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收藏,不得不提到两个词——“知识”和“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概括了理论和实践反复论证的一个学习过程。在《资本与和田玉》一文中提到,资本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收藏是基于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购买行为进而产生的价值,应是一种资本的体现。收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正确及理性的行为”,所以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和田玉收藏价值观,实践中再通过对每一次的实践经历加以细化、分析和总结,久而久之,终能水到渠成,彰显成效。
(一)和田玉收藏应首重“质地”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德”指玉的质地,“符”指玉的颜色,两者都属玉的性质。
所谓“质”首先就是质地细腻度,其次再看光泽油润度,无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糖玉均是如此,再依次看各种颜色玉种的色的纯正及深浅程度,最后才看皮色和形状的质量等级。
和田玉——白玉“质优”可用“结构缜密、细润光泽、白如羊脂、皮色优质、玉形饱满”等来描述。长久以来,有个别相玉之说,有些人侧重于“细腻度”,有些人侧重光泽油润度,有些人则一味侧重白度,更有些人侧重于“皮”,严重忽视了每一项质地对于和田玉的等级所起的不同作用。枝繁还需叶茂,但必根扎沃土。反之,无论白度再好而光泽度欠佳,质地劣则玉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玉质感;再比如皮好质劣则显枯萎干涸。正所谓“羊脂玉”一词,一个“羊脂”即直白无误的表述了和田玉——白玉“质优”的关键之处。即羊脂玉首先是质地、细腻度好,其次才是光泽油润度和白度,这些方面都好的才能称之为“羊脂级白玉”。因此,收藏和田玉一定要收藏“质优”的才为正确,而非有些人只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质量指标。正所谓质地细腻度是首位,但其他方面也很重要。
(二)和田玉收藏须有“亮点”
收藏和田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藏料”,一种是“藏器”。未经雕琢的和田玉玉石称之为料,经过雕琢从而表现艺术形态的和田玉作品称之为器。无论是哪一种收藏形式,均须有“亮点”,可归纳为“稀”、“奇”、“古”、“怪”四个字。“稀”是稀有、稀缺的,也是罕见的。和田玉山料储量非常丰富,但新疆和田玉(白玉)子料却非常稀少,中高端的则更是稀缺。“奇”是奇特,是因少见而使人感受惊奇与震撼 ,无论是原料还是作品都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古”是古韵,是具备时间沉淀,印记于历史年轮中的,即无论是和田玉原料还是其作品都非常讲究美的传承。艺术欣赏传承之美,既讲究传承,又显现时代和谐、自然和谐之美。“怪”则是怪异,是既跳出赏识传统范围,还能散发神秘感和美感以及辩证美的。
(三)民族文化价值观是和田玉收藏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和田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玉自进入中原王朝后,就一直作为神玉、王玉而存在。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里历史最久、底蕴最深、流传最广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价值观。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和田玉,必然具备载以文化内涵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辩证之美。它或能娓娓道来一段故事,体现当代的人文气息,或能展现某一时段的琢刻工艺,或能证明时代的进步、审美视觉的变化……玉曾是神灵祭祀的必备用器,曾是王侯将相彰显达贵的象征,也曾是君子展现德、品的佩物,更是人文价值观的度量衡。因此,没有文化价值内涵的和田玉,只不过是“石头”、“匠器”而已,更不会登大雅之堂,也就更失去了收藏的“价值”。
因此,正确的和田玉收藏价值观是收藏和田玉的核心,即先重“质”,再重“工”和“艺”。在日常收藏中,从“玉质”上先定义是否达到收藏品级收藏级原料或加工后达到收藏级作品的原料,再到如何通过“亮点”来辨析“玉石”或“玉艺”,最后引申到“琢器”的创作思想和文化内涵。收藏级原料体现的是自然之美、天工造物之美,收藏级和田玉作品则凸显文化是和田玉作品作为收藏品的灵魂。也就是既要有自然之美、天工造物之美,还要有人文创作之美。当然,正确的和田玉收藏价值观的树立,可以分为学习、提高、论述,均涵盖广博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更需要与时俱进,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