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知名商家库 > 籽玉缘
  • 张军——巴郎子中长大的汉族小伙
  • 文_朱达义 图_赵浩钧 / 7月23日
  • 张军的个性,爽朗、外向、对朋友坦诚,简单点说,他就是个实在人。年过而立的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靠着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成功占据了和田玉市场的一席之地。

    张军是个实在人,他如今已拥有自己的和田玉专营店,有数十件玉雕名家的作品,可他仍称自己是个“倒料的”。听到这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会心的笑了,因为我了解他这些年的经历,我知道玉石在他心目中占据的地位。

    和田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只有短短的30年,甚至更短。张军出生在和田,是和维族的小巴郎子一起长大的,他能说一口顺溜的维吾尔族语言,现如今行走在全国各地的维族玉石贩子,很多都是那会儿和他一起堆泥巴长大的。玉石在张军的心目中,不仅仅是致富的工具,更是伴随着他成长至今最好的伙伴。试想小时候在河坝上堆的石头现如今成了发家致富的工具,我们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事无法了解这份感情的。

    问及张军怎么会从事玉石这个行业,想想自己真是对此一问,环境使然!如果说一个从小在玉龙喀什河边长大的孩子他最后没有投身玉石行业,那才奇怪呢。倒是张军给了我更深一层的说法,原来张军小时候父亲是给单位开车的,经常跑于田,众所周知于田县在过去也是一个著名的玉石矿口,现如今我们说的95、99于田都是指于田山料,细白、油润!那时候,张军的父亲因为喜欢玉石,经常会在跑于田县的时候花上几角或者几元人民币买上几公斤或者几十公斤的山料带回来,而张军在他小时候的玩耍轨迹中总是少不了玉石,自然而然的,他与玉石结下了这份缘。

    “用手挖过,才知道玉石得来不易,是我的玉石如果要加工,必须因材施艺。如果这块玉石值得花30万元去设计加工,我绝不会花10万元去做,因为我懂得珍惜。”——张军。

    这句话代表了张军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信念。我相信他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他对玉石的执着和热爱。张军告诉我,他从开始步入这个行业,原先根本没有踏出和田的想法,仅仅抱着多挖点玉石多挣上点钱的念头,坚持每天起早贪黑的去玉龙喀什河边挖玉。那会儿五毛钱买上一个馕,就这玉龙河的河水喝上几口,就能过上一天,没有任何遮阳庇荫的地儿,日复一日的靠着撬棒和铲子挖玉……到了06年,和田挖玉由人工逐步向重型机械转化,直至今日,和田曾陆续几次颁布禁挖令,禁止对和田玉的挖掘。这期间,张军也由于这个原因,改至去隔壁摊上挖掘,带上充足的水、粮食和帐篷,每次都持续一月有余而不回家,了解戈壁滩地貌的朋友都能想象期间的辛酸。

    一步一脚印,从玉龙喀什河走进戈壁滩,再从戈壁滩踏入上海这座玉雕集萃的城市。张军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为玉石付出的感情和劳作,总有一天玉石会通过某种方式回报我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