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浅谈玉器文化的演变
  • 顾珉 / 4月7日
  • 中国玉文化已经有了八千年的历史传承,纵观玉器的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有着深刻联系。民族有了文化才能构成文明,有了文明才会有着艺术的诞生,所以说艺术的发展方向受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一些雕刻作品在探索著抽象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脱离匠气使玉雕作品从单一的工过度到更具艺术魅力创作,是艺与术的完美结合,透过心灵的震撼给人以感染。本文将从各个时期玉器的发展来阐述玉器文化一步步的蜕变。

    原始美感时期

    话说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产品开始有了剩余,生产资料被私人的大量占有,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产生奴隶社会。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玉石这一特殊品种被“贴上”特殊“标签”,玉器的祭祀宗教性被进一步与礼制相结合,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象征主义时期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工精美、硕大浑厚、气势磅礴,而材质晶莹、巧妙别致而又威严肃穆的商周玉器,则又把人们带入了另一番天地。尤其是那怪异的造型、庄严的神态,似乎在动情地向人们倾述着中华文明古老历史的沧桑,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灿烂的商周玉文化所散发出的沉静而幽远的芳香。

    随着文明的到来,打破了以往为自然生存意识支配的观念的一统天下,同时权利和财产又塑造了人们的等级观念。因此,为了强化这种权利意识,巩固已经取得的地位和政权,此时的玉器也逐渐由新石器时代代为原始巫术服务的祭神,发展到为了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祭礼,成了当时社会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和工具,并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时各种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应该拥有的不同的玉器,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别和对玉器的重视。这种审美意识,对以后乃至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性格之塑造,均有着不可思议的影响。

    夏、商、周三代玉器虽然都受到象征主义的控制,但还是各有不同。目前夏代考古尚处于探索阶段,所出土的最精的一件为柄形器,有着浓郁的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影响。商代‘王室玉’发现较多,其平面器采用对称规律,朴茂凝重。肖生玉多取正面,以‘臣字眼’为其特征,细部多用双勾云雷纹以突出其装饰性趣味。西周玉器受‘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社会思潮影响,玉佩非常发达。玉佩以玉璜(圆弧形玉器)为主,所用之玉多为片状小件。用粗细两种阴线对衬的手法装饰图案,给人以清新、简洁的艺术享受。

    娱乐主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因而,此时玉雕艺术的创作便从对神的敬畏尊崇,走上了自觉表现人性的道路,审美意识的中心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

    此时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君子佩玉,除了把它作为华丽的装饰外,更重要的是以此显示自己的美德和似玉一样的高贵品质。此外,精美的玉佩不可避免地也增添了王侯贵族们在仪表上的显赫和威严的风貌,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从而把我国的玉雕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峰。

    现实主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佩玉之所以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汉代的儒学家们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先秦诸子的贵玉思想,并将“玉德”的内容进一步实用化,提出“玉有六美”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和厚葬之风的盛行。至汉代,礼玉的重视程度开始降低,装饰性的玉器和生活用玉器成为玉器设计和生产主流。汉代在玉雕造型艺术上追求雄浑豪气、气势昂扬的特点,此类特点不仅表现在一些传统造型的玉器上,而且在众多新种类的玉器上也有体现,出现了一批精湛的圆雕玉器,其造型构思活跃,不流于形式。在手法上摆脱了式样化的古风,朝向写实方面发展。和商代时期的特点相比,汉代动物玉雕总的风格是善于抓动态,多以表现动物的活力和精神。

    浪漫主义时期

    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的玉器承袭汉代玉雕豪放雄健而又飘逸洒脱的风格,玉器发展至宋、辽、金、元时期在唐代的基础上,玉器造型反映生活气息和世俗化的倾向更加明显;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人文主义时期

    清明时期的玉器发展是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有着很大联系。皇室贵族用玉的大量增加和玉饰成为身份的标志以及文人玩玉成为时尚,也使得明清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明代玉器的造型复杂丰富、有花鸟、人物、动物形状、图案等。一般来说,花鸟多带有宋元遗风,人物多体态肥丰,五官线条简单,两腿交叉较多。而动物造型则蹲式较多,形象不够逼真。清代玉器造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仿生写意玉器,包括直接以动植物作造型或者融合自然景致和人物故事。另外,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集阴刻、阳刻、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此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建国后至今,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走中西结合的创新之路,玉器出现了生活化、田园化的风格,追求造型和工巧的欣赏价值,精品玉器大量出现。所以说,灿烂的八千年中华文明,玉雕文化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之一。时代在发展玉雕也更具现代审美意识,相信龙的民族定会使玉的文化艺术代代相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