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设计师—何兵
自古以来,玉石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缩影。玉雕行业本就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它的起源与发展都遵循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扬州琢玉工艺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琢玉工艺早在汉、唐就已颇负盛名。清代中期,扬州玉雕将阴刻、深浅浮雕、立体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独特风格。千百年来,扬州玉雕凭借其精湛细腻的技艺,高雅的艺术品位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山子雕的创作蜚声业界。
自93年来,本人师承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汪德海先生,苦心钻研,努力潜修玉雕技艺,尤其是在山子雕作品的创作中,从亲手制作到独立设计,走出了一条艰辛但充实的创作道路。
汪德海大师是我国当代玉雕行业中精擅山子雕的大家,对山子雕的创作有着高深而独到的见解。他在扬州山子雕传统的创作技法上,从题材的选定、意境的营造、雕琢工艺的改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刻风格,使扬州山子雕的艺术魅力和市场价值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让我受益良多。在跟随大师学艺的过程中,结合十九年来的从业经验,本人对山子雕的创作略有几点启发,写于大家共同探讨。
一、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相结合,做到思行合一。即所设计的图像必须在玉石上可以通过雕琢工艺充分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设计者最好能够掌握玉雕制作的要领,在设计之初因材施艺,根据玉料的形状、材质、色彩及绺裂的分布情况进行立意选题,规划好构图布局,使作品便于雕琢,并在雕琢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证玉料的去芜存菁。如2004年由汪大师设计,本人制作的白玉山子雕《柳荫仕女图》,这是一件有着汪大师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在设计伊始,大师就根据该玉料的形质疏密构造、瑕瑜皮色分布确定好主题为杜牧名诗《桐荫仕女图》,但以桐叶之阔大,在作品上表达不够精致雅观,并且运用到玉石之上,桐叶所应雕琢部分的玉石面积、皮色以及密度,也不能充分施展雕琢工艺。而实景中,当代的瘦西湖畔,二十四桥旁所栽种的多是垂柳,于是灵活变动,设计为柳荫一片。在制作过程中,我亦不断揣摩大师的设计理念,大胆尝试把山水画的写意理念融入玉雕艺术之中,甚至有时还要动手制作特殊的工具,以使雕琢时能够充分的表现出画面的精致美观。这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制作能力,为日后的创作设计奠定了基础。正是经过了设计与制作的互相关照和紧密联动,《柳荫仕女图》才能以玉为纸,捉刀为笔,将传统山子雕繁与简的统一、细致与粗狂的对比、工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的淋漓尽致,夺得了当年“天工奖”的银奖。
二、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扎根在文化沃土之上,塑造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意境。山子雕是玉器传统工艺中一个重要的品种,自古以来它的创作受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和理论的指导,多以山水人物为题材。这要求制作者要有较高的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构思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其以山石为主体,人物、建筑、花草树木,自然界的一切以及文学历史、诗词典故都可作为内容,要经过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构图,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技法,制作过程颇为繁难,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而在题材的选取上,怎样将玉料完美的塑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意境,就需要设计者能够熟识所要创作主题的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以及人物情境的微妙关联。近些年来,在汪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从制作迈向玉雕艺术的新台阶——创作设计,在创作选题中秉承大师的衣钵,多注重传统经典题材,先后创作出《鸣琴舞鹤图》、《吹箫引凤》、《大千佛国图》等多件成功作品。在确定主题后,为使作品具备逼真生动的意境,我都在熟读了题材相关资料,并经过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一番感悟后,方敢落笔设计。拿《鸣琴舞鹤图》来说,这件作品是根据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在封建社会里,卓文君以其对自由爱情的美好憧憬,对自我幸福坚定不移的追求,最终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和束缚、世俗的偏见与压力,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作品要表达的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我在此主题中,参阅了许多相关的画卷资料与文字描述,请教了汪大师关于汉代玉雕人物的形体衣饰、立坐习俗,并临摹了大量的古画中汉代山水树木、飞禽、楼台、人物等形象,反复感悟画图里人物内心的情境,最终确定了设计图案:在作品正面立体雕琢疏朗亭台、蓊郁苍松、峭挺山石、扶苏花草,司马相如坐于四角凉亭中倾情抚琴,以一曲流芳百世的《凤求凰》叩开了卓文君向往美好爱情的少女心扉。琴声悠悠,拱门阆苑下,卓文君亭亭玉立,一听倾心,一见钟情,终成就一段百年好合的千古佳话。作品近处设计回廊曲桥,溪水潺潺,莲叶飘浮,远景芭蕉沁凉,清风徐来,藤蔓婆娑,竹林摇曳,逗引得台前鹤舞蹁跹,动静相宜,极尽妍态。右上方更将大片天然洒金皮巧雕成祥云缭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天然美。这件作品既继承了扬州传统山子雕的技法特点,又充分表现了主题与情景结合的多层次画面,布局严谨,结构紧凑,形成了儒雅大气、意境深邃的独特风格,将丰盈饱满的文化内涵呈现在人们面前,达到了人、情、境三者合一的高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三、山子雕创作中应贯彻最大限度保留和凸显玉石精华的设计理念。目前玉石原料愈趋稀少,价值越来越高。而山子雕作品多是以籽料为原材,其玉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物资。以扬州山子雕“掏洞保形”、“随形就艺”的传统雕刻技法,山子雕的制作本身就是在做减法,那就不可避免的要琢去许多玉料。而如何在保留甚至提高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又可以最大化其市场价值,就是当代玉雕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汪大师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见解和创新实践。他借鉴扬州剪纸工艺的形式,努力将深浅浮雕的技艺延伸化,尝试在减少镂空雕深层次消减玉料的同时,仍能够保证作品在人们的视觉中的立体感不变,并通过对局部细节的精妙设计,控制光源反射角度,以使玉料的白度、颜色尽可能展露出精美的一面。如2006年天工奖金奖的作品《霄汉逥翔》、2007年天工奖金奖作品《女娲补天》等,都是这种创新手法的成功之作。而近年来,在大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积极的尝试将这一创新手法应用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以《鸣琴鹤舞图》为例,该作品所用玉料缜密细腻,润度油性都很好,唯独白度稍逊,我在设计过程中,就有意识的将亭台窗棂的镂空、瓦檐花木的虚实等细节部分刻画得更加精致,将明暗光影的变化考虑进来,正偏角度上尽量调控到合理层次,达到了提升整块玉料白度的效果,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提高了其市场价值。
四、山子雕创作过程中要“师法自然”,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和创作原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山子雕的创作,需要作者经常的有意识的去观察所要创作事物的真实形态和生长变化过程,从而掌握不同环境、不同时段、不同形式下,这些事物的不同表现——包括形式和内容。如我在制作《柳荫仕女图》的时候就结合了瘦西湖内熙春台、五亭桥、白塔等实景形态,并借鉴了唐代人物、苍松柳木等部分的不同特点,详加揣摩,加以艺术修饰,最终构成了杜牧笔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唯美画面,使整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扬州山子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玉雕中的地位一直很高,怎样很好的继承扬州山子雕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并通过不断创新,使之发扬光大,需要当代的扬州玉雕工艺师们齐心协力,孜孜进取,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学术认识和创作实力。当今扬州玉雕界人才济济,精品不断,我将以虔诚谦虚的心态向诸位方家求教,博采众长,以塑己身,为扬州玉雕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