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渐暖,江南一带的柳树吐芽、抽枝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待到你察觉时,已然绿荫娆娆,将一派婉约情致点染的生动且惊艳。
生活在上海,地近苏杭,游过不少著名的园林,若提到赏柳,我却偏偏时常想起嘉兴的梅湾街。
传说那里得名梅湾是因为古人在此种植梅树,而此地又毗邻古运河弯道。我去的时候,没看见梅,只看见柳。真是应了《牡丹亭》的唱词:“不在梅边在柳边”。
一直觉得柳这种植物还是长在临水的地方才对得起它们婀娜的树态。在北方也见过柳,不过大多戳在干硬的土地上,摇摆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旁。遇上沙尘暴,整个树就黄了,灰头土脸的样子(尤其是伟大帝都)。
所以北方的柳习惯在五月的天气里飘出一团团白色的委屈,被人们称之为杨花或者柳絮。
还是江南的柳有福气,或眠山卧水,或依轩傍阁,那绰约风姿让人相信它们是戏文中每一个爱情故事里必不可少的角色,作用不亚于闺阁佳人的贴身侍女或者俊朗才子的小书童,总之是能见证些花好月圆或者始乱终弃的。
柳的气质类似美人,都是有姿色可言的,不然何来“柳色”这个词?其他的植物很少能搭配“色”字成词。
唯有柳。并不开花的一种树,靠那成丝而浓重的妩媚,生生抢了许多花的风头。
柳又谐音“留”,所以古人常常在送别远行的亲朋时折柳相赠,含蓄又风雅的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
写至此,突然领悟,难怪明清两代的文人雅客,除却梅兰松竹,也常常愿意将柳枝镌刻在随身的玉牌上,可供睹物思乡,亦可提醒自己为人处世如柳般刚柔相济、圆融变通,又或者,珍藏一段知己情谊,熨帖肺腑,温馨暖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