87.55%,同比增长了90.60%;宝石或半宝石出口1.50亿美元,暴增5.29倍,是个亮点;仿首饰出口7.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4%,出现好的势头。珍珠、钻石、合成宝石或半宝石、金银器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总体来说,珠宝出口的总体形势不错,不同品类冷热差距相对较大。
2、 渡过珠宝业的过剩危机
目前,珠宝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专业市场过剩、销售渠道过剩,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现实。生产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珠宝专业市场招商不足,单店销售业绩下降等现象较为普遍,说明供给明显大于需求。“过剩危机”直接的表象是市场现货存量的增大,货物资金的积压,经营成本的累增。企业营业额降低,利润率降低,入不敷出,一些店铺关门、企业倒闭就不可避免。
前些年,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翡翠玉石、彩宝从原材料到零售市场价格都在一路大幅攀升,金银市场价格在跌宕中总体上扬,珠宝企业大多热衷于寻求规模的扩大或产业链的延伸。而股票市场持续的低迷,房地产市场受到的遏制,珠宝这个似乎只赚不赔的高利润行业,变成了游资和风投机构追捧的对象,于是便加剧了珠宝企业上下游相互拓展,店面的快速增加,为火爆的行业又增添了一把晚秋的火。
就北京而言,珠宝专业市场一直处于过度竞争的阶段。2009至2011年初,北京较早建立的一些珠宝市场摊位的确比较热,摊位租金价格也上涨较大,而新建的七八家市场招商并不理想。2011年底至2012年急转直下,珠宝市场大多客流骤然减少,销售业绩迅猛锐减,很多经营户减少营业点,不少业户停业休息。近两三年新建的七八家市场大多经营状况较差。现有二十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珠宝市场,1/3以上处于关门的边缘,经营相对较好的市场不足1/3。
这两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世界主要珠宝消费大国购买力持续下降,我国珠宝市场需求增速也在降低。2012年,国内企业普遍感受到了珠宝市场的降温,多数企业销售额的增幅较2011年明显降低。2013年,金银产品将继续发挥珠宝市场顶梁柱的作用,各类珠宝品种上份额的争夺,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会更加激烈。
珠宝行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很高。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行业好赚钱做的人迅速增多,行业赚钱难点做的人就会快速减少,这是正常的。面对过剩的珠宝市场,有的企业会缩小规模,有的企业会主动转行,有的企业可能就被迫关门倒闭。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2013年的珠宝行业将会逐渐瘦身。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行业机构,对待那些还在热衷于简单扩大规模的珠宝企业,对那些热衷进行新市场建设的业内外企业和政府部门,要谨慎对待,不能再推波助澜,以避免给这些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避免给业界企业再增加竞争压力。
3、 扬起珠宝美丽的风帆
美是珠宝文化的核心,是贯穿于珠宝产业整个过程的纽带。发现天成自然的美,创造工艺艺术的美,鉴赏佩戴收藏的美,没有美珠宝就不成为珠宝。然而,这些年,珠宝的美业已被利益的铜臭熏染的大为失色。
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什么产品好卖,就生产什么是对的。但从行业来讲,什么好卖就仿造甚至粗制乱造什么,却不是一个成熟市场的表现。记得前些年,转运珠在市场上比较火爆,为追求利润,一些仿冒的产品不但工艺较差,有的摸上去还扎手。这样的产品根本谈不上工艺美,相信消费者戴在身上也不会有太多转运的热情。
从购销的形式上看,打折是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珠宝市场诚信的缺失,虚标价格,乱打折扣,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克计价,不知道卖的是金属、石头,还是首饰、雕件。与其说我们给消费者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不如说我们在贱卖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我们这么美丽的珠宝,都有相对高的价值,不能像菜市场上的萝卜白菜一样堆着卖,更不能干那些买翡翠送珍珠的事情。
从市场宣传的角度看,赚钱似乎成了购买珠宝的唯一动力。媒体整天报道珠宝的投资,石头的疯狂,似乎今天1万元买的,明天就能卖2万。佩戴珠宝成了炫富的名片,收藏珠宝成了赚钱的机器。投资珠宝演变成了投机珠宝,原本的消费者也加入了投机的队伍。珠宝前些年价格飞涨,自然有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因素,当然也与我们珠宝行业上一些不恰当的舆论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珠宝是一个美丽的行业,发现珠宝的美丽,创造珠宝的美丽,传播珠宝的美丽,是我们珠宝产业的主旋律,是我们珠宝企业的历史使命。珠宝是一个文化产业,这里包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它蕴含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能承载我国弥新的先进文化。做好做足珠宝文化产业这篇文章,我们行业就会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
4、 挺起民族品牌的脊梁
我国珠宝产业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沐浴,经过大大小小几次危机的历练,经过企业迅速发展和过度竞争的博弈,已经成长起来了一批中国驰名品牌企业,有了十多家上市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珠宝行业的这些品牌不仅缺乏国际上的知名度,就是在国内市场上也处于品牌竞争的弱势地位。首先,是我们的宣传上,很多媒体或者业界机构,直接将内地的优秀珠宝企业定为三线品牌,这是不公道的。我们珠宝企业还没有那么多钱去砸广告是事实,但很多珠宝企业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加工工艺都是世界一流的。对于我国众多的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到珠宝的质量并不差。我们承认差距,但绝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其次,我们的珠宝商场,在招商的时候把最好的位置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那些洋品牌,对我们内地的珠宝企业则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作为一种经营行为,本不应说三道四,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行为的确不足称道。因为,大家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给自己民族品牌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让我们民族品牌挺起自己的脊梁,需要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需要我们民族大家庭的呵护,当然更需要我们企业的自强。说句流行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5、 练好内功去远航
对于我们很多珠宝企业来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实力,有了很多的地盘,有了很好的团队。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不断增加的各种成本,必须练好内功才能抵御各种风险,做个有发展力的企业,做个有内涵的品牌。眼下,珠宝市场增速减缓,或许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竞争优势,规划发展方向。这里面有些观念需要思考与斟酌:
(1)大规模未必形成高效益
容量等于份额,规模产生效益,可能是个误区。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蛋糕再大却不一定合胃口,规模扩大不等于市场份额的扩大,更不等于利润的增加。过分扩大的规模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率,甚至带来巨大的风险。相信我们行业中不少企业有过这样的教训。
(2)大品牌未必带来好效应
前些年,国内众多知名品牌大多选择了一条相同的扩张道路,就是依靠品牌的力量进行产业链或品类的延伸。短期内企业得到了集聚的膨胀,但是品牌的稀释和消费者忠诚度的降低,反而导致企业一步步走向品牌危机的另一个深渊。依靠品牌延伸发展起来的子品类,不仅不能继续占据该品类更大的份额,反而由于品类竞争力的薄弱化,成为企业的鸡肋。国内家电巨头海尔的大品牌之路,让海尔药业、海尔金融、海尔手机等成为海尔的负累,就是一个例证。
(3)资本运作未必带来真效应
资本运作对于国内企业家,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虽然知道会带来风险,却依然挡不住诱惑。企业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募集到企业快速膨胀所需要的资金,但却也带来巨大的困扰。上市前大量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投入,若不能实现快速上市,那可能就是一种煎熬,即使成功上市,那些钱也不一定能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中国商家有句老话叫“酒好不怕巷子深”,其关键词是酒要好。如今,企业更多地强调市场和渠道,而不是产品,更多地强调利用各种媒体的传播,而不是消费者的口碑。对于珠宝企业来说,扩大规模、强化品牌、融资上市,本身并没有错,而这些事情必须建立在有好产品、好人缘的基础上。研发产品,需要好的团队,做好销售,需要好的团队。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可,大家愿意买,也会推荐周围的人去买。面对珠宝行业的现状,大家经常说:“好东西没降价,好东西不愁卖”。珠宝是一个恒久的美丽产业,只要东西好就会卖的好。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抵御各种危机,才能使我们的企业更壮实、品牌更响亮、未来更灿烂。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们从事的是一个好行业,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