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资讯与投稿 > 玉友投稿文集
  • 【多图】台北故宫馆藏玉器
  • 搜集整理--水稻 / 9月13日
  • 台北故宫源于北京故宫。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所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对故宫文物去台的惊险历程有详细记载。但为免于沦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迁的国宝远不止于故宫。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损,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往汉口,1938年又运至重庆。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庆的68箱文物中精选38箱运往台湾,文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郑公大墓中的珍贵器物。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文物落脚台湾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会各界要求展示故宫文物,曾被保管委员会拒绝。1956年,早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建立第一座博物馆“文物美术馆”,收藏来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归还掠夺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馆的“家底”。1957年,蒋介石巡视“文物美术馆”,并改馆名为“历史博物馆”。

    作为1949年后台湾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曾经独享尊荣。蒋介石拨交为他祝寿的礼品270多件,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各自的收藏,第一任馆长包遵彭称历史博物馆是社会爱护扶持的产物。同时,史博馆也居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引领地位,致力于台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的普及活动,开办画廊,鼓励艺术创作;设置“历史研究室”,辅助学校历史考古课程和研究;1964年推动成立博物馆学会,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馆馆长论坛。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博物馆业迅速发展,各主题博物馆突出特色,吸引人们的视线。史博馆没有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其品位和实力仍稳居前列。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史博馆适时推出大陆探亲摄影展,轰动全岛。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又陆继推出林风眠九十回顾展、李可染书画展、傅抱石画展。

    当年文物迁台时,文物的总量是当时原故宫的四分之一,但这些都是文物中的精品,共有3000件运到台湾。这3000件当时是经过挑选的,其中的书画、青铜器、瓷器、玉器、古籍善本价值连城。其中玉器就有11445件,如新石器时代的鸟纹玉饰、清代的翠玉白菜蝈蝈等,都是无上的国宝。 台北故宫的总文物量有多少?如果三个月换一次展品不重样,大约可供展100年。限于展出场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每次仅能展出各类文物1700余件,定期或不定期更换。长期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陶器、中国历代玉器等。

    鳌鱼花插

    白玉四耳彝炉

    半壁--战国

    碧玉鳌鱼花插

    玉琮--新石器时代

    翠玉翡翠

    东汉玉长乐璧

    灰玉镂空香薰

    明仿古凤形佩

    明仿古龙形佩

    明仿古蟠龙觥

    明仿古玉琮

    乾隆玉玺

    青玉秋蝉水盛

    清高足杯

    清乾隆仿古璧

    西汉玉单柄杯

    玉半壁

    玉避邪--汉

    玉琮--良渚文化

    玉方鼎--清乾隆

    玉凤柄杯--明

    玉荷叶杯

    玉璜--新时期时代后期至夏

    玉角形杯--汉

    玉锦荔枝--清

    玉龙形佩--春秋

    玉龙形佩--西汉

    玉鸟形佩--商

    玉人面文圭

    玉双身动物面纹璧

    玉桃形水盛

    玉羊头水盛

    玉鱼龙花草纹带饰

    玉鱼龙形佩--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