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庞海滨:愿做一知音相守和田玉
  • 乌鲁木齐晚报 / 2月25日
  • 记者李倩倩

    庞海滨:新疆工商业联合会珠宝商会副会长、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交易中心副秘书长

    他广交朋友,是首府玉石界一位大忙人,他生性豁达,在他脸上很难看到忧伤的表情。他为人仗义,朋友的事情几乎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在玉石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练就了一身“识玉”的硬功夫,能准确分辨出喀什玉龙河不同河段的子料,他就是庞海滨。

    庞海滨出生于和田,在喀什玉龙河边长大,1987年就去了和田玉雕厂工作,当年被派去扬州学习玉雕技术,认识了不少扬州的玉雕匠人。今年是庞海滨接触和田玉的第27个年头,他结识了不少包括疆内外玉雕大师在内的圈内好友,这也让他更爱玉、更懂玉。他愿意以玉为媒,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传承博大精深的玉文化。

    十六岁与和田玉结缘

    16岁时,庞海滨就到了和田玉雕厂参加工作。“1987年,厂里派一批技术员去扬州学习玉雕技术,我就是其中之一。”庞海滨说。在扬州学习的三年中,庞海滨认识了不少玉雕同学,这些同学中不少人都成了扬州的玉雕大师,庞海滨至今都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和田玉雕厂后,庞海滨作为车间技术员,将自己所学全部用于玉雕工作上。因为庞海滨精通维吾尔语,厂里又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收购和田玉,并负责切料。每一块需要加工的子料,庞海滨都会仔细观察,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识玉”的经验,这些经验也成为他宝贵的财富。庞海滨发现喀什玉龙河不同河段的子料玉质也不同,以玉龙河大桥为原点,上、下游12公里内的子料,玉质更好更润。

    朋友们知道庞海滨有“看玉”好本事,自己拿不准的玉,都会找他来帮忙看。

    有一次,一位朋友拿来一块子料,花3万元买来的,看上去料形状好,皮色也不错,周围的人都说是块好料,但庞海滨不看好这块料。结果切开一看,里面都是石僵。几个月后,庞海滨在朋友那里看到一块不被看好的子料,这块料有两公斤,一眼看去全是黑点,感觉像一块剥开的火龙果。但凭经验,庞海滨觉得是块好料。等切开一看,这块“火龙果”的确是块好料,里面的肉很白,也很润。可以加工出不少好东西。

    为玉文化交流做贡献

    1994年,庞海滨来到乌鲁木齐打拼,2000年在友好开了属于自己的玉店,之后又在南门和田玉信息联盟交易中心开了庞大玉器店。

    这些年,庞海滨经常去上海和扬州,和那里的玉雕大师交流。这种无心之举,反而促成内地玉雕与新疆玉雕的沟通交流。

    庞海滨说,把大师当做常人去看,这就是他和玉雕大师融洽相处的秘诀。早些年他去苏州拜访一位传说很难相处的玉雕大师。去之前,庞海滨尽可能了解这位大师的各方面的消息,以及玉雕作品的特色。态度真诚,加之事先做足功课,他和这位大师成了朋友。

    因为真诚,庞海滨和国内玉雕大师吴德升倪伟滨、杨曦、王平等人都结成好友。“2000年时,上海的玉雕技术走在全国前列。我通过朋友的介绍,拜访了吴德升。”庞海滨说,这次拜访让庞海滨感觉到上海玉雕界有很好的学习氛围,每位大师都善于学习。正规而系统的美术、设计教育背景在大师的创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绘画、雕塑、书法、石刻、民俗,乃至当代艺术都成为了他们吸收的艺术养分,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风采各显。

    在2012年,由新疆工商业联合会珠宝商会承办的首届和田玉玉雕与鉴赏高级研修班上,庞海滨积极联系内地的知名玉雕大师,让来自新疆玉雕、鉴赏界的百余人在交流和研讨中开拓视野和学识。

    庞海滨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新疆与内地的玉雕艺术交流贡献更多的力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