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晚,乌鲁木齐发生暴乱的时候,郭兰香正在自己的公司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暴乱发生后,她亲自开车把两名记者送回安全的酒店。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到处烟尘弥漫。郭兰香远远听见维族人在人民广场上吼叫的声音。在和田生活了30多年的郭兰香,深深了解这个民族性格中“可怕”的地方。她把车门锁紧,心里有种不祥的感觉。“我第一个想到如果有人挡我的车的话,我就油门一踩……”像她生命中很多次经历的那样,郭兰香又一次“闯”过了一道湍急的河流。
1993年,47岁的郭兰香无意中撞入了玉石这个行业,她怀揣仅有的几千元钱,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十多年后,凭着对和田玉的一腔热爱,郭兰香取得了令人望尘莫及的成就,积累了上亿元的资产,成为新疆玉石圈儿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一位新疆的作家说,新疆是一个很有命运感的地方。这个地方,不管是谁,来了就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开始。这片土地既接纳凯旋的英雄,也接纳落拓不羁的人。或许正是性格中的“狠劲儿”,让郭兰香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和这片土地一样,注定大起大落,大开大合。
我只有半个铜钱
“我不可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做到新疆的老大。”2009年7月12日,在乌市闹市区一栋高层的公寓楼中,记者见到了新疆珠宝玉石行业闻名圈内外的“老太太”郭兰香。距离暴乱已经一周,新疆玉锦兰公司董事长郭兰香依然心有余悸。“你们这次来太危险了。”
7·5暴力事件发生以来,郭兰香一天也没歇过。6号开始,她就组织新疆珠宝玉石商会的会员,拉了几车方便面,几车水,上街到处送。“这几天所有的武警战士,所有的派出所,他们是水米没进。现在是真正需要我们商人的时候,我们商人应该放血。”方便面最后涨到四块钱一包的时候,郭兰香照样一箱一箱地买。
在不少人印象中,郭兰香是个闲不住的人。为自己、为家人、为事业、为他人。每一种忙碌,在郭兰香看来,都有天经地义的理由。她快快地走路、大声地说话、手脚麻利地做事、果断地表态,她从不让自己闲着。
2007年春天,郭兰香成为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一名年龄最大的学生。虽然只是旁听生,但她和班上的同学一样准时上下课,按时交作业。大家很喜欢这位“奶奶级”的同班同学。如今,公司的房间被郭兰香的画装扮得清新淡雅,拥挤的书柜上方,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宣纸。即使接受我们采访的同时,她仍一边在小楷本上随意地练字。暴风雨般脾气的郭兰香,书房里悬着这样一副字:海纳百川。“我喜欢所有事情大家一起做,我从来不想一个人做事情。所以我只有半个钱。我的商标就是半个铜钱。”郭兰香解释道。
在郭兰香的公司,随处可见玉石。从展柜里的玉雕作品,到挡门用的石头。有时候,这些石头在郭兰香眼里就像“苞米”一样稀松平常。但是,从这些石头里读出的东西,却让这个身世坎坷的“老太太“激动不已。那一刻,玉和这个女人几乎融为一体。分不清郭兰香讲的是玉,还是自己的人生。
狼都不吃的孩子
童年的磨难,郭兰香如今几乎不愿再提起。一位在和田工作过的将军级部队作家,根据郭兰香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生之水流》。他把这部小说的梗概,用工整的小楷誊写了一遍送给郭兰香。郭兰香把它挂在公司里面,对她来说,那些密密麻麻小楷,不是用字写的,而是用心写成的。
父母亲离开他们那年,郭兰香还是一个8岁的孩子,她的两个妹妹,一个5岁,一个不到3岁,小小年纪却要担负起生存的重担,对小小的郭兰香来说,除了艰难无助之外,剩下得就是恐惧和绝望了。那三年,在她的记忆里就像三十年一样漫长。
“那时,我和妹妹只能捡一些菜叶和大葱吃。有时在饭店门口的水沟里捡到几根面条,就和着大葱一起煮,算是一顿美餐。”一次,别人剩下了一口米饭,郭兰香欣喜若狂,拿回家给小妹妹吃。小妹妹把几粒米在嘴里含着,舍不得往下咽。多少年过去了,每每忆起这段历史,郭兰香的泪水便潸然而下。她至今总能闻到身上的大葱味,这也是她多年不吃大葱的缘故。
冬天的甘肃非常寒冷,房子里头,除了炕上一个席子,什么东西都没有。郭兰香记得有一次小妹生病了,腋窝底下长了大脓包,高烧不退。郭兰香没钱给妹妹看病,就用凉毛巾敷妹妹的额头上。饥寒交迫,滴水未进的妹妹眼睛紧闭,嘴唇发紫。“邻居一个奶奶见了说:“她已经死了,你把她扔出去吧,她活不了了。”
看见妹妹红肿、溃烂的地方,郭兰香束手无策。无意中抬头看见窗棂上那个土,郭兰香突发奇想:把那个土撒在上头,会不会把她治好?她爬上窗台,把土抠下来,撒在妹妹的脓包上面。慢慢的,脓肿消退,结了痂,三天以后,小妹活了。“我就感觉这个人的生命,在最艰难得时候,实际上生命是最顽强的。”
没有父母,没有家,没有钱,三个女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任凭生活的风吹雨打,靠乞讨,拾破烂,捡菜叶,填不饱三个孩子的肚子,忍受不了饥饿的折磨,郭兰香的大妹偷了人家的两个番茄吃,郭兰香知道后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人家抓住的话,那不是把我们打死了嘛,后来我说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跑。”
为了两个番茄,郭兰香背着她的小妹,领着大妹离开了家。她们沿着铁轨一直走到天黑。姐妹三人走不动了,就趴在山坡上哭了起来。这时来了一群狗,围着她们转。她们吓得紧紧抱成一团。这时,郭兰香看到了火把,好多叔叔阿姨拿着棒子呀什么东西冲上来了,那些狗就跑开了。那些叔叔阿姨走上前问:你们看到狼了没有?郭兰香这才知道那是狼,十分后怕。那些叔叔阿姨说,哎呦这三个孩子了不得,狼都不吃,狼吃剩下的孩子。“以后他们都叫我们狼剩下的。”
那天晚上,那些叔叔阿姨,给她们一人一个大馒头吃。很多年来,郭兰香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有大大的白馒头,她总要买上几个,吃不下,闻闻也感到满足。“我一生里吃最香的馒头,就是那个地方的馒头,盖的最暖和的被子,也是那晚上的被子。”
不久,姐妹三人被被政府安排去了孤儿院。她们再一次有了自己的家。郭兰香在孤儿院学会了绣花、仿麻绳。和小伙伴们一起过上共同学习,共同劳动、相互扶持的集体生活。“如果不进孤儿院的话,我也没有今天。”
1960年,孤儿院的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于是,政府出面将孤儿院全体迁往能够有粮食吃的新疆伊犁。郭兰香的妹妹被人收养,郭兰香则随院来到了新疆。
勇敢的汉族女孩儿
“到这边比甘肃要好多了。最起码,糖萝卜能吃上,包包菜能吃上。”郭兰香说。在伊犁孤儿院,一个民政处的处长家里需要一个保姆,13岁的郭兰香被孤儿院送去当上了小保姆。她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煮饭、洗衣服、料理家务,井井有条地完成主人交给她的任务,勤快机灵的郭兰香甚至不等他们开口就已经领会了他们的意图。
让郭兰香难忘的是,这家的女主人是甘肃临洮一个地主家的女儿,是个读过书的女人,家有很多藏书:《红楼梦》《上海的早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索拉》……她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为了那一堆书,郭兰香总是定上闹钟,快快地把活儿干完。这不仅让她饱读了诗书,还让她养成了节奏特别快的习惯。
1963年,新疆伊犁劳改医院招收医护人员,16岁的郭兰香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护士。两年后,郭兰香被调到了和田的洛浦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郭兰香被派到海拔6000多米、空气稀薄的昆仑山上为维吾尔族采玉工做医护工作。在那里,她目睹了采玉工艰苦的采玉、运玉过程。
洛浦县农村没有医生,当地人生病都用祖传的土方子治病。一天,昆仑山上一个老乡突发了急病,得了急性阑尾炎。当地手术条件有限,必须送往县医院。可是到县上要几天的路程,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毛驴车,颠簸的路程会使病人更糟糕,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本地做手术。
这让郭兰香犯了难:一是自己还没做独立做过阑尾手术,二是手术房间外部环境很差……可病人情况危急,郭兰香容不得多想。她把被单子撕开,在外面抖了抖挂在简陋的手术室屋顶挡灰。两张桌子拼成的手术台,两把剪刀,一把手术刀,十几把止血钳……到最后缝合的线没有了,她又拿起缝衣服的线把最后的伤口缝合。
这次手术让郭兰香名声大震,方圆百里都知道有了这么一个:性格勇敢、果断、沉稳的汉族女孩儿。郭兰香不会想到,三十年后老乡们的子孙,会把珍贵的礼物,千山万水的送到她面前。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她与维吾尔族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是在那里,孤独了半辈子的郭兰香,终于组建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
对死神坚决说不
郭兰香比任何人都珍惜自己的家庭。她每天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让丈夫穿得整整齐齐,每天为他做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如果丈夫不回来的话,她绝对不开饭。耿直豪爽的郭兰香跟丈夫脾气秉性上也有不对的时候,也时常发生冲突。但是,吵归吵,闹归闹,她还是觉得这个家特好。
郭兰香把家庭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热情好客的她,身边总不乏朋友,朋友经常在她家聚餐。她家的餐桌上总有翻不完的花样,吃不完的新鲜口味。有时和朋友坐在一起聊天,郭兰香一时兴起马上去买布,回来量体裁衣,第二天,朋友准能穿上她缝制的衣服。
洛浦县的维族老乡都很喜欢这个慷慨仗义的姑娘,不管出了什么事情,都愿意找她商量。郭兰香对工作、对丈夫、对孩子、对自己要求都十分严格。这个孤儿院长大的姑娘,好像从不知道什么是累。长年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在奔波劳累中郭兰香病倒了。
1987年,刚刚四十岁的郭兰香被确诊患了红斑狼疮,医生说她最多活半年。一年中郭兰香有几次大出血都被抢救了过来。几次病危,家人已经为她准备了后事。“我一死这个家肯定是没有了。当时我发誓不死,我坚决不死。”
郭兰香辗转乌鲁木齐市、内地的大医院治疗,病情没有好转迹象,她于是决定返回洛浦县。回到家,郭兰香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体力。鼻子插着氧气的时候,她就在地上走。她还发明了拖把功,洒水功。根据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郭兰香给自己订了一份特殊的食谱。“吃什么补什么,红枣、绿豆、黄杞、玉米穗子,玉米的穗子,它可以利尿,我现在肾功能不好,尿不出尿的话,肾脏的负担不是越来越重吗,我就吃玉米穗子。”
半年多过去了,她不仅没死,全身的浮肿也开始渐渐消退。“我说实话除了肥皂没有吃,大便没有吃,那个六味地黄丸我不知道我吃了多少六味地黄丸。”
我为什么不做和田玉?
1993年,单位上考虑郭兰香经常要到乌鲁木齐去复查,安排郭兰香病退,并在乌鲁木齐给她照顾了一套房子,没想到,刚到乌鲁木齐不久,郭兰香的丈夫周荣强突然患上了严重的肺心病,瘫痪在床,全家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压在了郭兰香一个人的身上。
郭兰香只好到处打工挣钱。好不容易托人找了一个在家具店卖家具的工作。当她看到制作家具的过程以后,整晚睡不着觉,不到一个月就辞职不干了。老板很不理解,郭兰香说:“你这个家具质量不好我受不了,我再要卖下去我就要得神经病了。”
郭兰香又找到一家服装店开始卖服装。没多久,郭兰香还是干不下去了。“适不适合你都要说适合,大姐你这个气质太好了,这个衣服就是给你做的,哎呀!你穿上真漂亮!实际上那个衣服穿着扣子都扣不上,还要说没关系,你身材那么好,扣紧一点你身材就显出来了,我说不出来。”
此后,郭兰香辗转又在建筑装修公司干过,还卖过化肥,最后她找到一家皮包公司打工。不久,郭兰香发现,那个皮包公司除了骗人就是骗人。郭兰香说了一句真话结果被老板炒了鱿鱼。“我早都不想跟你们这些骗子在一起了,你们这些人,人没有做好,什么都做不成。”郭兰香头也不回地走了。
离开那家公司以后,郭兰香在乌鲁木齐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徘徊着。她想不通为什么大都市里的人都说假话。一路走一路看,不经意间一抬头,郭兰香突然看见“和田”两个字。和田是自己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啊,“还是和田的人好,那里的人都不骗人。”郭兰香触景生情,脚下便不由自主地拐进了这家和田玉专卖店。
进去后,服务员就开始热情地向她推销一款玉镯。出自玉石之乡的郭兰香,怎么能不认识玉呢?她一看这不是和田玉。那个服务员说:我们老板就是和田的。郭兰香觉得特别亲切,马上问:你们老板是和田哪儿的?姓啥?“和田,阿尔泰的!” 老天!这一个南一个北,怎么跑到一块儿去了。郭兰香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为什么不做和田玉?我就是和田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这儿,我为什么不做和田玉?我做和田玉的话最起码我不会骗人。”就这样,郭兰香开始了自己的玉石生涯。
风风火火闯新疆
起步是艰难的,郭兰香每天背个小包装上几块玉石,走遍了大街小巷的玉器行。一公斤、两公斤,一天挣上100元。就这样,郭兰香像滚雪球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当年的维族老乡听说郭兰香做起了玉石生意,纷纷拿出自己珍藏的玉料送到她的手中。几乎每天都有人背上玉送到她家里来。郭兰香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一天,一个维族小伙子抱着一块很大的玉石找到了郭兰香。原来当年做阑尾手术的老乡不忘郭兰香的救命之恩,让自己的儿子把家传一块重97公斤的上好羊脂玉专程给郭兰香送来。看到这位淳朴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郭兰香感动极了:“他嘴巴干干的,裂了口子,看样子几天都没吃喝了,我看到他的时候心里特难受。”
后来,郭兰香把那块羊脂玉送去雕成一个玉瓶,一直舍不得卖。这个曾经获过奖的白玉雕瓶,见证着这个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故事。
1994年,郭兰香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名为玉锦兰的和田玉专卖公司,注册了半个铜钱的商标。她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把店开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而是开在了自己的家里。“老太太卖掉货的时候觉得也不像是卖掉一个产品,不管是买的人也好、卖的人也好,两个人好像结成了亲家似的,特别亲。”郭兰香的儿媳妇曾这样描述。
因为卖的是货真价实的和田玉,客人从郭兰香这里买走东西以后一经比较,发现价格也比较实惠,就介绍别人也到她这里来买。一个传两个、两个传三个,甚至外省的客人也慕名远道而来。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郭兰香的货渐渐不能满足客人的要求。
1999年,郭兰香在外租下场地,从乌鲁木齐找了几个玉雕师傅,自己开了个玉雕厂。由于不懂设计,产品滞销。一夜之间,郭兰香就把辛辛苦苦赚的几十万赔进去了。“大的石头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变成没有了。”看着大块大块的和田山料变成一堆堆废品,郭兰香痛心不已。“那会儿,每天只要我一进楼道心就是在半空中悬着的,一进这个房子,就觉得房子里的埋着有炸弹,但是我又不知道埋在哪儿呢。”郭兰香一咬牙,把师傅赶跑,把玉雕厂给关了。
虽然开玉雕厂失败了,郭兰香仍然坚持要把手里的玉石原料雕成艺术品。她背上上好的玉石,全国各地到处去拜访玉雕大师,把好的原料亲手送到玉雕师傅的手里,就这样,她的佳品也不断增多。她时常对那些玉雕师傅说:“让玉石告诉你雕什么,不是你想雕什么就雕什么。”
有了好的作品,郭兰香开始到处参展参会。凡会必到,广交会、乌洽会、湖州贸易会、郑州展销会。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认识和田玉。她到会就发名片,带些玉器小挂件礼品,随手送人。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的郭兰香着实让不少人记住了。
“广州人带着香港朋友来,香港朋友带着台湾客商来了。”那时,郭兰香的公司还在水磨沟,不是太好找。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是车来人往,门庭若市。十几年下来,她的公司形成了玉石原料收购,产品加工,成品批零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在各种玉雕作品大赛中,郭兰香的作品多次获奖。
当和田玉的市场越来越红火,大儿子周耀华建议母亲也像其他人那样到外面去开一家店,郭兰香却固执地说:“他识玉了,他就到我这儿来了,他不识玉他不会到这儿来的,我觉得没有必要。”
美玉质如兰
熟悉郭兰香的人都知道,在她手下干事,手脚要相当麻利,动作要快、干活要细、反应要灵敏才行。否则,就会挨骂。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兰香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很多员工刚来的时候,都很惧怕她。“她训人的声音,房顶都可以掀掉。”有员工这样形容。“有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她因为啥生气呢,你就已经听到天崩地裂了,你还没品味过来她因为啥发脾气呢,她也许因为一件高兴的事情,在眼泪还没有擦干的时候就能听到她特别爽朗的笑声。”
郭兰香承认自己是个严格地近乎苛刻的人。“在事情出来之前,我非常严厉,我希望把每一个步骤不折不扣地做完。事情出来以后,你再骂他有什么用?你把他杀了也没用。” 她常常劝告年轻人,多去把最坏的地方想到,不要总是想到最好。“这一生我能成功,首先每一件事情,我都想到最坏的时候。”郭兰香性子急,干活快,但很细致。
在生活中,她有很多小点子,使人快捷而轻松地干完一件事。所以,她也希望员工和她一样,做每一件事都干脆利落。但是工作起来,她要求员工必须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快速的行动。哪怕是打扫卫生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你扫地的方法、擦灰的方式、洗碗的过程怎样最有效,最节省时间。
相处之后,员工慢慢发现,虽然这个老太太每天扯着大嗓门说话,其实并不可怕,说完就完了,从不计较。而且,老太太发脾气并不是莫名其妙的,她有理占绝大多数。
尽管如此,郭兰香在公司营造了一种家庭式的温馨和轻松。她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家,饿了就自己找东西吃,不要有陌生感。员工可以直呼她“老太太”。她还身体力行,手把手教员工炒菜。午餐时,大家在同一桌子上进餐,气氛和谐,像一个大家庭。
2004年,郭兰香承包了兵团杂技团歌舞厅早上的晨练场地,让一些经常在这里锻炼的中老年朋友能够继续晨练。她还把经常晨练的几个朋友组织到一起,成立了锦兰艺术团,为晨练的中老年朋友服务。在这个团体里,郭兰香的职务是:“勤杂员”。她每天一大早都要亲手为晨练的老年朋友熬好奶茶、烤制好早点,和他们一起跳舞锻炼之后,再去公司上班。
小时候的苦日子让郭兰香养成了节俭、勤劳,从不浪费的习惯。虽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从来不浪费粮食,每次在外面吃饭,都要打包回家。每年过年郭兰香都要拿出几万元钱给扫马路的、捡破烂的散发红包,一直给到大年十五。她还带着手套、帽子、围巾、糖果和乐队,去孤儿院、养老院慰问;她也会默默地支持着需要帮助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这个团体中,会让人对生活产生浓厚的眷恋,对人生的美好刻骨铭心。在眷恋与美好间,你会超凡脱俗,达到一语不发便会冷暖自知的境界。”这是郭兰香创办锦兰艺术团的初衷。
新疆的石头会说话
“别看老太太是60多岁的人了,在公司里,她和我们年轻人一样,干事风风火火,学啥都有模有样。”公司的员工对“老太太”佩服不已。2006年,60岁的郭兰香想学开车。她真的去驾训学校报了名,学习汽车驾驶。她一次就通过了考试,顺利地拿到了驾驶执照。拿到驾照当天,她就去买了辆白色的本田,自己开了回来。郭兰香常对自己的员工说:“一个人只会一个技能是不能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的,你必须会许多东西才足以使你填饱肚子。”
在郭兰香心里,玉锦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为自己和员工提供工作和挣钱机会的地方,也绝不是一个积累财富以得到社会地位的地方。玉锦兰是她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大限度满足她的梦想的地方,她一生的苦难和梦想在这里得到安放。
郭兰香记得自己儿子小的时候,经常在河床上捡到和田玉籽料。现在掘地三尺也挖不到了。“短短几十年,把几千年的东西都毁掉了。”郭兰香痛心疾首地说。“财富就是一张能用的纸。”十几年的玉石生涯让郭兰香早已参透了财富的内涵。郭兰香颇为无奈地说:“任何一个资源都会枯竭的,和田玉也是如此。”
郭兰香一直在和自己较劲。在2007这一年,她萌发了成立新疆珠宝商会一事。为了更好地塑造新疆和田玉形象和品牌,她提出了商会成立后的主要业务——会员间的金融应急互助金服务、条形码认证、原产地保护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9年3月15日,新疆珠宝商会正式成立,郭兰香走马上任,当上了商会的会长。“说实话,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这些名利和我也没有多大关系了。可与玉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它就像我的一个孩子,我只希望它能够有出息。”
“我希望将来新疆能成立一个和田玉博物馆。”这是郭兰香如今最大的愿望。这些石头给郭兰香带来的不竭的精神财富。她认准了,新疆的石头会说话,它不会骗人。“它就像一个不说假话的人一样。” 郭兰香一遍一遍地说。“有些人买走了我的玉我哭了,感觉把我的女儿卖出去,儿子送人的感觉。”