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玉雕大师 > 汪德海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记为当代中国“山子雕”做出杰出贡献的汪德海
  • 闫鹏 / 8月9日
  • 汪德海,出生于1961年,扬州市人,首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现任扬州金鹰玉器珠宝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自幼酷爱美术,于继承前人玉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学习,形成了自己的雕刻风格,特别是在山子雕的设计和雕刻技法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多年来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大奖百十项。

    他1978年进玉器厂学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先生,跟随大师学习玉器雕刻技法,特别是“扬州工”中久负盛名的山子雕。作为玉雕技师,他是当时有名的快枪手,工艺细腻精美,而且速度非常快,尤其擅长人物的雕琢塑造,功力日上层楼。1981年被评为玉雕优秀青年标兵、新长征突击手,1985年由顾大师设计,他本人制作的玉雕作品《对弈图》获轻工部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少年成名的汪德海不满足于单纯地做一名琢玉人。他觉得在制作玉器作品的时候,就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这件玉器之中,应该不仅仅是制作,而要会设计。他下定决心,要学画,自己设计、自己制作。 从1978年开始,学画六年的经历,对汪德海而言并不轻松,每天都画到深夜。他系统地学习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美术知识,用心构想,常常到花鸟市场、盆景园、动物园去观察写生各种树木、花鸟和昆虫,练废的画稿积累了三麻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储存在脑子里,到创作时就能随意发挥运用自如了。为了能够自如地表现人物,他还特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的有关知识,掌握人体肌肉骨骼的特点。有很多成名大师只管设计不亲自动手雕刻,但是汪德海如今仍坚持上机操作。他说现在的工人很多会设计不会生产,会生产不会设计,如果只是画设计稿,工人不能100%吃透设计者思路,所以一些关键部分自己要亲自操刀雕刻。

    每一块玉,在汪德海的手底,几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有一次,他从家里的墙角偶然发现了当年用剩下的一块废弃的边角料,上面青白杂浆,瑕疵遍体,但有一片青翠之色略为突出,让他眼神一亮,亲自设计琢磨,创作出一只豆芽挂件,以白玉为茎,墨玉为须,青翠之色琢磨叶瓣,写实逼真,曲弯之间却又凸显种子萌芽状态里,一股不屈的向上气劲,格外有神韵。又如作品《独钓寒江雪》,乃是又一件化腐朽为神奇之作,作品用料只是块普通的青花料,唯是黑白两色过渡自然,但经过他的精工制作,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用料,用色都恰到好处。他将墨玉做夜色,白玉雕雪景冬水,一舟横江,渔翁独钓,蓑笠披雪,十分生动形象,表达出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遗世独立而又凛然有节、悠然自得的思想境界。好工配好料固能做出好的作品,而利用普通料制作出如此漂亮的玉件,更需要深厚的功力。

    汪德海的作品总是在求新求变,2006年他的天工奖金奖作品《霄汉逥翔》上不见一个人物,而到了2007年,作品风格又转变成贯穿整个画面的人物——《女娲补天》。他说创作好像吃菜不能总吃一个味道,否则很快会被市场淘汰,“也许我的作品相对比别人的好一点,但是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我还有更高的目标可以攀登。”

    山子雕不仅要考虑正面,侧面、背面也要相配合才行。比如正面柔美,侧面就要有些力度,来平衡整件作品。曾获得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的作品《麻姑献寿》却一改其以往作品的习惯,整个人物贯穿画面,占据画面的主体,而不是像大部分山子雕中把人物当作景色的陪衬。这件作品布局合理,洗练大气,发挥了玉料本身的材质魅力。画面疏密有秩。密的地方细致缜密又井然有序,疏的地方视野阔达且豁然开朗,可以看出作者挥洒自如的格致布局能力和深厚的美术功底。

    顾永骏大师所倡导的山子雕技艺,以传统技法为基础,临摹古山子的雕刻技艺和构图方法,学习运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章法,并在题材上大量吸收应用古典诗词、文学和历史故事,使扬州“山子雕”艺术更具书卷气,目前扬州山子雕也主要是继承了这一特点。而汪德海的作品则具有明显的个人艺术特点,他在山子的设计和高难度的雕刻技法方面,具有重大的突破。

    早年汪德海大师的山子雕以镂空雕为特色,将庭台楼阁、人物汇集于镂空的场景之中,工艺玲珑剔透,细腻清雅,保存原料完整的外形,润目赏心。但近些年他的玉雕山子开始向立体雕及浮雕形式过渡,力求更节约玉料,更具有艺术内涵,在追求玉雕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上进行积极探索,先后创作出了《霄汉逥翔》、《女娲补天》、《仙娥玩月》、《荷塘月色》、《羽鹤仙踪》等一系列荣获中国玉雕最高奖项“天工奖”、“百花奖”、“百花玉缘杯”金奖的作品,塑造了玉山子的又一个奇绝境界。

    他的创新之作《女娲补天》,打破了扬州山子玉雕“保形掏洞”的传统,利用高浮雕的技法将原料与所要表现的主题相融合,使得玉的质地及作品的工艺特色都得以展现,该作品获得2007年“天工奖”评选金奖。整件作品,从最外面到内有十几层景,因势而动,细节部分做工细致,利用高浮雕的技法将原料与所要表现的主题相融合,使得玉的质地及作品的工艺特色都得以展现,由于不是掏洞,雕工都显露在表面上,对技术有着更高要求。克服了过于追求细节导致的繁琐,大面积留白。

    此件作品一问世,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这件作品不挖洞,不破坏原型,也不是北方砍山雕法,是他通过多年精研琢磨,构思出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制作手法,在取得成功后既有很多人模仿,但他对此并不担心。他说即使同一题材也有很多种做法,比如嫦娥奔月我可以做出100种来,主要是根据原料的情况去设计。看了市场上的模仿之作,发现那些只是仿了外表,没有得其内涵。比如他做的女娲的裙角向上高高扬起,后面仿的也基本如此,殊不知他把裙角这样处理是为了避开原料上的一处绺裂,仿品没有根据原料因材施艺,都照搬一种设计,就显得死板了。

    汪德海对玉雕世界有一种桀骜自我的别样认识。这种离奇的认识常常凌驾于现实之上,孤傲不羁地用作品中的“惊险”书写内心深处的诗意。他那时而迸发出来的单纯而略带童话色彩的自我想象,在不经意中激发灵感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正因此而蕴含了无限的潜能。

    “我觉得面对玉这个总有一天会枯竭的资源,作为我们做玉雕的人一定要善待它,不能有一天回过头来恨自己的手,这是我的一种态度。”一句质朴的话语表明了他坚持超越,永不满足的理念根源。以一种奋发积极,追求卓越的战斗姿态来对待玉雕艺术,对待玉雕事业,汪德海在玉雕世界里执著而骄傲的建设着一座璀璨瑰丽、百世流芳的玉雕王国,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无数喜爱玉雕奇珍的人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